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轉貸研究

時間:2022-07-10 03:16:39

導語:農村金融轉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金融轉貸研究

一、IFAD農村金融項目在我國實施現狀

1、IFAD的基本情況

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有8億生活在農村的人口是最貧困人群,占整個最貧困人口比例的75%,而農業是他們生存的依賴。為此,1974年聯合國通過《聯合國關于建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的協議》,決定成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簡稱“IFAD")。該基金會旨在通過扶持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尤其是資助其糧食生產,提供相關的優惠貸款,以消除當地的饑餓與貧窮,推動其社會經濟發展。作為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的三大機構之一,IFAD主要從兩個方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幫助,一是針對糧食生產設立了長期、短期和政策支持項目以改變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落后的局面。二是以消除貧困為目的,貸款給貧困地區的個體農戶和鄉村婦女。IFAD基金來源主要有四個渠道:創始基金;成員國捐款;特別捐款以及投資收益,IFAD的資金使用方式有兩種:贈款和貸款。其中,贈款項目比率不超過當年工作計劃中貸款和贈款總額的10%,貸款項目則更加注重對農村貧困婦女的幫扶。截至目前,全球已有3億多貧困人口受益于IFAD。

2、我國與IFAD的合作

我國加入IFAD已有34年,作為首家在我國境內開著捐助活動的國際機構,IFAD與我國有著大量的合作項目,而作為該基金會的C類成員國,我國入會早期交替享受中、高度優惠貸款,此后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后,2008年起轉為享受中度優惠貸款。IFAD援華貸款項目眾多,主要涉及農林牧副漁的生產、加工、儲存、銷售,農村信貸、培訓、扶持等方面。目前,IFAD已在我國開著了21項貸款項目,使3100多萬貧困人口受益,幫扶縣區190多個,覆蓋省份達21個左右。我國也成為IFAD的最大受益國之一。

二、我國IFAD農村金融項目轉貸模式

IFAD在于我國的長期合作中,產生了以政府轉貸和農村信用社轉貸為主導,非政府組織轉貸為輔的三種轉貸模式。

1、政府轉貸模式及其優劣

該模式由政府主導完成,即由財政部或者農業部先將IFAD貸款轉貸給省級政府,再省、市、縣、鄉(鎮)政府層層簽訂轉貸協議后,由省財政廳逐級轉貸下去。由貸款人依協議完成并承擔相應責任,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機構支持的非信貸公共支出則由相關受益單位或者群體共同償還。政府轉貸模式的優點:一是定位準確。IFAD貸款針對是最貧困的農村人口,政府并不直接屬于某一特定利益群體,其確定貸款對象更加客觀,更加側重扶貧開發;二是貸款客觀。作為公權力的實施者,政府擁有全面、精準的官方統計數據,對農戶的情況更為了解,其決策更具針對性;三是便于提供方便。貸款產生的問題可以由政府出面協商,爭取最優惠待遇。然而,政府轉貸也存在弊端。一是無專門機構把關。由于沒有專門的機構,各級政府關于IFAD轉貸工作的參與人員來自于政府自行、臨時組織,因而缺乏長遠目標和可持續發展規劃;二是缺乏貸款操作經驗。貸款是專業的金融問題,政府主導的轉貸缺乏專業信貸人員操作,導致因對操作誤讀造成資源浪費;三是弱化信貸意識。農戶將信貸誤解為國家扶貧救濟金,缺乏還款、信用等經濟意識;四是附加條件過多。政府轉貸時多要求抵押擔保,從初始排除了最貧困的群體,不利于農村扶貧開發活動的開展。因此,2002年起IFAD逐步減少了政府轉貸。

2、農村信用社轉貸模式及其優劣

農村信用社轉貸模式由IFAD獨立在我國試點展開,雙方同意IFAD轉貸部分項目資金給農村信用社,由其通過市場化運作轉貸給項目區農戶。例如秦嶺山區農業發展項目、桂西扶貧項目、甘肅省農業綜合發展項目等等。農村信用社轉貸模式的優勢:(1)信貸操作人員專業。農村信用社是專門的金融機構,擁有專業的信貸人員和專業的操作平臺,轉貸流程專業合理;(2)有利于培養信貸意識。通過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農戶不再會將其看作是政府的扶貧資金,有利于其樹立正確的貸款、還款意識;(3)貸款形式靈活方便。農村信用社將IFAD轉貸與小額信用貸款結合起來,貸款形式靈活,手續簡便,方便了貧困農戶貸款;(4)抵御風險的能力強。金融信用制度不斷完善,農村信用社抵御風險能力增強,保證了對IFAD轉貸資金的有效管理。當然農村信用社轉貸仍然有不足:(1)農村信用社作為市場經濟中的金融機構,有著其自身利益,轉貸時與IFAD的宗旨目標并非完全吻合;(2)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高于政府轉貸利率;(3)金融機構不完善,信貸人員數量于市場需求相比仍然不足。但就目前,農村信用社轉貸模式是IFAD在中國活動的主要模式。

