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成本核算優化方法
時間:2022-06-16 08:18:14
導語:淺談成本核算優化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準確核算原主材料成本,提高原料暫估成本的準確性
原主材料成本一般占據產品成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達到八十以上。原主材料成本核算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產品成本的準確性。一般加工制造企業原主材料供貨價格按協議鎖定,暫估價格按合同約定計算即可。但有部分鋼鐵企業及相關行業,事先簽訂的采購合同價格為掛牌價格,最終產品結算價格按照當月產品市場價格指數確定,一般該價格都在發貨月25日以后通知。一般企業成本核算會按照合同價格或計劃價作為原料暫估價格,但合同價格或計劃價與產品最終結算價格會有較大差距,部分月份超過300元/噸,造成原主材料成本核算不準確。財務人員可以積極與采購負責人溝通,及時獲得當月采購原主材料的后結算價格,更新到相關的成本核算系統當中,按此價格進行原主材料的暫估入賬,使當月的原主材料成本核算更加準確。
二、準確核算能源動力成本
1.能源動力消耗期間要與產量統計期間要一致。能源動力成本是除去原主材料成本,占產品成本第二大的變動成本項目。正常來說,排除大型的企業集團,一般中小規模企業所需的能源電、水、蒸汽等都是從外部采購,每月能源結算的抄表日期不統一,而產品產量按月統計,可能出現30天的產品產量對應28天或32天期間的能源消耗,造成了能源統計期間與產量統計期間不一致,致使產品的變動成本中能源動力成本不實。為了解決此問題,可以自行記錄能源的月末表數,將能源按照存貨管理,本月消耗但未開票的部分進行暫估。以電為例,具體做法是,上月抄表結算數A,上月月末表數為B,當月抄表結算數C,當月月末表數為D,結算開票數(C-A),上月暫估數(B-A),當月暫估數(D-C),當月處里就是結算電量加上本月暫估減去上月暫估,即(C-A)+(D-C)-(B-A)=(D-B),就是本月實際消耗的電量。2.理順自產能源項目核算順序,保證自產能源單位成本準確。很多企業因生產需求,需要消耗氫氣、氮氣、壓縮空氣等特殊的能源介質,這些介質外部難以采購,需要自產,生產這些介質時需要消耗相關的能源產品,所以為了準確核算自產能源介質成本,需要理順自產能源項目核算順序。以筆者所在冷軋板生產企業為例,外部購入的電是220千伏的高壓電,需要通過自己電站降壓才能使用,生產凈化水需要用外購原水、自產電,脫鹽水需要凈化水作原料,并消耗自產電。所以公司成本核算首先是合算自產降壓電的成本,再核算凈化水,然后再核算脫鹽水,這樣保證了自產能源介質單位成本的準確。
三、提高輔助材料領耗數據準確性
多數企業對輔助材料的管理是已領代耗,但是部分輔材項目因一次性領用較多,月末結余量大,造成當月指標的消耗不實。針對此項情況,企業可以選擇對成本額度影響較大的輔材項目,月末已領未耗部分要求進行退庫處里,這樣就實現了成本報表輔財數據真實性。
四、完善副產品的回收模式,促進企業管理提升
1.副產品按照收發存明細管理,回收、銷售均進行過磅,月末進行盤點。部分企業對副產品疏于管理,回收時只是集中存放,未及時過磅統計,而是按照當月銷售過磅量視同為當月回收量,如此雖然簡化了一道過磅程序,但會造成副產品帳面月末數量與實物不一致,同時副產品如發生丟失毀損難以及時發現,對鋼鐵企業而言,還會造成當月金屬投入量與產出量不平衡。回收、銷售均進行過磅,月末進行盤點,做到帳實相符的同時,如出現帳面數大于實際數量,及時查找原因,發現問題。2.合理制定副產品的計劃價格。一般副產品的核算是年初設定一個計劃價格乘以回收量作為其成本,記入其他業務成本科目,其銷售收入記入其他業務收入。按照計劃價格與回收數量的乘積沖減主要產品的成本。副產品計劃價格制定的合理與否,關系著主要產品成本真實性,因為有些副產品全年的價格波動較大,計劃價格按季度依據市場價格進行調整,這樣主要產品的成本貼近真實水平。五、因企適宜核定變動成本范圍,準確計算產品的邊際利潤產品的邊際利潤是產品價格減去產品的變動成本,值為正的話,公司就可以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值為負,公司就需要研究提價降本策略,促使產品的邊際利潤為正。正常來說,產品的價格比較容易確定,保證邊際利潤準確,主要是準確計算變動成本。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的發生額在相關的范圍內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呈線性變動的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耗用的燃動成本是主要的變動成本項目,但部分企業為了使產品滿足長途物流運輸需要,產品的包裝費、運輸費也是與產品量呈線性相關,這部分費用雖然記到銷售費用當中,但亦屬于變動成本范疇,計算變動成本一定要涵蓋進去,否則計算的邊際利潤就難以準確了。
六、準確核算同一產線下不同規格的產品成本,指導企業優化
產品結構,實現利潤最大化大型企業資金雄厚,管理專業化強而集中,大部分上線的ERP管理系統,實現了生產模塊與成本核算模塊的接連,通過設定不同規格各成本項目的系數,直接進行成本分配還原,系統能夠計算出各規格產品成本。但中小規模的加工制造業企業,受資金及成本限制,沒有先進的成本核算程序,僅能夠實現產線上的平均成本核算,得不到各規格產品的邊際利潤數據,難以指導企業優化產品結構,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根據中小規模企業生產產品規格比較穩定的特點,企業財務人員可以組織相關部門,以生產穩定時段的數據為準,測算一段時間內連續生產規格產品產量、原料投入量、風水電氣及其它包裝費、物流費,測算該規格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同理測算出各規格的變動成本,連續測算4至6個月,取得規格成本平均數。在公司設備、產品工藝及研發未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各規格成本不會有太大變化,可以作為公司優化產品結構的數據基礎,使得公司有意識的增加高利潤規格產品的訂貨量,實現利潤最大化。
七、滿足來料加工業務需求,增加來料加工成本核算體系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內產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受到沖擊較大,部分企業尤其是鋼鐵類相關行業,生產訂單嚴重不足,造成生產不飽滿,產量負荷低。企業銷售部門開拓新的銷售模式,與具備原料來源和產品銷售渠道的客戶洽談,開展來料加工業務。財務核算上可以設置同一生產中心生產兩類產品,分別是自產自銷產品和來料加工產品。來料加工產品的原料做到單獨管理,指定來料加工合同投料,在產銷系統信息中進行標注,按系統設定計劃價進行消耗,因來料加工產品與自產自銷產品工藝是一樣的,輔材、能源、費用工資等各項消耗按產量進行分配,計算得出來料加工產品成本包含原料的計劃成本,按照原料投入量與計劃價乘積扣除后,最終計算出加工成本,加工收入減去加工成本最終能夠計算出來料加工產品的利潤。來料加工產品形成的副產品所有權歸客戶處里,如轉銷我公司可另行簽訂合同處理。依據行業特色和企業產品特色,按企業實際需要,優化成本核算的方法,準確提供各項成本數據,滿足的了企業經營決策和經營發展的需要,促進了企業管理的提升,尤其是在企業困難發展階段,能夠助推企業盡快擺脫困境,走向穩定發展之路。
作者:張金勇 單位: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 上一篇:工業化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的意義
- 下一篇:農村家庭教育成本核算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