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資源配置中的搶占問題―――對校園占座現象的思考
時間:2022-05-28 06:43:00
導語:共有資源配置中的搶占問題―――對校園占座現象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占座現象是校園里的特色事物之一,它貌似簡單,卻反映了共有資源配置中的搶占問題。座位作為一種校園里的共有資源,是通過學生的占座行為完成自發配置的。那些沒有明確或無法明確分配規則的共有資源,在使用過程中也會出現這類搶占問題。本文將通過對占座現象的深入分析來討論共有資源的搶占問題。
一、關于占座的一些概念和假設
所謂“占座”就是在一次活動開始前占有活動場地內某個或某些位置在活動期間的使用權,并以放在該位置的物品作為標識或是直接守在那里。這是狹義的占座概念,校園里的占座現象就屬于此類。如果把“座”的含義推廣到資源概念上,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資源,就得到廣義的“占座”概念。廣義的“占座”是一種搶占資源的行為。
被搶占的資源一般非單個物品,它們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相分離,使用權讓渡給使用者時沒有明確或者無法明確分配規則,所以使用者可以采取搶占行為,在搶占過程中不涉及所有權的問題,因而不是違法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只是搶占行為產生的基礎,其產生的動機是被搶占資源的稀缺或是由質量優劣差異導致的優者的稀缺。稀缺性加上不明確的分配規則,使使用者獲利不確定,于是引發了搶占行為。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這類可搶占的資源實質上是共有資源,而且是那些產權難以界定、收費難、分配規則無法明確的稀缺的共有資源。我在這里稱其為“可占的共有資源”。比如海洋資源、生態資源、市場資源等。這類資源在配置過程中都會遇到搶占問題,而且會由搶占行為在各自系統內形成一個特殊的市場,在這個“搶占市場”上,資源的使用者作為買方形成需求,資源的存在狀況構成供給,搶占者支付的搶占成本(此概念,下一部分有詳細闡述)形成了市場價格。主動權在買方手中,價格在買方的競爭中形成。
由于占座現象代表了一些共有資源配置中的搶占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對占座現象的深入分析來考察共有資源的搶占問題。在分析之前先明確一些前提和假設:第一個假設就是座位的稀缺性,這基本上符合實際情況;第二個假設是在長期的占座過程中形成的制度約束保持不變;第三個假設是占座的目的只有三種,聽課、逃避聽課和自習;第四個假設是座位供給狀況不變且占座者是理性的經濟人;第五個假設是每位學生只占一個座位,不幫助他人占座,即買方之間沒有聯合,從買方角度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
二、占座的經濟學分析
本部分將從四個層次對占座現象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
1、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來講,消費者使用某個座位會獲得一定的效用,這些效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的,一類是精神的。這兩部分合起來,可以看作消費者使用該座位所獲得的收益,用公式表示就是R=f1(s)+f2(m)。其中,s為物質因素,m為精神因素。對某一特定消費者而言,他使用座位所獲得的收益會隨座位屬性的不同而變化,對某一特定的座位而言,它所發揮的效用會根據消費者偏好的差異而變化。所以上面的收益函數對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有不同的形式,而自變量又是由座位屬性來確定的。
無論消費者占座與否,在使用座位之前總要先尋找,尋找過程中花費的時間、消耗的體力等構成“尋找成本”。只要消費者獲得一個座位就必須支付這部分成本,所以“尋找成本”在占座分析中無關緊要,在下面的分析中把這部分成本抽象掉。這樣,不占座時,消費者就不支付成本,此時空位置是隨機的,消費者能從中得到的收益也就隨機,可大可小,可正可負,也可能為零。如果有空位置,消費者會在其中選擇最優的一個,但這并不能滿足他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原因很簡單,成本為零時,利潤最大化表現為收益最大化,隨機的收益顯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追求,于是引發了消費者的占座行為。
