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供暖收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6 02:13:00

導語:住宅建筑供暖收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住宅建筑供暖收費管理論文

摘要建立了熱費分攤模型,提出了熱表讀數修正公式,并計算了模擬建筑物的理論熱費,驗證了熱費分攤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熱費熱費分攤基準耗熱量-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熱作為一種商品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既然熱是商品,其價值就要由價格來體現。目前在我國,熱價不僅僅是個技術經濟問題,還涉及到諸多社會問題和政策問題。能否確定合理的熱價和實用的收費方法,是制約供熱事業向前發展的重要環節。

目前我國現行的供暖熱價大多按面積制定熱價,沒有把熱價成本中的固定費用和可變費用分離開來。用戶用熱多少,用不同熱都繳納同樣的熱費,極大地挫傷了用戶的用熱積極性,也不利于用戶的節能行為。同時成本中核算固定費用與可變費用不分離開來,也不利于熱量計量收費的實現。

二、國內外熱價制定

國外的熱價管理有兩種方式,其一為固定熱價管理,指政府向某一供熱企業發放售熱特許權時,將熱價固定下來。這種管理方式主要用于商業性項目,雖然不鼓勵用戶節能,且以盈利為目的,但其保證了投資者的合理回報率;其二為成本熱價法,指熱價中只包括必要的成本,如果非必要的成本進入熱價后,用戶有權向政府投拆。此時供熱企業的生產目的主要不是盈利,而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戶供熱;歐洲國家認為,不存在制定熱價的單一和正確的數學公式,而是應該兼顧熱用戶、供熱企業、國家三者利益并有利于建筑節能的推廣。發達國家曾經使用過的或正在使用的熱價制定方法主要有兩種:

1.單量熱價法該法主要包括面積熱價法、固定流量法、變動熱量法三種。由于這幾種方法本身特點所決定,目前已很少采用(尤其是住宅建筑)。

2.二部制熱價法其熱價分為兩部分,其一為固定容量熱價(單位元/m2),其計算方法為熱力公司的固定成本總額除以該公司的總供熱面積,其中的固定成本是指與熱用戶的用熱量多少無關的部分,如管理費、日常維修費等;其二為可變熱價(單位為元/GJ、元/KWh),其計算方法為熱力公司的可變成本除以該公司本年度提供給熱用戶的總熱量,其中可變成本是指購買燃料或外購能源、水、電和藥劑的費用,它隨熱力公司產熱量的多少而變化。

目前我國仍實現面積熱價,即按房間面積收費,尚無熱量熱價,計量收費難以真正實施,而且制定熱價時,一般由各地物價部門和熱力公司共同完成,但并未充分聽取廣大用戶的意見。該熱價有保護熱力公司處于供熱行業壟斷地位之嫌。其次,由于熱負荷自身特點,決定了采暖耗熱不同于電、水、煤氣,可以完全按各用戶的實際數值乘以其單位收費;各用戶熱表的數值不僅取決于用戶本身為這到一定的舒適度所消耗的熱量,它還受建筑體形系數、外圍護結構的保溫狀況、樓梯間是否采暖、各用戶在建筑物中的位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結合我國現行供暖狀況,為使分戶計量的供暖收費能夠落到實處,筆者建議參考國外的二部制熱價法制定一種實用的收費辦法和合理的熱價。

三、模擬建筑物概況

筆者采用和某小區的住宅試驗樓作為分析的模擬建筑物。該建筑物的基本情況如下:該建筑物為小區住宅樓,全樓共六個單元,每個單元均為兩戶,其位置朝向詳見圖3-1。由于山墻單元的傳熱耗熱量要遠大于標準單元,所以模擬主要集中在一單元(有一面西南山墻)的十二個用戶,其中二層到六層的各01用戶為二室一廳,02用戶為三室一廳的山墻用戶。一樓因為有樓梯間的緣故,101、102兩用戶均為二室一廳,且格局完全相同,各戶戶型詳見圖3-2。

