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時間:2022-11-13 10:47:11

導語:“一帶一路”倡議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帶一路”倡議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摘要]近年來,綠色金融成為全球經濟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將綠色金融體系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對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向縱深發展、提升全球綠色金融發展能力和提升我國在全球治理體系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應當抓住機遇,通過樹立綠色金融標準、加強環境風險管控和創新投融資服務模式與產品,以“綠色絲路”推動“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以“中國標準”推進互聯互通,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綠色金融;體系構建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在提升區域經濟合作水平、增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這就需要建立與之配套的金融體系。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更加注重社會的包容性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如能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弘揚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完備的綠色金融體系,不僅有利于消除沿線國家環保顧慮,降低“一帶一路”倡議項目建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還有利于將綠色觀念融入到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轉型中,推動全球經濟綠色發展。2017年4月的《綠色“一帶一路”指導意見》指出,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的新要求。因此,探討“一帶一路”倡議下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意義

(一)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向縱深發展的基本要求

“一帶一路”沿線許多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經濟發展轉型期,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金融機構在投融資時若不能推行綠色金融,不僅可能導致沿線國家生態環境惡化,降低國民生活質量,而且會制約重點項目建設,不利于區域經濟發展。因此,為改善沿線國家脆弱生態現狀,必須著力構建綠色金融體系。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大多國家經濟發展方式仍屬于粗放型,單位GDP所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耗費的鋼材、水泥、有色金屬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自然環境過度開發導致森林覆蓋率低、干旱地區廣等問題層出不窮。但其國內綠色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控制能力還比較薄弱,隨著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的形勢日益嚴峻,亟需構建以綠色金融為重要方面的“綠色發展”格局。另一方面,構建完善順暢的投融資機制是“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但脆弱的生態環境制約了“一帶一路”倡議下投融資的順利推進。在“一帶一路”項目投資階段,金融機構若不能貫徹綠色金融理念引發環境污染風險,勢必造成借款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從而抬高其償債成本,引發資金鏈斷裂風險,進而影響項目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等大規模投入建設,最終影響項目開展的各個環節,而金融機構也要吞下投資失策的苦果。

(二)提升全球綠色金融發展能力的內在要求

隨著世界各國對生態問題的日益重視,綠色金融迎來了日益廣闊的發展空間,當前,全球綠色金融正處于起步階段,尚存在綠色信貸標準化程度低、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問題。一方面,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綠色金融不斷發展壯大。2016年底,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2017年,中國境內外共發行綠色債券118只,合計2486億元,占全球發行量的15%,我國已然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的支柱力量。中國金融機構資金雄厚、經驗豐富,而“一帶一路”沿線大量基建項目為發展跨境綠色金融提供了重大機遇。另一方面,發展綠色金融有利于樹立國際綠色金融標準。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指出,缺乏明確標準體系是全球綠色金融面對的最大障礙。標準是世界“通用語言”,世界需要標準協同發展,標準促進世界互聯互通。沿線國家生態環境脆弱、社會和宗教問題復雜與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必須樹立嚴格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發展和創新綠色金融實踐,有利于加速中國綠色金融與國際接軌,為全球綠色金融發展增添動能。

(三)提升全球治理體系話語權的必然要求

在“赤道原則”成為世界共識后,綠色金融逐漸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新型手段。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何將中國綠色金融先進實踐和標準體系推廣到沿線國家,是構建全球金融格局的重大戰略問題,對推動“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提升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話語權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著力發展綠色金融,是推進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推進器。中國正站在引領全球金融治理與區域金融治理的重大歷史關口,中國有意愿有實力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發揮作用,“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我國立足綠色金融優勢,構建綠色金融標準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改革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全球聯動下的綠色發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石,是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的重要措施。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著力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其意義不僅僅在于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綠色發展,應對各類全球性環境挑戰,而且事關為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發展綠色金融,正是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正確義利觀的重要體現,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增加了我國同沿線各國利益的交匯點。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措施

