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般均衡到對策均衡:經濟學的世紀抉擇

時間:2022-06-12 03:31:00

導語:從一般均衡到對策均衡:經濟學的世紀抉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一般均衡到對策均衡:經濟學的世紀抉擇

當人類紀元進入一個新的世紀之時,經濟學同樣也正在進行著一場世紀抉擇。經濟學能否實現(xiàn)歷史的跨越,在21世紀尋找一個新的起點,值得世紀之交的經濟學人的深思,這是一種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本文試圖從經濟學的核心問題——經濟均衡入手,分析其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演進和變革,思索經濟學正在經歷的時代嬗變,從一個新的角度,研究經濟均衡的發(fā)展和聯(lián)系,并結合我國經濟發(fā)展和改革實踐探討我國經濟學建設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一、經濟均衡概念的基本特征與研究方法

平衡現(xiàn)象、概念和分析方法,常見于自然科學(尤其是力學),而經濟學在研究人受利益驅動力的作用下的各種行為及結果時借鑒和引入了平衡分析法(此方法也為分析非平衡問題提供了一個基準點和參照系),由此發(fā)展成為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將其集中、系統(tǒng)地用于分析經濟利益關系問題所形成的一般均衡體系是現(xiàn)代經濟學大廈的理論基石和主體構架,對經濟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劃時代的重要作用,在相當長時期內占據統(tǒng)治地位。與人類社會和科技進步的階段相應,在經濟學發(fā)展史上,可以說一般均衡標志著經濟學進入到牛頓力學時代;然而異軍突起的對策論(博弈論),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分析方法(雖然其思想源遠流長),相比較而言,其更多地得益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因為人類的知識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人們對自然界和自身的認識程度,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溝通、相互滲透、共同發(fā)展,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所以,從考察和揭示自然界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中得到某些啟示,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各類經濟均衡的內在聯(lián)系。

1.經濟均衡的基本含義和實質。

利益均衡問題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由生產方式和經濟活動內容所決定,以及觀察問題的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有不同的結論及表現(xiàn)形式。可以說對這一核心問題研究結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演進和變化,構成了經濟學發(fā)展史的一條主線。經濟均衡分析是通過研究在給定的經濟環(huán)境(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標準等)中,各種經濟要素在諸多利益主體(力源或利源)的驅動下的平衡或均等分布結果和流動特征,來達到分析和揭示經濟規(guī)律之目的。無論這類社會經濟現(xiàn)象以何種形式表現(xiàn),均衡分析的實質就是要研究經濟利益的協(xié)調過程和分布狀況。一般均衡主要研究在市場供求相等(所謂市場結清)條件下利益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分配結果,是通過各類要素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及更加細分的市場)的均衡具體地表現(xiàn)出來。在理論分析中,雖然表面上經濟均衡考慮的是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然而,無論研究哪些經濟現(xiàn)象,從何種角度和用什么方法,只要一談到均衡,都不可回避其核心問題——利益的分配和協(xié)調。由此可見,各類均衡必然有某種內在的聯(lián)系或一致性。但是,它們的表現(xiàn)形式又有較大差異,具體的分歧反映在研究對象、假定前提、分析方法、主要結論及應用等方面。由于不同的均衡結論實質上只是代表了部分社會階層的利益,或者說這樣的理論只是為某些人服務的,而根本不可能說是從各方面的利益出發(fā)實現(xiàn)全社會的最優(yōu),所以從不同立場和角度研究均衡問題,所得出的有關利益分配的政策建議、實施措施等都必然代表不同的利益階層。這就有助于認清均衡分析的方法、結論和它的前提條件之間的關系。

2.對策均衡概念體系。

人們對一般均衡已不陌生,而本文所說的對策均衡是指用對策論方法建立起來的經濟均衡概念、理論體系及在實踐中的應用。類似于一般均衡理論,對策均衡也是研究利益均衡問題的一種手段和方法,現(xiàn)今已發(fā)展成為經濟對策論這樣一門相對完整的理論學科。對策均衡概念的創(chuàng)立、精煉和完善及其對策模型解的存在、性質與應用研究是現(xiàn)代對策論的主要內容。諸如非合作對策的納什均衡,完全信息動態(tài)對策的子對策完美均衡,不完全信息對策的貝葉斯均衡,合作對策中的夏普利值等均衡解概念,該理論主線清晰、內在聯(lián)系緊密、表述嚴謹科學,是對現(xiàn)實問題具有更強解釋力的新的觀念和方法,其正在以當今主流經濟學的姿態(tài)主導和預示著未來經濟學的發(fā)展和實踐。