另外該住宅樓外墻為37磚墻,雙面抹灰,表面用25mm的保溫砂漿保溫:窗戶除衛生間為木窗外,其余全部為單框雙玻塑鋼窗。

四、熱表讀數修正公式及熱費計算公式的確立

模擬建筑中,位于樓寓中不同位置的房間,盡管室內采暖溫度相同,熱負荷卻不同,位于頂層與底層的房間耗熱量要比位于中間層的房間大,有山墻的房間要比沒有山墻的房間耗熱量大。而像屋頂、地面、山墻這些圍護結構的供熱量是為整個樓服務的,這部分耗熱量在包含這些圍護結構的用戶熱表中記錄下來,對于這些邊角用戶來說,如果實地按照熱表的數值來收費,顯然是不公平的。我們把屋頂、地面、山墻這些圍護結構定義為公共圍護結構,其耗熱量定義為公共耗熱量。另外,我國目前的采暖系統室內管道多為明裝,而且不采取任何保溫措施,供回水干管、立管散熱量很大,這部分熱量包含在單元樓的熱表中,但卻沒有體現在各用戶的熱表中。綜合考慮上述各種因素,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房屋售價沒有考慮供暖費用差距條件下,新建筑的熱費分攤應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在同一棟單體多層住宅建筑中,戶型相同且建筑面積、體積均相同的熱用戶在僅通過采暖系統而獲得相同室溫所繳納的熱費應相同。這時公共耗熱量和采暖管道熱損失必須由該樓寓中的各用戶共同分攤。眾所周知,所有冬季采暖的樓房,都會存在公共耗熱量和采暖管道損失,中間的用戶雖然沒有公共圍護結構這部分散熱,但其室內溫度的取得也收益于這部分散熱。因此,中間用戶必須承擔由邊角不利用戶的部分耗熱量和管道的熱損失。由于管道熱損失只包含在中單元樓的熱量表中沒有包含在用戶熱表中,也就是說,單元樓熱量讀數值與各戶熱表讀數值有一個差值。這部分差值熱費可按面積分攤到各戶。公共耗熱量包含在邊角用戶的熱表讀數中,我們需要把它從這些用戶的熱表中提取出來,然后對各戶熱表的數值進行修正,修正后的數值才應是我們收費所依據的數值。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如何將包含中用戶熱表中的公共耗熱量從熱表中提出取出來則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同時由于不同樓層的冷風滲透耗熱量不同,我們把這部分熱量一起合并在公共耗熱量中。通過實際耗熱量的對比分析,找出其中的聯系。表4-1表4-2是模擬建筑一組實測數值和理論計算數據,包括了各房間的實際耗熱量、公共耗熱量以及公共耗熱量所占房間總耗熱量的比例。

從上面兩表的對比可知,實際公共耗熱量占房間耗熱量的比例與計算公共耗熱量占房間耗熱量的比例大致相同。有了這個規律,我們可以在設計時算出公共耗熱量占房間熱負荷的比例,把公共耗熱量從邊角用戶的熱表讀數中提出出來,分攤到各戶。為此我們引入一個基準耗熱量的概念,把扣除公共耗熱量后的房間耗熱量稱為基準耗熱量。公共耗熱量的分攤必須在每個用戶的基準耗熱量基礎下進行,也就是說在每個用戶的熱表讀數中扣去該房間公共耗熱量部分,然后進行公共耗熱量的分攤。于是可得出下面熱表修正后讀數的公式:

(4-1)

式中:Qbi--每戶熱表讀數值,GJ;

Qxi--每戶熱表修正后的數值,GJ;

Qgi--每戶公共耗熱量,GJ;

Fi--每戶采暖使用面積,m2;

其中Qgi=BiQbi(4-2)

式中Bi--公共耗熱量占該用戶耗熱量的比例:

所以式(4-1)可寫成下面形式:

(4-3)

這樣我們就可以在設計時確定各個用戶的公共耗熱量占用戶熱負荷的比例,再代入上式,求得每戶修正后得熱表讀數。

每戶所繳熱費可用下式計算:

(4-4)

式中:RFi--每戶每年所交納的熱費,元;

RFg--固定熱費熱價,元/m2;

RFb--可變以熱費熱價,元/GJ;

RFi--單元熱表讀數,GJ;

式中每三項是考慮了未保溫的采暖系統的供回水干管及立管的熱損失而引入的一項。

五、修正后的理論熱費

為了驗證熱費分攤模型的正確性,本文把理論耗熱量的計算結果按照模型進行了分攤,利用公式4-3對熱表讀數進行了修正,并將修正后的熱表讀數以及各用戶的修正后的理論熱費列于表5-1。

為了得出公共耗熱量和建筑物體形系數的關系,筆者又計算了在不同單元下各個用戶熱表修正后的讀數及所應交納的熱費。列于表5-2:為了進一步說明所繳熱費與建筑物體形系數的關系,將不同單元下各個用戶的理論熱費繪成圖5-1、圖5-2: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

1.隨著單元數的增加,各個用戶所繳納的熱費相應減少。這是因為多單元樓公共耗熱量小于獨立單元樓公共耗熱量的簡單累加,而且分擔公共耗熱量的用戶增加,每戶所分擔的份額也就相應減少。

2.隨單元數的增加,相同戶型而不同樓層用戶繳費差異也逐漸減少。

3.不同單元下,處于中間層的各用戶熱費基本相同,頂層和底層的熱費和同一戶型的中間層相比差別不大。可見,按照本文提出的熱費分攤模型進行分攤后,各戶應交的熱費基本趨于一致,曲線的變化規律也近乎一致。

六、結論和建議

1.供熱系統實行熱計量后,應采取二部制方式制定熱價,對舊有建筑改造應在單元樓入口加裝熱表,按單元樓熱表讀數計算熱費,再按面積分攤到各戶;對于每戶安裝熱表的新建筑來說,應按熱計量表讀數依公式(4-4)收費。

2.根據模擬建筑物各戶熱表的實測讀數和理論數據,按照本文提出的熱費分攤模型,進行了計費的分攤計算,結果證明實際熱費和理論熱費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大致驗證了分攤模型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3.筆者在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還發現現階段熱計量中存在以下問題:

(1)由于我國建筑內外保溫都較差,樓板傳熱在1℃溫差時可達2.5瓦/平米,10℃溫差即可達到25瓦/平米。所以,某戶供熱關斷后,鄰戶的熱耗增加值可能超過30%~50%,甚至更高,那么僅憑30%~50%的熱費按面積分攤,能否解決戶間傳熱引起的熱費差距過大問題;

(2)如果在熱計量中考慮戶間傳熱問題,將進一步增大熱計量工作的復雜性,也增加了熱計量成本,這樣是否有利于熱計量的進一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