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WebCL學習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18 04:08:00
導語:電子WebCL學習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Web的協作學習(Web-BasedCollaborativeLearning)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數字化學習模式,知識管理已成為今后教育信息化的關注焦點。文章主要對基于知識管理的webcl學習過程部分進行了分析設計,提出了一種設計與開發的思路。關鍵詞Webcl;概念圖;知識管理;隱性知識;網絡數據庫技術;ASP
1引言21世紀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需要建造一個能支持全面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創造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大系統。目前的教改需要特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型學習方法。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應用也應有觀念和方向上的改變:從過去主要傳授和呈現顯性知識,課件制作為中心的思路,進一步加強以輔助學生進行體驗型學習(研究型學習、協作學習、問題導向式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等)為主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思路[1]。協作學習是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為獲得最大化個人和小組習得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關行為。協作學習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協作學習中心”的約翰遜兄弟認為,協作學習有5個不可缺少的要素:正互賴性、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個體職責、社交技能和小組自加工。協作組內組員必須有“共同體意識”,意識到他們是“同沉同浮”的關系[2]。要使個人和小組獲得最大化成果,小組組員之間知識共享程度必須高,這種知識的共享中,隱性知識更為寶貴,它決定了協作組的創新能力。如果協作組有高度的知識共享,說明協作組組員的合作程度高,則協作組的凝聚力就高,這樣協作組在競爭中才能獲得成功。基于Web的協作學習(Web-BasedCollaborativeLearning)國外多簡稱為WBCL,國內稱之為WebCL,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尤其是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來輔助和支持的協作學習,組織協商活動,培養合作學習精神。2協作學習過程的設計2.1系統的具體設計2.1.1系統的體系結構協作學習過程大致分成四個階段,即學習者特征分析、分組、學習過程和協作測評。本系統主要由管理員和學習者兩個模塊組成。管理員模塊完成對學生的管理、部分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習者模塊包括學習者注冊、協作分組、組員人際關系、學習、反思、在線測試等子模塊。在此模塊中,學習者要完成協作學習過程。從學習流程角度分析,協作學習過程如圖1示。學習者注冊是學習者基本情況的錄入和學習風格的測試,初次進入系統的學習者,通過注冊過程填寫表單獲得其基本情況,并得到注冊碼。協作分組是通過學習風格測試獲得分組依據,然后根據學習主題的角色信息及分組類型(同質或異質)進行分組。組員人際關系主要是為內聚力測試提供人際關系矩陣表。反思提供學習反思的功能。在線測試是對學習者成績、內聚力及協作績效的測試。學習子模塊是學習者學習交流的主要模塊,也是協作過程中知識管理的重點。在學習模塊中利用概念圖,為學習者提供一種共同的視覺化語言,使學習者方便的掌握協作當前的進展和未來可能的發展走向,確定自己的貢獻在小組協作中的位置和作用,并對學習者進行鼓勵和激勵。協作概念圖的構圖權在構圖過程中輪流賦予小組中的每個成員,每位小組成員都擁有相同的操作時間。系統首先賦予某位小組成員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概念圖的操作,直到他的操作時間結束,再將構圖權力轉移給下一位小組成員,同樣給與同樣的時間,讓每位小組成員都有機會直接操作概念圖。在合作概念圖過程中,小組成員間可以通過溝通機制彼此相互溝通、討論,并由當時具有構圖權力者進行概念圖的操作。概念圖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共享協作資源,通過系統中在不同時間內存儲的同一小組繪制的概念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小組協作學習的過程。