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構建

時間:2022-05-07 09:20:48

導語:電子商務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商務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構建

[摘要]供應鏈物流是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條件。在電子商務平臺下,農產品供需信息更加對稱,能夠促進農產品產銷的理性預期。供應鏈物流模式以信息化促進農產品供應鏈作業流程的標準化和規模化,初步實現農業產業升級。文章從電子商務平臺的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選擇入手,詳細分析適合當前我國農業電商的供應鏈物流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從物流組織、物流合作、物流利益、物流支撐四個層面構建供應鏈物流模式。

[關鍵詞]電子商務;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物流

1引言

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的轉型,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發展的重心已從生產環節轉向了流通環節,這推動了農產品物流的發展。“互聯網+”背景下,電子商務又進一步推動農產品物流的創新,因此農產品現代物流成為事關“三農”工作大局的重要因素。從最初的“直銷式”“契約型”到后來的“聯盟型”“第三方物流模式”,農產品物流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直到“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催生“農產品電子商務”之后,農產品物流開始向規模化、網絡化、集團化發展,在“產銷信息對稱”“資源整合”“理性預期”等理論的支撐下,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正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焦點。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不僅促進農產品供需平衡,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升級,而且還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電子商務平臺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

2.1基本前提。從現代農業和現代物流業的融合發展來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建立需具備一定的基礎前提條件,比如供需的動態穩定性、市場信息對稱等。首先,需穩定目標市場的消費需求,尋求合理的飲食需求結構。由于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區域人群有不同飲食結構和地域飲食習慣,比如“北咸南甜”、云貴喜辣、川渝喜麻辣,再比如老年人喜清淡、年輕人喜刺激性食物等。因此在目標市場定位和選擇方面,應保持動態穩定性。其次,響應國家號召,建立農產品產業基地,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實現農產品生產專業化,保證農產品供應。最后,在傳統農業合作的基礎上,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或借助現有電子商務平臺,促進農產品理性預期,減少供需、產銷上的信息不對稱現象。2.2供應鏈物流模式選擇。實踐表明,在電子商務模式下,發展農產品供應鏈物流并非局限于單一模式,而應呈現多元化,合理選擇供應鏈物流模式或物流組合模式。第三方物流整合模式: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北斗導航系統、電子地圖等技術,全面整合第三方物流,包括物流機能、物流部門企業、物流上下游等,最終形成供應鏈物流體系,體現集成化與信息共享的優勢。第三方物流整合模式在相對落后地區應用最為合適,將傳統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整合起來,形成農產品產銷供應鏈,發揮以農產品消費需求的信息流為核心業務活動的優勢。尤其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從源頭、匯點、終點三階段間建立起以第三方物流為紐帶的供應鏈物流系統,實現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農產品生產的理性預期。戰略聯盟型物流運作模式:在電子商務平臺上,農產品供應鏈物流企業通過契約明確主體和信息共享,實現協同化運作管理,僅而實現供應鏈上各物流企業利益協調化,提高了效率。戰略聯盟型物流模式可分為垂直型、水平型、復合型三種,垂直型適用于農產品供應商規模大、市場信譽度高、實力強的情況,或則農產品為非生鮮類;水平型適用于實力弱、農產品供應商規模小、市場信譽度低,或生鮮蔬菜類企業;當聯結大生產、大消費的供應鏈物流企業實力雄厚,且在供應、流通、消費領域發揮規模效應時,則適用混合型。基于供應鏈物流集成的區域性物流配送中心模式:該模式適用于中小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企業,當中小型農產品企業無法兼顧供應鏈上所有業務時,將物流業務外包給供應鏈物流企業,依托供應鏈物流企業在電子商務平臺、區域性物流配送中心中的產銷信息優勢,開展專業化、集成化的物流運作,能夠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并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有效整合。基于供應鏈物流集成的區域性物流配送中心模式共包括戰略層、協作層、運行層和支撐層,戰略層為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進行戰略規劃設計并提供整體方案;協作層中各企業依托集成化區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和電子商務平臺,實現運作層中的采購、存儲、加工、包裝和運輸,協作層企業包括生產商、加工企業、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務企業、咨詢企業、零售企業、消費者;支撐層則需要政府政策支撐和供應鏈技術支撐。冷鏈物流運行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生鮮蔬菜等農產品,對物流有特殊要求,比如冷藏、低溫等。從我國的當前的生鮮蔬菜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現在來看,主要以第三方物流和整合社會資源為主體。生鮮蔬菜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運作有較強的地域性、季節性特征,對保鮮能力和物流時間要求較高,因此電子商務運作模式提供了較大的支持。依托電子商務的消費需求信息的集中性強特點,并在大數據技術支撐下,實現消費需求信息的精準分類,進而提高供應鏈物流效率。冷鏈物流服務提供商對不同功能需求進行編配、選擇與組合,發揮供、產、消的協調配合。

3電子商務平臺的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構建

3.1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組織機制構建。結合當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實情,構建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組織機制。當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主要包括加工企業主導模式(比如龍大、匯源等)、零售企業主導模式(比如永輝、物美等)、第三方物流模式、批發市場模式(包括傳統批發市場、電子商務模式等)等,結合實際對以上模式進行物流整合,發揮供應鏈管理和電子商務模式的優勢。從供應鏈管理的視角,可構建“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戰略委員會—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運作管理中心—例會”為主線的組織溝通機制,有單獨決策向聯合決策轉變,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工商、物流企業、零售商等對重大事件協商共同決策,確保各方利益均衡和信息共享。3.2農產品供應鏈物流信任機制構建。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的信任機制。在傳統農產品產銷模式中,核心企業與農戶是一種松散的關系,二者間的流通方式多為“農戶自產自銷、運銷戶到地頭收購”,這種方式的契約化程度、組織程度均不高。因此在供應鏈物流模式下,農產品生產個體與最終消費者之間,可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建立供應鏈信任模式,即“農戶→農業合作社→農產品供應商→電子商務平臺→物流企業→零售商→消費者”。此外,在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下,在整個供應鏈實現信息共享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可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點對點信息共享模式、信息集中模式、電子集市模式、綜合模式等。在實際運作中,可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選擇。此外,為提升消費終端的信任,在農產品供應鏈中引入農產品物流溯源信息技術,實現全程的監測。3.3農產品供應鏈物流利益機制構建。利益分配是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系統中的“分蛋糕”問題,如何實現各環節合理、公平、有效至關重要。未建立可持續性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系統,供應鏈中利益分配應遵循風險與利潤相關、考慮產業特點、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等原則。在新的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下,農業合作組織被引入到供應鏈中,這無疑使松散的農戶組織變得集中起來,農業合作組織代表了農戶的利益,這種情況下可采用“中間利潤分成法”實現利益分配。由于農產品供應鏈中給節點是獨立個體,擁有自身核心利益,因此為使供應鏈實現整體功能,一方面需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對稱,另一方面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通過供應鏈實現利益的合理轉移和讓度,消除各節點的機會主義動機。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模式的激勵方式可結合實際選擇合同激勵、信任激勵、信息激勵、價格激勵、信譽激勵、淘汰激勵等方法。

參考文獻:

[1]李琳,張富興.電子商務環境下山東省地標農產品供應鏈系統構建研究[J].中國市場,2016(6).

[2]江全昌,楊紅雄.構建電子商務平臺下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7)

作者:羅夢詩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