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為媒介的宏觀貨幣資金運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0 05:04:00
導語:以金融為媒介的宏觀貨幣資金運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主要談了貨幣資金運行(政策)的傳導機制和影響貸款渠道發揮作用,從而制約宏觀金融效率的因素以及貨幣政策時滯與宏觀金融效率等問題。
【關鍵詞】貨幣資金政策金融
一、貨幣資金運行(政策)的傳導機制
從傳導機制的角度看,貨幣政策是否有效、是否能夠高效率地調節貨幣供應量以促使最終支出和名義收入等最終目標逐步達到均衡,取決于傳導機制是否順暢。所謂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從貨幣管理當局確定貨幣政策后,現實地進行操作開始,到實現其預期目的之間,所經過的各種中間環節相互之間的有機聯系及其因果關系的總和。理論上,貨幣政策通過四條途徑進行傳導。下面就利率傳導渠道的運作方式分析其與宏觀金融效率的關系。
利率途徑一貫受到西方經濟學家,特別是凱恩斯主義者的重視。他們認為,在一定的流動性偏好下,貨幣沖擊通過改變資產市場的均衡,來影響消費意愿和投資支出,最后影響整個經濟的產出和價格。
凱恩斯認為金融市場的所有資產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貨幣,另一類是債券。人們在這兩類資產之間進行資產組合。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打破兩者之間的均衡,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利率的相應變化使金融領域重歸均衡;同時利率的變化會在真實領域里通過資本成本效應引致投資變化,再通過乘數效應導致社會總支出的更大變化,從而影響產出和價格。這一傳導機制的核心就是流動性效應。
利率傳導機制受到一些制約因素的影響會對宏觀金融效率產生影響:
第一,利率傳導渠道在經濟蕭條時期是低效率的。這主要是由于投資支出的利率彈性低下和流動性陷阱的存在。
第二,利率傳導效果的不確定性干擾了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這主要表現在貨幣政策對利率的最初沖擊效應和最終效應可能不一致。
第三,利率傳導過程的推進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約,如經濟主體的預期以及由此造成的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差異;市場上存在的閑置資源的狀況等。
第四,利率信息的不充分性。
第五,利率管制會扭曲和切斷利率傳導過程的順利進行。
第六,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制約利率傳導渠道的效率。
其傳輸的效率則取決于三個因素:
其一,現有資產數量的變動對總需求的影響程度。
其二,現有資產市場價格的變動對總需求波動的影響程度。一般說來,資產價值的變動程度越高、融資消費比重越大、資產價值變動的持續預期越短,資產市場價格的變動對于消費活動和總需求波動的影響就越大。
其三,資產收益率的變動對總需求波動的影響程度。首先,資產收益率和市場利率的變動會改變不同形式的投資行為。一般地,長期投資比短期投資具有更高的利率彈性,私人投資比公共投資的利率彈性高,投資活動的外源融資比內源融資的利率彈性高。其次,資產收益率和市場利率的變動會改變資產持有者和資產發行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和收入狀況。
結合宏觀金融效率可以看出,在資產市場上,如果融資消費大、長期投資、私人投資以外源融資所占比重較大,資產價值變動的持續預期短,貨幣政策通過財富渠道發揮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
二、影響貸款渠道發揮作用,從而制約宏觀金融效率的因素
1.金融中介體系的反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若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措施不能為金融中介體系所認同,那么,貨幣政策就未必會有效地影響到金融中介體系的貸款活動,如商業銀行可通過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抵消準備金調整等貨幣政策的效率。
2.社會信用供給總量的結構。即銀行信用供給總量和非銀行信用供給總量之間的對比關系。
首先,若非銀行信用供給總量在整個社會信用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大于銀行信用供給總量,則試圖影響銀行信用供給總量的貨幣政策必然是低效的。
其次,如果銀行信用供給總量與非銀行信用供給總量存在替代關系,則非銀行信用供給總量的變化會在一定程度抵消銀行信用供給總量的變化,如果這種替代關系是完全充分的,則銀行信用供給總量的變動就不能影響社會信用供給總量的變化,從而使貨幣政策無效率。
3.資金需求者的行為。只有在相當比例的資金需求者依賴于銀行貸款,同時在銀行緊縮貸款時難以獲得其他資金來源時,貨幣政策的效率才會較高。如果企業尋求其他資金來源的能力增強,貨幣政策的效率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貨幣政策通過資產負債表渠道進行傳導,就是指貨幣政策能夠通過特定的方式,影響到借款人的資產負債表狀況,從而影響到借款人的投資活動。影響資產負債表渠道發揮作用從而制約宏觀金融效率的因素主要是企業資產負債表中資產價格的波動。由于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的內在風險對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穩定形成威脅,因此,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要格外注意對風險的調節和防范。公務員之家
三、貨幣政策時滯與宏觀金融效率
在宏觀金融政策的運行過程中,一般都要經歷確定調節目標、選擇政策工具、篩選中介指標、調整政策工具等環節。這些環節的運行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這就是宏觀金融政策的時滯。一般而言,政策時滯越短,宏觀金融效率就越高。同時,貨幣政策效率的提高也必須以準確把握宏觀金融政策時滯及其變動規律和趨勢為前提。
1.時滯的多主體決策特征增大了貨幣政策的難度,決定時滯的因素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社會公眾等諸多主體,如果調控當局無法有效把握時滯的形成規律,則貨幣政策效率將受到影響。
2.時滯較長且多變會影響貨幣政策的效率。現實生活中,一方面宏觀金融政策時滯長且易變,中央銀行很難準確地預測名義國民收入水平變化趨勢、時滯變化趨勢和政策效果。另一方面,影響時滯的諸多因素也多處于變化之中,這也會對時滯的變化產生影響,從而影響金融政策效率。
3.不均勻、不確定的時滯分布制約了金融政策效率的提高。實際表明,金融政策時滯分布極不均勻,十分容易受到客觀經濟因素的影響而變化。對于宏觀當局來講,準確地掌握貨幣政策措施實施后在每一個政策時距內所產生的影響、影響的力度等是十分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的行為有時不僅難以有效地抑制經濟波動,反而會加劇經濟波動,顯然,宏觀金融效率也無法提高。由此可見,盡可能縮短時滯,減少時滯變化的不確定性對于宏觀金融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姜波克等.國際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邱華炳.我國開放格局下的金融效率與金融風險[J].經濟研究,2008,(8).
- 上一篇:高校師德狀況的調查與對策分析論文
- 下一篇: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