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商行發展高質量普惠金融分析
時間:2022-11-06 03:49:44
導語:農商行發展高質量普惠金融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普惠金融,是金融機構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市場機遇和轉型方向。農商銀行作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人緣、地緣優勢突出,網點、人力資源豐富,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更應該主動擔負起普惠金融的責任。
針對當前普惠金融存在的覆蓋率不高、獲得感不強等問題,農商銀行不僅要強化機制保障,加大金融服務的力度,也要完善服務體系,提升金融服務的廣度;不僅要強化金融創新,延伸金融服務的深度,也要優化金融環境,增強金融服務的溫度。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實現普惠金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在堅持市場定位的基礎上,加大金融供給。一方面,完善機制保障,在公司治理、專業服務等領域深化改革,提高普惠金融的效率。可根據發展實際,在董事會下設普惠金融委員會、三農發展委員會等,內設機構設立普惠金融部、三農金融部、小微企業部等,實現支農支小的垂直管理,確保普惠金融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和相關制度的落實,為開展普惠金融提供組織和人員保障;同時,加大資源配置和考核力度,確保普惠金融工作取得實效。另一方面,轉變服務理念,對區域市場進行網格化管理,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有效對接客戶需求,開展精準營銷維護,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擴大普惠金融成果。
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完善服務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由營業網點、便民服務站、自助機具、移動服務終端等組成的多層次普惠金融服務網絡,真正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加快構建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根據實際情況,在偏遠鄉村設立金融便民服務站,布設電子機具,滿足各項補貼發放、小額提現、現金轉賬等基本服務需求。另一方面,完善電子銀行產品功能,積極將信用卡、借記卡等向工會、校園卡、銀醫通、居民生活繳費等領域拓展,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需求。加快網點智能化轉型,實現傳統網點與智能設備、互聯網金融、場景金融的相互疊加、聚合創新,為客戶提供集消費、融資、理財等全方位的線上金融服務。積極參與“新農保”“新農合”工作,幫助城鄉居民獲得便捷的就診掛號、結算報銷等金融服務。積極與供銷社、電商平臺等建立合作,推動鄉村農產品的網上渠道直銷。此外,擴大金融服務半徑,針對偏遠地區和行動不便的客戶,可外派工作人員進行流動服務或上門服務,構筑支農、扶貧、助殘等綠色通道。
在解決融資難題的基礎上,延伸服務深度。一方面,改變傳統的信貸管理思維和工作方式,探索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和商標使用權等新型抵押擔保方式,加大與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租賃公司的合作,積極開發適合三農及小微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紓解融資難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以方便融資需求為出發點,打造規范高效的辦貸通道,通過實施差異化利率定價、無還本續貸等方式,主動實施減費讓利,降低融資成本。同時,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小額信貸的重點服務對象,支持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另一方面,在滿足客戶傳統存貸業務需求的同時,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豐富產品組合,提供涵蓋面更廣、附加值更高的金融服務,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咨詢、保險、信用卡、信托、租賃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此外,依托機構網點平臺強化增值服務,從多方面為客戶傳遞各類生產、生活資訊,提供金融、科技、業務等綜合化的增值服務,逐步實現對特定客戶金融產品的訂制化服務。
在普及金融知識的基礎上,優化金融環境。依托有效載體,加強金融知識宣傳和金融風險防范,著力提升群眾金融素養,建設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一方面,充分發揮點多面廣的優勢,定期組織業務骨干力量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商鋪、進企業,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增強群眾的金融素養和風險防范意識。另一方面,推動信用建設,完善客戶信用信息檔案,持續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和評定工作,加大信用激勵與懲戒機制建設與運用,在貸款額度、利率、期限等方面給予區別對待,讓信用品質看得見,讓信用價值可量化,形成人人講誠信、事事做誠信的社會環境。此外,采取抓服務、抓規范等多種措施切實做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妥善化解金融消費投訴和糾紛問題,提高客戶滿意度。
作者:劉華
- 上一篇:金融科技影響商業銀行效率研究
- 下一篇: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