金融危機原因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8 11:08:00

導語:金融危機原因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原因研究論文

1關于金融危機原因的探討

關于這次金融危機產生的機理和原因,國內外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筆者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吳曉求教授關于“制度說”、“政策說”、“市場說”和“周期說”的提法,將學術界學者的觀點歸納總結如下:

(1)制度說。“制度說”認為,高度自由、過度競爭的經濟制度和金融體系是全球金融危機產生的制度原因。大衛•科茨認為,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因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沒有國家嚴密監管的金融市場是非常不穩定的。日本共產黨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談到國際金融危機對當今資本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的影響時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性質是金融危機與生產過剩的結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義的泛濫。李鵬程指出,次貸危機的深層次意思就是過度寬松的經濟政策,即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此次金融危機就是由先前一階段的次貸危機所引起的,而次貸危機產生的源頭又于政府“放任經濟、任其發展”的新自由經濟政策密切相關。

(2)政策說。“政策說”認為,長期的低利率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機形成的政策基礎。許小年指出,美聯儲所發行的貨幣超出實體經濟的需要,金融機構的錢太多了,再加上對對沖基金監管不力,最終成為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甄炳禧認為,美國次貸危機起源于近年來美國次貸市場的過分膨脹,是近些年來其國內積累的金融和經濟風險不斷釋放的結果,也與金融創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貨幣政策相關。美國的貨幣政策和與此相關的美國房地產行情的變化也是次貸危機發生的重要因素。孫音則指出,自2000年起美聯儲屢次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鼓勵消費,致使美國國內出現過低的儲蓄率、長期的消費熱潮、進口不斷增加以及長期的經常性收支惡化,而美國之所以可以按照這種形勢維持經濟的繁榮,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前全球經濟的嚴重失衡和不對等、不均衡、不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為特征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著內在的重大缺陷。

(3)市場說。“市場說”從更微觀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他們認為,金融的過度創新和監管的相對滯后,金融工具的結構化、衍生性和高杠桿趨勢,導致了金融市場過度的流動性,加劇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程度,是這次金融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王勝國指出,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復蘇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促使了次級抵押貸款的迅速增長和美國居民的過渡消費,造成了資產價格泡沫;監管制度的漏洞和監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體系的風險逐步積累,是導致此次危機的主要原因;華爾街的經濟精英們違背信用原則,漠視風險控制,缺乏制衡機制,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將社會責任拋諸腦后;美聯儲為抑制經濟過熱和穩定通貨膨脹預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貨幣政策,直接促使這次次級抵押貸款償付危機的爆發。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創新中對于信用風險的控制不當。

(4)周期說。“周期說”認為,這次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長周期的一種反映,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結構、貿易結構、金融結構大調整在金融體系上的一種必然反映。它是對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嚴重的結構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調整,以實現資本市場、金融資產在規模和結構上與其賴以存在的實體經濟相匹配。在上述四種說法里,吳曉求教授比較傾向的就是“周期說”。并且他認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只會發源于美國、發端于華爾街。因為,在那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現代金融),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結構上都已嚴重失衡,華爾街的極端利己主義行為把這種失衡推向了極端,從而使金融危機一觸即發。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并不單純是監管不力,如果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分析來看,實際上是虛擬資本過度膨脹的結果。

除了這幾種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還有的學者提出過度消費說,委托鏈過長說、流動性過剩說等不同的理論。2基于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成因再探討

上述關于金融危機產生原因的分析,分別從不同的視角闡釋了危機的成因。各位學者雖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每種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機的表面原因或者具體原因,并沒有揭示出當前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層次原因。因此,我們要從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視角透析當前金融危機的本質,揭示危機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雖然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沒有在完整系統的專著里給我們呈現,但是馬克思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開始研究資本主義周期性的、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而《資本論》的寫作并問世,標志著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完成。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資本的生產過剩,僅僅是指可以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即可以用來按一定剝削程度剝削勞動的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過剩;而這個剝削程度下降到一定點以下,就會引起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混亂和停滯、危機、資本的破壞。”可見,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的實質是資本生產相對過剩引起的危機。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相對過剩”,它是針對“絕對過剩”而言的。馬克思又指出:“生活資料和現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產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夠體面地、像人一樣地生活,生活資料還是生產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按一定的利潤率剝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就周期地生產得太多了……不是財富生產得太多了。而是資本主義的、對抗性的形式上的財富,周期地生產得太多了。”可見,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的社會基礎和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斷擴大的社會生產能力與相對有限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當代危機的產生流程是:資本制度的內在矛盾——兩極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產相對過剩——透支消費——違約率上升——經濟危機——淘汰過剩生產能力——回到起點。通過增加透支消費、違約率上升兩個環節,一方面延遲了危機;另一方面生產過剩不再直接表現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現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現為有效需求“過度”(透支消費)。可見,其實質仍然是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自從“9•11”事件后,美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房地產市場繁榮,次貸機構為了獲取利益,大量發放次級抵押貸款。當美聯儲為了避免通貨膨脹而提高利率時,借款人無法正常還貸,導致了危機的發生。這種透支消費,正是由于消費者消費能力有限,而資本家要獲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風險,盲目發放貸款,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緩解生產過剩。所以,透支消費,只不過是將危機從當時推遲到了未來。

可見,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才導致了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這也就引發了生產無限擴大和消費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現了消費能力不足,導致生產過剩。由此引發了透支消費,出現了違約率上升,引起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現了當前的金融危機。按照馬克思的邏輯,只有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實現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才能最終解決這個對抗性矛盾。這也就揭示了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仍將繼續甚至更加頻繁,資本主義也終將走向窮途末路。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是一個科學的理論,它把握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從本質和根源上說明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的必然性。對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市場經濟基本保持穩定發展,事實證明了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科學發展觀是經得起考驗的。

參考文獻

[1]大衛•科茨.美國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J].紅旗文稿,2008,(13).

[2]趙靜.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談國際金融危機對當今資本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的影響[J].當代世界,2009,(5).

[3]李鵬程.新自由主義與經濟危機[J].知識經濟,2009,(9).

[4]許小年.次貸危機罪魁禍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視美國次貸危機及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1).

[6]孫音.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探究[J].北方經濟,2009,(5).

[7]王勝國.全球金融危機的緣由及其主要經濟理論的反思[J].商場現代化,2009,(4).

[8]吳曉求.關于金融危機的十個問題[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1).

[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機還是要回到馬克思[J].中國改革,2009,(1).

[10]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5.

[11]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7.

摘要:始于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化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它不僅重創了各國金融業,還不斷向實體經濟蔓延。在此背景下,及時梳理學術界對金融危機形成原因的各種理論觀點,并運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透析當前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就具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關鍵詞:次級貸款;金融危機;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