3.對策均衡的現(xiàn)實性。

雖然對策論的理論和應用目前正處于急需進一步大發(fā)展之時,但與一般均衡相比,對策均衡有關競爭問題的描述更貼近現(xiàn)實,對當今市場經濟的競爭本質揭示得更加深刻。在一般均衡分析里對微觀主體所作的行為假定中,以個體消費者為例,是以個人在收入預算的約束下尋求效用最大化為行為基礎,分析研究各類要素市場的均衡。然而,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每一消費者使自己的收入(可假定為勞動報酬)最大化也是一種市場競爭行為,這種競爭行為不僅與自己的消費效用最大化行為,還必然是與其他人的經濟行為交互發(fā)生、互相影響和制約,與此同時實現(xiàn)交互作用下的多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等)均衡。若給定收入預算約束,就相當于限制了競爭,此時再分析商品市場上的競爭無疑是在不允許有競爭的條件下研究競爭,如此將收入最大化與消費效用最大化的分離,將個人行為孤立化、封閉化,使理論陷入了循環(huán)論證的邏輯誤區(qū)(即在假定收入均衡,同時也就等于假定了消費效用均衡的前提條件下再來分析研究消費效用最大化)。這種錯誤表面上看可能是由于分析工具和方法的局限性所造成的,但絕不能排除更深層的原因。推而廣之,微觀主體的投入端(類比為消費者的消費)與產出端(勞動收入)之間的均衡關系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對策論的誕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對策論對微觀主體的觀察,超越了馬歇爾的單一屬性行為主體的假定,并且用策略選擇方式將微觀主體的各類行為統(tǒng)一起來,重點研究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多市場均衡同步實現(xiàn)(多市場均衡的一致性)。所以,在研究許多現(xiàn)實經濟問題時,運用對策論這一現(xiàn)代化分析的工具,能使經濟學向科學化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二、經濟均衡的內在聯(lián)系及一致性研究

1.一般均衡的成立前提和假定條件。

毋庸置疑,任何一種理論的結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之上的,并與某些隱含的前提相應。為了從更深層次上分析經濟均衡成立的潛在設定,有必要根據系統(tǒng)科學的開放性原理和經濟學的性質將經濟環(huán)境區(qū)分為廣義和狹義的經濟環(huán)境(前者包括歷史文化傳統(tǒng)、社會基本制度、意識形態(tài)、價值取向等),然后分別在不同情況下研究經濟均衡的實現(xiàn)條件。一般均衡所要求的前提是:相對長期穩(wěn)定的自由競爭環(huán)境和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人的行為動機是完全自利的且具有穩(wěn)定的偏好序。實質上只能是一部分人才能滿足這些條件,只是對那些資源稟賦充足、要素占有富裕者而言的。試想,如果自己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難以維持生計時,決不可能會有剩余產品在市場上自由交換,更不會有穩(wěn)定的偏好序,再有效的市場機制對他們來講也無關緊要。進而,相對貧困者、資產占有低于平均水平者不可能真正按自己的偏好選擇交換。所以,對以大多數人的經濟行為研究對象來說,對一些非常態(tài)經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動蕩變化、非理性行為的存在、世界普遍性的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等)和一些非經濟因素(自然災害、瘟疫、戰(zhàn)爭等)的沖擊和影響下,一般均衡在理論上就不成立,在實際中更是一座海市蜃樓。從本質意義上講,一定的初始稟賦在市場上的交換結果絕不全是市場行為的作用,而主要是一種制度約束。市場行為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和外化形式,是意識形態(tài)、社會經濟基本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絕不能將其誤認為市場能有多么神奇的功能。市場起作用也只是在制度內在地規(guī)定了各種要素的相對地位(交換率和變化范圍)之后的次一層級上所發(fā)揮的作用。如在一個經濟系統(tǒng)內,必須先規(guī)定了資本與勞動的主次地位、“合理合法”的交換方式和價格,明確了雇主雇員關系這一大框架之后,然后才會實現(xiàn)所謂勞動力市場上的一般均衡。

2.價值函數與均衡一致性研究。

由于價值取向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重要因素,其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傳統(tǒng)等關系密切。于是,我們在廣義經濟環(huán)境中探討經濟均衡問題時,用對策論中的支付函數的方式定義價值函數:不同的價值函數代表著局中人所選擇的不同價值取向,如局中人是追求總體利益最大,還是個人利益最大或是相對收益最大,價值取向決定了行為目標和方式的選擇,決定了策略路徑和可能達到何種均衡(在我國的現(xiàn)實生活中,能很容易地找到具有這些價值觀念的各類代表人物)。用這些來描述和反映社會中各類不同的行為主體所可能具有的價值取向,然后運用價值函數可進一步證明(可借助形式化的數學符號,通過嚴格的演繹推理和邏輯論證得到):只有在價值取向相同,即微觀利益主體的行為動機相同的條件下,而且是只有在價值取向為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實現(xiàn)一般均衡,但不能與最優(yōu)對策均衡等價。對策論擅長和重點研究在相互影響情況下的行為特征,從更深層次和向更廣范圍拓展得出結論:當局部利益最大化與全局利益最大化的雙重目標相一致時,最優(yōu)對策均衡才能與一般均衡同時實現(xiàn)(由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可知,此時即為帕累托最優(yōu))。由此結論可知,市場競爭的一般均衡僅是價值函數為個人利益最大化時的一種特例。上述的分析和結論的引申含義是:不同均衡體系的建立以及它們之間是否一致(根源),從根本上依賴于價值體系如何確立,策略行為的選擇(第二層面上)首先是服從于價值取向(基礎層面)的選擇,而策略選擇又是價值選擇的具體體現(xiàn)。這可使我們對各種經濟理論體系有更深入的認識。

