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探究
時間:2022-10-10 03:05:57
導語:綠色金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綠色金融。河南省作為我國經濟大省,近年來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構建、加大政策推動力度,綠色金融得到快速發展,產業結構隨之不斷優化。河南省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產業綠色轉型的必然要求,但河南省經濟發展方式仍然較為粗放,新興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仍然不足,需要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不斷創新產品服務、加強制度建設、加強宣傳引導,以助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關鍵詞]綠色金融;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河南省
報告指出要發展綠色金融,四中全會再次強調要自覺地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關系、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綠色金融不僅能為綠色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資金保障,又兼顧到環境因素,有助于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
一、綠色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作用機理
(一)資本形成和導向機制。金融系統將聚集起來的社會閑散資金作為生產性資本用于支持綠色產業發展,金融機構再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對綠色金融資本進行優化配置,一方面,增加節能環保型綠色產業獲得資金的便利性,實施利率、手續費等優惠政策,降低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對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和項目采取設置貸款額度限制、施以懲罰性利率,甚至不予資金支持等措施,倒逼企業向“綠色”轉型升級。(二)信息傳導和催化機制。金融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在市場信息嚴格披露的情況下,生產者根據信息決定生產經營計劃,將資金投向節能環保、新能源、生態保護等領域。投資者結合披露信息和政府釋放的政策信號進行投資決策,選擇進入受國家政策支持、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使資源得以重新配置。信用催化則是通過信用創造,在原始資金的基礎上派生出超過現實存量的資金,提高經濟總量,以更多的資金投到發展前景廣闊的項目或企業中去,使經濟朝著對環境更加友好的方向發展。(三)產業整合機制。產業整合是指按照產業的發展規律,把建立長期競爭優勢作為目標,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分配,重新整合與構建資本集團,以至創造出由規模較大企業所形成的主導產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實現規模經濟。綠色金融通過引導金融資本逐漸由高污染行業流向綠色環保產業,促使綠色產業規模不斷的壯大,隨著行業、地區和國別的限制被打破,各項生產要素不斷流動、重組、聚集,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協同效應,從而不斷提高綠色產業的競爭力。(四)風險分配機制。由于綠色項目一般前期投入大,且回收期較長,因此,企業獨自開展綠色項目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而綠色金融將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綁定在一起,對綠色項目的風險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攤,并且憑借金融機構完善的風險管理能力,對企業進行風險監測評估,控制并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從而吸引更多社會閑置資金投資到綠色項目中來,為產業轉型提供更多的資金保障。
二、河南省產業結構與綠色金融的現狀分析
(一)河南省產業結構現狀分析。河南作為我國經濟大省,2019年生產總值54259.20億元,同比增長7.0%,三次產業結構為8.5:43.5:48.0。近年來河南省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比重不斷增加,并在2019年首次超越第二產業,2019年全國三次產業結構為7.1:39.0:53.9,雖然河南省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化,但其優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從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看,河南省在2018年三次產業貢獻比依次為0.4、3.5和3.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在河南省經濟發展中仍然處于重要的地位。其中,重工業和資源型產業比重仍偏高,高耗能產業仍然占比較大,從2019年河南省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構成來看,高耗能工業占比35.3%,遠遠高于戰略性新興產業19.0%和高技術制造業9.9%的占比。從能源結構來看,由于煤炭資源相對豐富,河南省仍然是以煤為燃料的能源結構,2017年的煤炭消費占河南省的能源消耗比重仍高達73.3%。由此看到,河南省經濟發展方式仍然較為粗放,對能源消耗依賴性較強,新興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仍然不足,不符合協調和綠色發展的目標。(二)河南省綠色金融發展現狀。河南省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構建和加大政策推動力度。一是河南省自行設立綠色金融試點,出臺市、縣級綠色金融政策。南陽、安陽、三門峽等分別出臺了市級綠色金融發展的指導文件,作為綠色金融試點,淅川縣出臺了縣級指導文件,并采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模式,推出“生態產業貸”等綠色產業扶貧產品帶動貧困戶脫貧,在助力脫貧攻堅中取得顯著成效。二是不斷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企業的戰略合作,與華夏銀行鄭州分行聯合舉辦綠色金融業務政銀企對接會,與中國銀行河南省分行、鶴壁分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重點支持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等項目融資需求。三是采取對企業環境信息共享的措施。新鄉市將企業環保信息納入銀行的征信系統,以便于金融機構獲取企業的環境信用信息。四是政府在節能環保、環境污染治理等綠色產業領域支出不斷提升。綠色金融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續發展,包括鼓勵節能環保項目的發展和抑制“兩高一剩”產業發展兩層含義。近年來,河南省節能環保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中占比基本呈現逐年上漲,2018年占比達3.8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85%,2017年河南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的比重達1.4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5%。可以看到,近年來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意識不斷提升,但從省級層面對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規劃設計仍較為欠缺,綠色金融標準也有待進一步完善。河南省綠色金融體系發展迅速。綠色信貸是河南省主要的綠色金融模式,實施主體以商業銀行為主,截至2017年1季度末全省綠色信貸余額約1500億元。綠色債券方面,洛陽銀行、鄭州銀行相繼發行綠色金融債券,2017年3月,開封市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綠色債券獲批,2018年11月,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發行河南省上市公司的首筆綠色債券,也是我國煤炭企業發行的首筆綠色債券。河南省綠色保險主要包括森林保險、養殖業保險、綠色項目財產險等,包括對河南省全省公益林統一投保,對商品林提供70%保險保費補貼,與無害化處理結合起來建立育肥豬保險,對光伏發電等綠色項目提供風險保障等。綠色基金方面,2018年新增規模300億元“鄭州都市生態農業專項建設基金”,2019年設立河南省綠色發展基金,帶動金融機構以債權方式支持,形成不低于800億元的投資規模。
