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中合作金融的作用思考
時間:2022-02-11 04:06:00
導語:農業發展中合作金融的作用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本文對合作金融在新疆農村地區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制約因素和癥結所在,進而提出合作金融在新疆農村地區進一步改革與創新發展的思路和可行性建議,探討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一、合作金融在新疆地區發展現狀
(一)新疆地區合作金融機構現狀。目前,在新疆地區,主要存在的合作金融機構為農信社和農村合作銀行。為推動農信社改革與發展,2006年7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成立,成為由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管理的地方性金融機構。
新疆農村信用社主要經營人民幣存款、貸款以及各種資金結算、代收代付等中間業務,為全疆各族人民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各類金融服務。2008年末,新疆農村信用社在全疆14個地州(市)設有合作銀行、縣(市)聯社83家。2010年又新增了214個農村金融服務鄉鎮,服務網點達1,003個,實現了鄉鎮全覆蓋。截至2010年6月末,各項貸款余額621.74億元,較年初增加182.63億元,增幅41.59%,同比增加194.02億元。農業貸款余額378.06億元,較年初增加163.24億元,增幅75.8%,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21.44億元,2010年1~6月份新增貸款的94%投向了農業。新疆農村信用社通過進一步加大信貸投入力度,調整信貸結構,落實惠農強農政策,在創新信貸支農服務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合作金融支持新疆地區農業發展實證分析。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新疆的經濟有了較快發展。2000~2009年農業生產總值由487.2億元增至1,297.62億元,增長了2.6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1,618.1元提升到4,005元,增長了2.47倍。在新疆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業發揮著重要的資金支持和產業導向功能,合作金融組織形式——農信社更是重中之重。2009年末,全疆全年各項農業貸款309.8億元,其中農信社農業貸款204.4億元,占總量的64.6%,從全疆農業生產總值與信用社貸款量的變化趨勢來看,新疆農業總產值隨著新疆農信社信貸投入的增加而增長,二者的變動趨勢相同,說明農信社信貸資金的投放量與農業總產值存在密切的正相關。
下面從實證角度來分析新疆農信社信貸資金投入對農業總產值的拉動作用。
1、建立回歸模型。新疆農業總產值與農信社貸款之間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因此建立一元回歸模型如下:
LnY=C(1)+C(2)×LnX
其中:Y為農業總產值;X為農信社農業貸款;C(1)、C(2)為參數。由有關統計資料得知,2000~2008年新疆農業總產值即農信社農業貸款資料,如表1所示。(表1)
將上述相關數據取對數,并輸入計量經濟軟件Eviews中,其結果如下:
LnY=4.183481599+0.5980002146×LnX
R2=0.905892調整后R2=0.892448
2、回歸結果分析。從回歸結果可知,農信社農業貸款的系數為0.598,說明農村信用社信貸資金對農業總產值的彈性系數較大,說明農信社貸款對農業總產值的拉動作用較強。可決系數R2為0.905892,說明農業生產總值(Y)可由農信社貸款量(X)解釋的可信度為90.59%,回歸方程擬合較好;t檢驗值為8.208688,大于5%顯著水平時的t分布臨界值2.093,說明方程中的估計量在5%顯著水平上可以通過t檢驗,回歸方程總體是可靠的。
從回歸方程可看出,農信社貸款對農業總產出的彈性系數為0.598,這說明農信社貸款每增加1個百分點,拉動農業總產值增長約0.598個百分點。
二、當前新疆地區合作金融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順,法人治理邊緣化。雖然2006年以來新疆農信社不斷加大改革力度,但這種改革往往都是政府行政力量的結果。這就造成各級農信社產權關系不明晰,定位不明,社員權利與義務不對稱,并未形成獨立的產權,也沒有與農信社建立起穩定的利益制約機制,所謂民主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股金額度低,股權結構單一分散不固定,不利于籌集管理股金,絕大部分資本仍然處于所有者虛置的狀況。產權內容不明確與產權結構不合理使得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金融風險化解、經營管理改善以及相應扶持政策等,缺乏堅實的制度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用社發展。
