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優化研究

時間:2022-11-03 11:13:47

導語: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優化研究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給社會各行各業帶來了深刻變革,傳統行業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勢不可擋。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鑒于此,本文將探究“互聯網+”環境中高校財務管理教學的優化策略,旨在為一線工作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高校;財務管理;教學;“互聯網+”

財務管理屬于高校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培養學生會計技能和崗位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由于本門課程的難度大、公式多、涉及面廣,涵蓋統計學、會計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體系,學生普遍反映課程枯燥、難懂,學習積極性不高。在“互聯網+”環境中,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支持,給高校財務管理教學創新帶來一定契機。

1“互聯網+”環境中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不

1.1教學方法單一。高校財務管理課程體系復雜、內容枯燥且理論性較強,現階段,大多采用滿堂灌的授受制教學,探究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應用較少。以教師為主的講授教學,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忽略了對學習環境的創設,且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比較少。再加上缺乏案例支持,財務分析、風險控制、籌資決策等實踐性內容的教學效果不佳,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由于始終以教師為主導,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違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導致學生學習創造性、自主性不高。1.2實踐基礎環節薄弱。高校財務管理課程的操作性強,學習難度大,對教學實踐提出了較高要求。但受制于諸多方面的原因,現階段的高校學生很少參與社會實踐,缺乏對企業、社會經濟活動的了解。由于缺乏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整體感知,學生無法充分理解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很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對課程的學習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部分高校雖然建設了校外實訓基地,但教師缺乏實際的財務工作經驗,只能對學生進行案例模擬,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學生所學習到的均是理論知識,導致其動手操作能力不高。1.3教師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與數學、統計學、經濟學等各學科體系關系緊密,其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都比較強,這對教師的學科功底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扎實、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要引導學生科學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財務管理教師具備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和較高的學歷水平,但是缺乏在企業或會計事務所的實踐工作經驗,具備企業財務管理經驗的教師更少。部分教師在取得一定職稱后,缺乏繼續學習的動力,導致其知識更新緩慢,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掌握不足,在教學中無法將智能財務、云財務、大數據等知識引入課程之中。

2“互聯網+”環境中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現代社會正處于劇烈變革的時期,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直接推動著高校教學工作的變革。在先進技術的支持下,微課、雨課堂、慕課等優質教學資源相繼涌現而出,線上課程、線上習題、案例研討、技能實操、項目研究等新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且教學的趣味性和交互性也大大提高。在“互聯網+”環境中,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特別是智能手機、在線課程、網絡課程的日益普及,為學生獲取知識、學習課程提供了巨大便利,學生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多樣化,自主學習以及泛在化學習的趨勢十分明顯。與此同時,學生的個性越來越鮮明,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增強,思想更加活躍和開闊。傳統照本宣科、填鴨式的理論教學已經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校財務管理課程必須針對這一特點做出相應調整。另外,在“互聯網+”環境中,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不斷出現,引發了高校教學工作的新變革,也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豐富多樣的在線課程及線上學習途徑,使得教師的價值、作用悄悄發生了改變,繼而引發了教學評價、教學環境、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深刻變革。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時展的特點,正確認識教師的角色定位,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處在時展變革的大環境中,教師只有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和升級,重新審視新形勢下高校財務管理教學的目標,科學定位教與學的關系,才能全面提升教學水平和課程建設質量。

3“互聯網+”環境中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優化策略

3.1改革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評價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校財務管理教學必須改革自己的教學理念,緊跟時展步伐,加大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力度,充分利用先進的教育信息化生態模式服務教師和教學,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內容,關注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升,注重開發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潛力,真正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接下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再者,財務管理教學必須以產出為導向,注重改進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能力,積極引入智能財務、云財務等內容,多開展模擬實操比賽,真正將知識講解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在“互聯網+”環境中,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加大對“互聯網+”教育平臺的建設力度,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與探究式教學。筆者建議,應進一步強化教學設計,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必須體現財務管理與“互聯網+”的融合,多講解一些業務辦理的常用方法,突出可操作性,注重教學方法創新,強化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在多向溝通中理解知識、掌握學習方法。與此同時,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線上線下共同學習,充分利用線上教學開展財務管理理論知識學習,教師可借助微課、慕課等方式,將學習視頻等資料到網絡上,并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案例,讓學生在對真實案例的學習中掌握財務管理理論知識。在線下教學中,主要通過ERP沙盤進行情境實訓。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擬企業的財務業務及流程,全面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環節,傳統一刀切的分數考評,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積極性,不利于發揮考核的正向激勵作用。在“互聯網+”環境中,教師應積極推動教學評價模式的改革,真正達到“以考促學”的目的。在具體考核過程中,需要將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納入考核范疇,綜合考評學生的線上、線下學習情況,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靈活性,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出勤率、課堂表現、努力程度等指標,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動態追蹤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還需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評價模式,綜合評價學習過程與效果,靈活采取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小組評價、教師點評等多種評價方式,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合作探究學習。3.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高校財務管理教學必須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真正立足于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發展需求,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健全財務管理教學內容體系。高校財務管理的教學內容體系應體現前瞻性與時代性,及時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政策法規、前沿學術研究等內容,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高校財務管理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注重教學內容的模塊化,由簡到難逐步深入??蓪⑦@門課程的理論體系劃分成財務基礎板塊、籌資管理板塊、投資管理板塊、資金管理板塊等不同的模塊,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課程知識,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必須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加強線上案例庫建設,并不斷更新和充實案例庫,真正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企業財務環境。還需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強化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積極邀請企業財務專家進行專業知識講座,同時邀請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觀學習,進一步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3全面提高師資水平。在“互聯網+”環境中,高校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加大對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力度,鼓勵教師自我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高校要注重建設合理的教學梯隊,組建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教學團隊,以更好地開展集體備課、課程設計以及教學研究。同時,應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真正走入企業一線進行調研,全面掌握企業財務工作的實際情況,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此外,高校還可以邀請經驗豐富的財務人員定期來校授課,通過雙向交流的方式,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

4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互聯網+”環境中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不足為切入點,分析了“互聯網+”環境中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并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實踐教學以及師資水平等方面,詳細論述了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優化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全面提升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海英.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以國際財務管理課程為例[J].商業會計,2018,(9):123-124.

[2]萬邁,金月珠.互聯網背景下“金課”打造的探索———以浙江樹人大學《財務會計》課程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2):141-142.

[3]顏楓.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教學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9,(28):79-81.

[4]石亞四.校企合作的財務會計實訓課教學方法探索———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應用[J].韶關學院學報,2019,(8):67-71.

[5]張艷.“互聯網+”背景下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2018,(3):126-128.

[6]馬文文,時曉龍,徐超杰,等.“互聯網”時代下對高級財務會計教學方法改進的探討[J].時代金融,2018,(30):286-286.

作者:李雨蓉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