三、河南省進一步發展綠色金融的必要性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多年來,河南省經濟保持高速發展,但受粗放式的工業經濟增長模式以及傳統的能源結構的影響,付出了資源和環境代價。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在經濟層面保持發展勢頭,還要在環境上留住青山綠水,綠色金融作為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通過引導資金合理配置,扭轉環境與經濟相割裂的局面,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領域,實現經濟與生態發展的雙贏。(二)產業綠色轉型的必然要求。雖然政府對綠色產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目前來看僅僅憑借財政支持是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要求,必須發揮綠色金融的作用來吸引社會資本。借助政策引導和綠色金融工具,對融資成本與融資便利性進行差異化設計,提高污染企業生產成本,降低綠色項目生產成本,造成投資利潤率的升降變化,引導各種資源更多地流向綠色產業與綠色項目,在引導產業綠色轉型的同時,從供給端加快去產能、去杠桿進程,支持供給側質量提升和低碳生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三)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求。發展綠色金融不僅是社會責任投資的重要表現,也能避免為短期利益的過度投機行為,也是金融行業良性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將自身經營發展與生態環境良性發展有機統一,通過綠色信貸政策主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融資需求和投資規模,全力滿足綠色產業的融資需求,從宏觀角度,可以開辟新的業務領域,以商業化形式履行社會責任,通過差異化競爭實現特色和品牌;從微觀角度,可以轉移環境風險、調整金融資產結構,帶動金融創新等,也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可持續性。
四、河南省綠色金融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產品服務,完善綠色金融發展體系。一要積極與普惠金融相融合。當前河南省綠色金融對綠色小微企業、綠色消費貸款等支持不足,應推廣淅川縣“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帶動貧困戶脫貧模式,加強對綠色產業鏈上的小微企業、農民、消費者等群體的金融支持,推動綠色經濟快速發展。二要借助互聯網進行產品創新。互聯網金融成本低、覆蓋面廣,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挖掘客戶的需求,鼓勵和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客戶滿意度、客戶匹配度。(二)加強制度建設,優化綠色金融發展環境。一要完善綠色金融制度。河南省應積極出臺省級指導文件,為全省綠色金融發展提供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增加地方綠色金融試點,推動綠色金融政策實施。二要推動綠色金融進一步標準化。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的識別與界定是發展綠色金融的前提,借鑒國內改革創新試驗區和構建綠色項目庫的經驗,緊扣河南省綠色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完善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認定標準,采取自主申請、第三方認證、政府服務監督工作模式,為符合綠色標準的企業和項目貼上“綠色標簽”,優先給予綠色政策支持。(三)完善監管機制,建立健全信息溝通機制。一要構建多層次監管體系。對于金融機構落實貸款責任追究制,督促其加強自身對綠色信貸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加強企業對綠色資金的使用監管,對刻意隱瞞、偽造環境信息等行為進行懲罰;給予非政府機構和大眾媒體對綠色金融政策的監督權,實現全民監督。二要構建多維度信息共享平臺。由政府部門牽頭,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跨部門整合征信、環境、安全、稅務、司法等部門掌握的各種企業數據信息,為綠色企業“畫像”。同時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便于金融機構獲取綠色企業違規、違約等信用情況,也降低環保部門信息收集難度,提高綠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四)加大政策指引,有效擴大綠色資金來源。一要完善政府的增信機制。設立專業化擔保基金、增信基金,為綠色項目和綠色企業提供貸款擔保、信用增級,以財政資金撬動杠桿,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綠色產業。二要發行地方政府綠色專項債,培育合格發債主體,實行價格補貼、減免利息所得稅等政策,引領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綠色投資。三要合理設計激勵機制,適當提高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與市場主體開展戰略合作,以市場化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綠色產業。此外,鼓勵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到資本市場進行IPO上市和再融資。(五)重視宣傳引導,大力培育綠色金融人才。一要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培養綠色消費意識。公布綠色消費和服務白名單,利用補貼、消費券等激勵措施刺激綠色消費,從源頭解決綠色發展問題,從消費端帶動地區綠色經濟和產業的發展。二要加強與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開展綠色金融理論和項目研究、舉辦相關講座和沙龍,打造活躍的綠色金融發展氛圍,吸引綠色金融研究機構和綠色項目落地河南。三要注重綠色金融人才的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建立健全人才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陳凱.綠色金融政策的變遷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5):93-97+112.
[2]方智勇.銀行綠色金融探索[J].中國金融,2015(10):19-21.
[3]王遙,馬慶華.地方綠色金融發展指數與評估報告(2019)[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
[4]杜莉,張鑫.綠色金融、社會責任與國有商業銀行的行為選擇[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5):82-89+160.
[5]楚爾鳴,何鑫.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互動機理及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6(7):168-171.
[6]李毓.綠色信貸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J].經濟問題,2020(1):37-43.
[7]劉霞,何鵬.綠色金融在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影響效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9,38(3):76-84.
作者:王搖櫓 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 上一篇:小微文化企業與金融支持體系研究
- 下一篇:綠色經濟下財稅金融支持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