同時,協作組員可以利用Blog進行更好的知識交流與共享。Blog為隱形知識管理提供了工具。隱性知識表達起來不象顯性知識那樣系統、邏輯嚴密、一目了然,而往往是零星、破碎、主觀感受,甚至可以說是隨意的。Blog簡單易用,它創造了一個虛擬的交談情景,把交談的語言用文字表達出來,聚集了各種零碎的思考。學習者可以在自己的Blog中發表自己的知識和見解,其他協作組員也可以參考,還可以做出評論,而這個學習者就可以在群體的分享和交流中有更進一步的認識[3]。圖1學習過程流程圖2.1.2數據庫的設計及對協作學習的支持學習者特征庫的設計:學習者特征庫主要記錄學生基本情況表和學習風格表。學習者基本情況表記錄了已注冊學習者的基本信息,表中的數據項通常包括身份認證信息、基本信息和輔助信息等三部分:身份認證信息表={姓名、密碼、密碼確認、密碼提示問題、密碼提示問題答案……};基本信息表={出生日期、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所在單位或學校、E—mail、電話、郵編、通信地址……};輔助信息表={自我介紹、興趣愛好……}。根據所羅門(BarbaraA.Soloman)學習風格量表,設計如下:學習風格表={注冊號、活躍型、沉思型、感悟型、直覺型、視覺型、言語型、序列型、綜合型}。協作學習的形式是小組,學生基本情況表和學習風格表為同質或異質分組提供了的依據。學習資源庫的設計:主要是協作學習資源庫和題庫的設計。協作學習資源表={學習主題、主題說明、角色信息、角色個數……};學習資源表={學習主題、主題內容……};題庫中根據學習主題設計題表。協作學習資源表主要提供小組中組員的角色信息,配合分組信息,形成穩定的協作格局。學習過程庫的設計:互動行為表={注冊號、學習主題、開始時間、完成時間、作品數量、作品編號、自我反省、同伴評價……};概念圖表={概念圖名、創建時間、修改時間、構圖者名、圖片……};Blog={協作組名、作者、記錄時間、內容……}。協作學習過程注重學生之間的協作互動,互動行為的記錄為協作績效的計算提供依據。協作策略庫的設計:協作策略表={風格類型、建議策略……}。策略表主要提供策略建議,以便更好的分組。學習結果測試庫的設計:學業成績={學習主題、測試時間、測試成績……};協作績效表={注冊號、學習主題、協作度、協作績效……}。這兩個表主要是檢驗協作學習過程。3系統實現方案協作學習過程的登錄界面如圖2示,學習者主界面如圖3示。圖3系統主界面系統主要是采用Asp技術和Delphi編程技術開發基于Web的四層體系結構模型,即采用Browser/WebServer/ApplicationServer/DataServer表示。如圖4所示[4]。WebServer:IIS是構建分布式動態Web應用的較佳選擇;服務器端組件:基于組件的應用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本系統對組件的開發主要采用DELPHI技術;數據庫服務器:微軟的SQLServer2000是較好的選擇,因為它與2000Server同樣很好的集成在一起了,可以充分發揮2000Server的優勢;瀏覽器采用微軟公司的IE。瀏覽器為客戶端提供了一個界面友好,風格統一,易于使用,較少維護的通用界面。數據庫連接采用。支持數據離散訪問的編程接口,在設計時盡量縮短數據庫鎖定時間,減少多個用戶訪問數據庫服務器時的潛在競爭,使數據共享面向更多的訪問用戶。對于相連數據庫的數據處理,是通過Dataset(數據集)來隔離異構的數據源。Dataset是不依賴于數據庫的獨立數據集合。如圖5示。圖5協作學習數據管理后臺組件
協作學習過程采用Microsoft的COM組件技術。基于COM的技術是多種以COM為基礎的技術,包括COM服務器和客戶端應用程序、ActiveX控件、OLE(對象鏈接與嵌入)、自動化以及MTS等。COM作為組件對象模型,它的特性主要有語言無關性、面向對象的特性、進程的透明性和可重用性,可以讓來自不同編程語言不同平臺的彼此獨立的對象互相進行通信。4結束語網絡化教育成為當今國際國內教育發展的新生長點,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SCL)是網絡化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針對基于知識管理的Webcl學習過程進行了系統開發,系統采用分布式體系結構,運用ASP與COM技術實現基于Internet的應用。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會進一步探索,逐步的完善系統,使之更適合于學習者信息技術技能的掌握和信息素養的培養,為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作出貢獻。參考文獻[1]黎加厚.知識管理對網絡時代電化教育的啟迪[J].電化教育研究,2001.(8)[2]黃榮懷.關于協作學習的結構化模型研究[D].博士論文,2000[3]易志亮.博客及其引申的知識管理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1[4]劉藝.Delphi6企業級解決方案及應用剖析[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3
- 上一篇: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制度
- 下一篇:市職業病防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