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化下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分析
時間:2022-09-03 05:17:01
導語:金融化下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保監會等部門聯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為《資管新政》),自此,金融機構進入“強監管”時代。《資管新政》的出臺不僅對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做出明確的規定,也為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自2016年以來,我國不斷強調要振興實體經濟,促成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這不僅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也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助推器。但當前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依然存在明顯的不協調,基于逐利思想,大量金融資源流入房地產等領域,實體經濟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缺口,此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金融機構過于重視短期收益,導致金融機構風險加劇,影響實體產業及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文章以金融化視角分析金融與實體經濟不協調的原因,并探究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金融化;金融;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基礎性經濟,公眾的生產生活對于實體經濟有很強的依賴性。實體經濟的發展狀況影響著經濟總體發展的穩定性。多次強調“發展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增強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金融,可以看作是實體經濟的衍生物,金融的發展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從金融發展的角度來看,金融的提升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由此可見,金融依存于實體經濟,先有實體經濟這一“因”,才有金融這一“果”,兩者之間又包含著復雜的關系,從總體來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但從當前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來看,金融機構過度膨脹,實體經濟所占DP比重越來越少;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的現象十分嚴重,在金融實踐中,金融機構將大量資本進行“包裝”轉投房地產等領域,資本空轉現象頻發。基于以上事實,應當從經濟金融化視域下,分析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關系錯位的原因。
一、金融與實體經濟不協調的原因
金融危機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此之后,實體經濟產業空心化問題凸顯,實體經濟長期處于低迷狀態。為此,我國投入了大量的資本以活躍實體經濟,轉變實體經濟不景氣的現狀,但是由于金融機構沒有較為健全的體制,金融監管不嚴格,這些數額巨大、流動性極強的資金流入了虛擬經濟,而不是按照預期的設想,用于振興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經濟也逐漸朝向金融化發展。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獲得了大量的資金以實現進一步的擴張,實體經濟被進一步弱化。金融資本本身服務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中,只有產業資本能夠獲得利潤,隨著金融機構的不正常膨脹,金融資本對于產業資本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強,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資本的收益高于產業資本,產業資本由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一些企業及投資者已經不滿足于對產業資本進行分紅,而是希望能夠通過金融資本獲取更高的收益,在這一轉變下,實體經濟不再依賴傳統生產及貿易獲得利潤,而是寄希望于金融渠道,甚至出現企業“圈錢”現象。在經濟金融化的過程中,金融資本的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部分難以實現流動的資產經過轉變能夠在金融市場進行交易,一些具有風險的資產成了金融衍生品,也能夠實現交易,此外,國際大宗商品的金融化為套利、投機行為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見,金融資本結構的變化導致金融資產泡沫化嚴重,金融風險加劇。金融與實體經濟不協調不僅阻礙實體緊急的發展,也使金融發展置于高風險之中。從金融的本質上來看,其既不屬于實體經濟,也不屬于虛擬經濟,其最大的功能在于促進經濟發展,包括風險管理、促進資金的融通、合理優化資源配置等。因此在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的能力上,不能以犧牲金融為代價對實體經濟進行補貼,也不能忽視金融對于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更不能抑制金融創新,而是要正確看待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
二、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以法律打破金融壟斷。自由市場機制最大的作用是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保證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盡管自由市場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但從自由市場內部以及本質來看,由金融渠道所獲得的利潤遠遠高于從生產、工業等實體經濟中獲得的利潤,導致實際經濟利益受到擠壓,因此,為了維護實際經濟利益,我國需要加強有關政策法規的完善。首先,我國需要完善反壟斷法律法規,打破金融壟斷,建立自由市場競爭機制,使生產要素在各個行業之間合理分配,使金融和實際經濟利潤平均化。其次,通過股份制企業財務資本的透明化,明確財務和產業資本的權限,完善公司治理體系,使股東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并獲得個人經濟利益在嚴格批準實際商業資本的轉移中,保持了公司治理的連續性。最后,需要在產業政策中提高實體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有效保護工人的合法權益和實體經濟,所有行業都可以通過公平的市場競爭獲得平均利潤率。此外,我國需要制定和完善合理的財稅政策和貨幣政策,以深化利潤和匯率市場改革。(二)提高實體經濟的資本回報率。當前,由于產業結構失衡和實體經濟產能過剩,社會生產效率持續低下。