(一)樹立綠色金融標準

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目前還存在諸多障礙,最主要的就是對于“綠色金融”缺少一個清晰明確的概念界定,因此,必須探索創建一套適用性廣、接受度高的綠色金融標準。1.要制定有公信力的標準體系。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已經出臺了有關綠色金融的標準和規定,要對比我國綠色債券支持目錄與沿線國家綠色債券標準GBP、CBI的異同,借鑒國際通行的環境標準,探索我國與沿線國家公認的綠色金融標準,在此指導下結合各國實際情況探索靈活的方法和工具,構建一個具體的、有可操作性的行動指南,形成東道國和投資國雙贏局面,推動沿線綠色資本流動。2.要制定并完善綠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為推進沿線綠色金融標準能夠有效施行提供法律保障。要明確“一帶一路”倡議下保險公司、金融機構、企業等不同主體在推進綠色金融中的角色與義務,同時構建綠色金融相關法律制度,推動和保障綠色金融的有效實施。3.金融機構要嚴格遵循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提供“一帶一路”金融服務時,要嚴格遵循制定的綠色金融標準,在投融資項目立項前進行詳盡的調查和環保評估,堅決抵制高污染、高耗能、高資源耗費項目,對環保不達標企業實行“一票否決制”。

(二)加強環境風險管控

環境風險是“一帶一路”倡議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主要障礙。當前,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且修復難度大、時間長,環境風險易發性高、破壞性大。必須強化金融機構環境風險管控能力,為推進沿線綠色金融發展保駕護航。

1.建立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構建“一帶一路”倡議沿線綠色金融體系,需要建立有效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投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應當構建綠色評級和綠色指數體系,便于金融機構在進行投融資前充分了解被投資企業的歷史環境保護情況、現行環境保護能力、環境保護方案和風險應對措施等信息。同時,要加強國與國之間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共享與合作,建立企業綠色金融數據庫,公開公正公平評價企業相關意愿和能力,引導資金流入負責任的企業的綠色領域,切實提升環境風險預防能力。

2.培養一批專業風險應對團隊與個人。為不同國家和行業項目的環境問題提供專家意見,幫助金融機構和企業有效識別、評估、控制投融資活動中的環境風險,并在環境風險發生時及時作出應對措施。

3.鼓勵“兩行一金”等金融機構積極主動地將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融入項目管理生命周期,引導有條件的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壓力測試。

(三)創新投融資模式和產品

構建“一帶一路”沿線綠色金融體系,必須不斷拓寬投融資渠道,不斷創新金融服務產品,不斷搭建促進綠色項目落地的新型金融平臺,將其靈活地運用于“一帶一路”的項目建設中,為綠色金融提供持久強大的資金來源和發展動力。

1.應推進實施綠色PPP金融模式。綠色金融項目往往實施周期長、回收利益低,金融機構應探索以PPP模式與當地政府開展合作,爭取沿線政府在人財物及信用上的支持,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項目的建設運營效率,推進項目實施和風險管控。

2.應拓寬投融資渠道。要推動亞洲基礎設施銀行、絲路基金等機構專設部門整合綠色金融業務,推進綠色金融專業化運作。同時,要加大對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力度,適度降低綠色資本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準入門檻,建立沿線綠色投資平臺,引導商業性股權資本和社會資本助力沿線綠色產業發展。

3.應創新運用綠色金融工具。首先,要立足沿線國家環境現狀和我國綠色債券先進實踐,發展以環境權益為抵押的即保即審中長期綠色債券,并為其開設以環保為標準的綠色通道,同時創新開發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股票、綠色基金等全品類金融工具,以及豐富多樣的綠色金融衍生產品,滿足不同領域、不同企業、不同國家的各類綠色資金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文,陳熹.綠色金融中國標準建設及其國際化進路[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6):42-48.

[2]曹明弟.論“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相關主體行為要領[J].環境保護,2017,45(16):12-18.

[3]王會芝.綠色金融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新動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10-12(001).

[4]王文,曹明弟.綠色金融的全球旗手[J].中國金融,2018(2):44-46.

作者:葉宗奇 單位:國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