(二)農信社為社員服務的范圍非常有限,信貸創新缺乏。由于經營的自負盈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業傾向,使得農信社資金向收益相對高的城鎮或非農部門流動。農信社所受到的貸款利率和抵押品管制不利于它向規模小且分散的農戶及農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其貸款方式、種類已明顯不能滿足農民需要。雖然農信社在努力推廣小額農貸業務,但仍難滿足農戶需求,對農民的借貸資金供給量僅占農戶需求量的10%左右。除此之外,農信社幾乎未能給農村經濟提供新的信貸支持方式。
(三)農信社資產質量低下,難以履行為農業和農民服務的宗旨。從全國平均水平看,農信社不良資產率遠高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平均為15.9%,多數在50%以上,甚至高達80%以上。新疆地區同樣存在這一嚴重問題。由于體制性、管理性及政策性因素,新疆農信用社普遍效益較差,歷年累計虧損大,同時股本金少,增資擴股困難,抗風險能力較弱。近幾年來受資產質量低下的困擾,為了減少貸款風險,優化信貸資產增量結構,要么“惜貸”、要么提高對貸款對象的質量要求,片面強調貸款抵押和擔保;另一方面,為數眾多的農信社高負債運營,超負荷經營,資產負債比已經遠遠超過人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要求,信貸資產擴張被嚴格限制,造成抵押能力本來就有限的農村經濟主體難以利用信貸資源來發展生產經營。在金融信貸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作為農村存款金融服務的主要供給者,又不斷從農村吸收儲蓄存款,必然造成農村金融資源來源與運用上的差距拉大,即存貸失調日益嚴重,存貸比率達到60%左右。此外,相關部門對信用社政策傾斜和支持力度不夠、行政干預過度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信用社的經營和決策,致使決策效率低下,經營風險增加。
三、合作金融支持新疆地區經濟發展對策
(一)大力推進農信社產權制度改革。首先,應堅持按照合作制的原則對農信社進行規范,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建立“合作性”資金融通機構,發揮其特有的貼近“三農”、靈活應變的制度優勢,以滿足農村弱勢群體的融資需求,增強支農服務的金融功能;其次,明確產權結構。在兼顧新疆區情,考慮各地州具體情況的同時,引進民間資本和外資,以實現股權結構多樣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所有權歸廣大入股者;再次,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維護社員利益,消除“內部人控制”問題。此外,按照“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原則,允許符合條件的農信社建立與其經營管理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組織形式,吸收企業和居民入股,進行重組改制,從根本上解決制約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性問題。
(二)積極完善農信社管理體制。應進一步完善中央部門監管、省級政府管理、農信社自主經營“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明晰省級管理機構的管理職責,改進管理方式,督促自治區聯社依法盡職履行行業管理職責,做到管理到位不越位。在政策上給予農信社更大的支持,人行可采取一次性補助到位的辦法,清收不良貸款,改善信貸資產狀況,逐步化解農信社潛在的風險。銀監會應加強對農信社的監管力度,引導促進其更新理念、規范行為,加大對高風險社的撤并和重組步伐。嚴格限制地方政府對農信社經營活動的行政干預,避免由此帶來的資金損失和道德風險。
(三)樹立“立足農村、服務城鄉”觀念及經營方向。在資金投向上堅持“四為主”,即以優質、特色、生態農業為主,以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為主,以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中小型企業為主,以市場前景好的民營、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避免風險投資。農信社在進行貸款業務時,應將農戶的生產經營作為重點,逐步增加農業經營貸款尤其是中長期貸款的份額,同時扶持縣級以下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適時進入糧食流通領域,重點支持糧食生產體系的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等。
主要參考文獻:
[1]吳大慶,劉浪夷.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支持問題的實證研究[J].農村金融,2006.7.
[2]陳德峰.當前新疆北疆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幾個突出問題[J].實事求是,2008.1.
[3]2010年新疆統計年鑒[M].新疆:中國人民出版社.
[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金融工作辦公室網站
- 上一篇:剖析電影衍生產品與符號消費的關聯
- 下一篇:探索農民旅游市場開發的可行性及策略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