因此,為了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從金融的角度來看,有關部門要積極推動實體經濟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資金吸引力。只有積極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提高資本利潤率,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本為之服務。政府應該從供給方面的結構改革開始。一方面,應探索和實施創新發展戰略,通過創新帶動實體經濟的轉型和結構優化。另一方面,大力鼓勵和培育新興產業,使實體經濟在金融環境中獲得持續的活力。(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實體經濟的升級與轉型離不來金融的支持。為此,應將金融供給改革放在金融體制改革的首要位置,轉變以往“需求驅動”的金融供給理念,豐富金融供給的方式,使新型實體企業以及小微實體企業能夠通過金融渠道進行融資。銀行體系作為金融服務的主體,應當積極進行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局面,形成大、中、小型銀行均衡發展的新格局,向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一方面,能夠避免金融資本浪費;另一方面,能夠提高銀行體系綜合服務能力。同時,確定適當的銀行信貸方式,使實體企業能夠以較少成本獲得較多的融資資金,以實現實體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最后,構建多層次金融資本市場,以多融資渠道為基礎,為實體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四)優化金融機構信貸結構,助力實體產業升級。近年來,在金融脫媒進一步深化和利率市場化趨勢逐步加快的背景下,大型企業集團通過發行債券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的意愿大幅提高,特別是目前低利率環境將激發優質企業發行中期票據的需求,充裕的流動性將促使投資者加大對中短期信用產品的配置力度,中小微型商業銀行的議價能力將進一步降低。而借助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小微型商業銀行能夠以低風險的手段占領數量眾多、融資需求巨大的中小企業市場,這對于銀行拓寬客戶范圍、優化客戶結構和提高綜合收益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一家銀行的供應鏈金融網絡率先與以核心企業的供應鏈商業網絡實現對接,將因網絡鎖定形成難以跨越的市場壁壘,其他銀行則可能在模式競爭中喪失戰略先機。近年來,金融機構過度膨脹,利潤由實體經濟資本轉向金融資本,實體企業的發展受阻,尤其是中小型實體企業,其資金大部分用于日常經營當中,如庫存、房屋、產品原料等,導致中小實體企業資金流動性較差。中小企業發展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但中小企業發展前景較窄,缺乏核心競爭力,占據市場份額較少,信用評級較低,難以在銀行等其他渠道進行融資。當前,供應鏈金融是解決中小實體企業融資難的有效方式,中小實體企業與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建立供需關系,將其生產的產品以供應鏈方式銷出,與核心企業形成穩定、持續的合作關系。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向供應鏈中的中小實體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一方面能夠降低金融機構的融資風險,另一方面能夠拓寬中小實體企業的融資渠道,達到互惠互利的目標,繼而實現金融與實體雙贏。同時,金融機構需要把握好宏觀經濟的發展態勢,依托實體經濟,開展具有特色的實業投行業務,結合中小型實體企業的融資需求以及中小型企業資金、信用等風險的特點,開發對接中小型實體企業的投融資產品,既能夠滿足中小型企業擴大發展的融資需求,又能夠滿足中小型企業穩定發展的投資需求。此外,金融機構可以本區域內中小型實體企業為服務對象,細分實體經濟市場,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融資產品,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中小型實體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高度重視中小型實體企業的發展,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扶持中小型實體企業。當前,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方式,也成為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手段。供應鏈金融不僅能夠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還能夠拓寬中小型實體企業的發展空間。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秉承趨利避害思想,對中小型實體企業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等進行嚴格的考察,雖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的貸款風險,但也阻礙了中小型實體企業的發展。為此,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經濟的平穩發展,需要促成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首先,正確認識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保證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其次,建立完善的反壟斷法律體系,消除金融壟斷對實體經濟的不良影響;再次,提高促進實體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提高實體經濟對資本的吸引力;另外,要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的改革,提高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最后,優化金融機構信貸結構,助推實體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曾婭麗.金融化視角下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研究[J].商訊,2020(10):87-88.
[2]卞嫄.金融化視角下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研究[J].商訊,2020(07):72+74.
[3]耿令姿,高雪.經濟金融化視角下的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20(03):17.
[4]陳諶.金融化視角下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9(07):187-188.
[5]張志明.金融化視角下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8(01):30-37.
作者:關鑫 李一鳴 單位:山東管理學院
- 上一篇:基于區塊鏈技術供應鏈金融發展探究
- 下一篇:汽車信貸業務發展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