在占座過程中,除已抽象掉的“尋找成本”外,消費者還要支付另一部分額外的成本,就是占座成本,它包括客觀上的交易成本C1和主觀上的預期成本C2。前者是指消費者投入的人力(用r表示)、物力(用w表示)、花費的時間(用t表示)、精神上因緊張擔憂而疲憊(用m表示)等。后者主要指由于占座物品丟失或損壞帶來的損失,取決于占座物品的價值(用v表示)和丟失或損壞的概率(用p表示)??偝杀居霉娇梢员硎境蒀=C1+C2=g1(r,w,t,s)+g2(v,p)。
消費者占座后最終獲取的收益受其他消費者行為影響,在占座以前,消費者只能知道一個預期的收益。圖一描繪了消費者成本——預期收益曲線的三種基本形狀。C、R分別表示成本和預期收益,Rm是收益最大值。因為座位是既定的,收益必然有最大值,這個最大值就是最優座位給消費者帶來的收益。虛線R=C上方表示收益大于成本,是曲線的有效部分。成本為零處收益不能確定。每個消費者按各自曲線以MR=MC原則確定最優成本支出,也就是曲線上邊際為1的點對應的成本。例如A點對應的成本CA。
2、市場供求分析
下面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礎上,進行供求分析。首先分析需求面。
市場價格是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成本,也就是上面分析中的最優成本,在一定價格P下,需求量就是最優成本為P的消費者數Q,Q受消費者群偏好的影響,因此消費偏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由占座目的決定,依據假設三,分為三種。下面分別進行討論并從中得到各自的需求曲線。
第一類是以聽課為目的的占座者。他們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動機起源于由座位質量差異引起的優質座位的稀缺。他們對越有利于聽課的位置,偏好越強。這類消費者是學習型的,聽課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他們為了獲得好位置,不惜支付高昂的成本,也就是說,價格越高的座位,需求者越多(也就是需求量越大),反映在需求曲線上就是需求量與價格的正相關性,如圖二(a)。
第二類是為了逃避聽課—在課上睡覺或看小說而占座的消費者。他們也是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動機與第一類相同。對越是不利于聽課的位置偏好越強。這類消費者是逃學型的,睡覺或是看小說給他們帶來的效用遠遠比不上聽課給第一類消費者帶來的效用,因為睡覺或看小說可能并不是他們的追求,而只是他們為逃避聽課而采取的不得已行為。由于占座愿望不強烈,愿意支付高成本的人少,所以價格越高的座位追求者越少,即需求量越小。
第三類是自習占座者,他們為了“有位置”而占。對他們而言,座位之間差異很小,可忽略。這里不妨假設這類消費者面對的是同質的產品。占座動機起源于同質座位數量上的稀缺。這種由數量稀缺引起的占座與前兩類由質量稀缺引起的占座最大的不同在于,收益只有兩種情況,要么是一個既定的值,要么為零。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不愿支付額外的成本,他們會盡可能把自己的成本降到所有人的平均成本上。所以,價格略有增加,需求人數就急劇下降,需求價格彈性趨于無窮。
看起來與傳統的需求曲線意義不同,但是如果把一個消費者群看成一個“消費者”,那么,一定價格下愿意占座者的人數也就相當于這個“消費者”的需求量了。這樣,占座市場簡化為只有三個消費者,記作消費者Ⅰ,消費者Ⅱ,消費者Ⅲ。
從這三條需求曲線中,我們看到,對于消費者Ⅰ來說,座位相當于吉芬商品,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對消費者Ⅱ、Ⅲ來講,座位是正常品,只是消費者Ⅲ的需求價格彈性要大得多。
下面分析供給面。
如果把供給曲線定義為一定價格下座位的數量,就可以得到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供給曲線S。如圖三,對由質量稀缺引起的占座而言,價格越高,質量越優,數量也就越少,所以供給量是價格P的減函數。由數量稀缺引起的占座中,數量越多,稀缺度越小,越容易占到,價格也就越低。總之,兩種情況下,供給量都是價格的減函數,價格都反映了資源——座位的稀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