3、非政府組織輔助型模式

為了彌補農村信用社轉貸和政府轉貸的缺失,IFAD設立了專門針對農村婦女和貧困村落的特別轉貸,即“婦聯轉貸模式”和“村級發展基金模式”。婦聯轉貸模式對于提高婦女社會地位,全面推進農村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但是還面臨著信息不對稱,發放貸款人員有限,回收管理貸款難度大等問題。另外,“村級發展基金轉貸模式”有利于培養農戶的群體意識和歸屬感,但由于貸款規模的限制,并不能滿足貧困農戶擴大再生產的需求,短期內發展前景不大。

三、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IFAD農村金融項目轉貸模式

1、轉貸機構信貸資金運作商業化

小額信貸有兩層意思:首先是以貧困或者是低收入人群為特定目標客戶,且目標群體數量多、規模大,貸款覆蓋群面積廣;其次,小額信貸機構能夠可持續發展。這兩點對小額信貸來說缺一不可,前者是小額信貸存在的宗旨和任務,后者則是其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的基礎。目前,小額信貸機構的商業化更為濃郁,這既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各種社會力量博弈的結局。IFAD農村金融項目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下,才能夠始終保持其對貧困群體的關注度和幫扶度,繼續服務于貧困群體。這就需要面對市場化、商業化的現實,因此,商業化運作IFAD農村金融項目小額信貸是轉貸機構的必由之路。

2、IFAD信貸資金分配比例的合理化

當代我國農村經濟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IFAD在開展農村金融信貸業務時需要根據其當時所面臨的目標群體的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信貸資金分配方案,依據不同地區貧困的不同情況和狀態進行資金分配。如此一來,既確保了信貸資金的使用達到了IFAD的目標,又對不同的目標群體起到了激勵和鞭策作用,使IFAD信貸資金使用達到意想不到的層次。例如,對婦聯組織貸款或者是村級發展基金貸款予以合理比例的傾斜。

3、信貸轉貸機構的多元化

多元化是避免金融不正當競爭的有效渠道。因此,要加大信貸機構多元化的步子,建立起包含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等多種形式的農村體系。通過政府扶持、加大放開市場準入條件等措施,通過市場引導,推進農村金融信貸機構的多元化發展。如此以來,IFAD進入農村信貸的渠道更為廣泛,既更好地避免金融不正當競爭,又更好的完成其幫助貧困人口的宗旨目標。

4、資金來源的多元化

任何基金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籌集,IFAD項目的實現需要巨額的資金籌備。而IFAD提供給我國的項目信貸資金十分有限,很大一部分農村貧困人口未能享受到此幫扶。政府可以通過稅收、財政等經濟杠桿和政策扶持,幫助搭建資金籌集平臺,建立村級發展基金會,由其負責貸款人的服務工作,加大資金回流。此外,政府還可以將當地扶貧資金和政府貼息貸款等注入村級發展基金,增加資金來源,使農村金融信貸發展不單一依靠IFAD,防止由此造成的瓶頸。

5、轉貸目標群體的多元化

IFAD倡導的區域整體扶貧開發模式,是建立在信息獲取、知識儲備、自然資源和市場環境等多方面條件具備情形下的,認為區域整體扶貧開發有利于脫貧的可持續性,而非“今日脫貧,明日復貧”的惡性循環,在集約化經濟發展的今天,僅憑一戶一人難以準確分析不斷變化的市場,傳統的為單一家庭提供信貸的方式不再完全適應經濟的發展,而規模化的、區域化的農業經濟更符合當代和未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要提倡IFAD的轉貸目標的多元化化,避免因單一轉貸而可能帶來的個體信貸項目失敗,貸款回籠困難等問題。

6、構建相應的監管機制

要加強對占主導地位的農村信用社轉貸的監管力度,對其所開展的信貸業務的項目申請、審批、評估、回收、管理等進行有效監督。具體來說,由縣一級政府或者政府部門(財政局)對農村信用社轉貸的IFAD資金的進行監管,農村信用聯社負責按照相關的監督要求將其管理的信貸資金、撥款情況、信貸人員監督等統一匯報政府或政府部門。

7、強化農村信用社系統內部IFAD資金約束強化對農村信用社內部對IFAD農村信貸項目資金管理,通過制定管理該項目資金的管理辦法、原則、對象、條件和方式等,明確界定貸款對象;通過制定貸款程序、利率、期限等,切實約束貸款的任意性;通過加強對貸款的檔案管理、會計核算、監督管理等,保證貸款不被濫用、任用。

8、強化農村地區信用文化建設

信用文化建設之于金融市場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信譽度是維持資金鏈運行和市場交易順利進行的保證,對于農村信貸業務來說,信用文化是金融業扎根于農村的土壤。要通過宣傳、法律、政策、教育等多種手段,著力改變目前農村信貸中存在的農戶信譽意識薄弱的狀態,通過建立農戶信用評級、村落信用評級等方式,為IFAD農村金融項目運行提供良好的信貸土壤。

本文作者:劉成章工作單位: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