3.對策均衡對一般均衡的超越和發(fā)展。

進一步研究經濟均衡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可以看出,對策均衡通過更加直接有效地研究人的行為方式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從根本上解決利益均衡的實質問題;而一般均衡則主要是通過研究人對物質資源的配置,掩蓋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僅此而言,就可以看出前者比后者更深入、更接近問題的本質,突破了傳統(tǒng)經濟學(僅把勞動力與其他的生產要素同等看待)的分析框架。對策均衡對一般均衡的發(fā)展,可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和歸位。從經濟理性人到對策局中人,經濟對策論強調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對策均衡體系中對行為主體的認識和描述與一般均衡論有本質區(qū)別,這從根本上撼動了長期在經濟學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人格物化、資本化的思想;(2)由結果論到過程論。從注重資源配置結果到更加重視利益主體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行為(策略)選擇;(3)共同均衡。只有在利他中才能真正利己,也只有在使他人充分受益中才能使個體利益最大化,因而,均衡的實現(xiàn)必然是相關利益主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對策均衡體系的核心在于刻劃了這種共同受益的“雙贏”局勢;(4)不斷學習進步的行為主體。修正完全理性人假定,特別強調非理性的行為主體是在不斷學習過程中逐步達到理性的,這使得經濟學更加鮮活生動、更貼近現(xiàn)實。

經濟均衡的演進,必然會帶來經濟學的根本性的、全面的變革,這一轉折對我們來說,真是天賜良機。歷史的發(fā)展無情地使經濟學面臨著一次嚴峻的世紀選擇,其究竟會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跨入21世紀呢?從一般均衡到對策均衡,從個體獨立的完全理性到相互依賴的相關理性,是經濟理論正在完成的又一次超越和升華。

三、主要結論及對中國經濟理論建設和改革實踐的啟示

1.基本結論

(1)對策均衡發(fā)展了一般均衡理論,后者僅是前者的特例。就經濟意義而言,將局中人的支付直接看作是效用,再加上市場結清等條件,當每一個個體實現(xiàn)效用最大化時,他就不會自愿地、也不可能僅靠單方改變策略(生產和消費的品種和數量)來增進自身收益;從技術方法角度來看,一般均衡是一種常和對策(本質上是零和對策,在靜態(tài)經濟中利益增量為零,市場交換的結果只是利益誰多誰少的分配調整問題)。個體效用最大化目標的實現(xiàn),一方面取決于自身行為,另一方面受制于社會(表現(xiàn)為對他人策略變化的判斷和反應)。于是,將行為動機改進為個體目標與社會目標相容或有機統(tǒng)一條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所需要的是對策均衡分析方法。所謂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物競天擇,偉業(yè)天成”正是這個道理,其中的“天”,就是社會關系、發(fā)展目標和整體力量,而不僅僅由個人行為所定。

(2)對策均衡解對初始條件的依賴性。從自然科學中得到啟發(fā),在解同一類系統(tǒng)的方程(組)時,若給出不同的初始條件,就可得到不同的特解。經濟系統(tǒng)中各類均衡模型的求解及性質研究必然是與一定的經濟環(huán)境相應,不考慮相應初始條件的一般均衡解不會有什么普遍意義。而經濟系統(tǒng)的初始條件是該系統(tǒng)所處的廣義環(huán)境,包括一些非經濟要素在內,如:歷史(路徑依賴)、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經濟基本制度等,如此才會有符合不同國家實際經濟狀況的具體特解。用經濟均衡的術語來說,均衡價格不僅僅是市場要素的數量和結構的函數,若在更大的經濟系統(tǒng)內看,從更深層的含義上來講,市場價格(實質上是資源配置方式)從根本上是取決于經濟環(huán)境的初始條件,即各種經濟環(huán)境、制度約束和各國經濟的具體情況。而通過市場交換所實現(xiàn)的均衡與非均衡和相應的一般均衡理論體系的分析方法僅僅是多種市場類型中的部分表象和提供的一種研究技術(可供其他類型的市場經濟借鑒,而不是作為唯一的市場經濟理論范式來限制其他類型的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正是由于對策論更注重對經濟行為的研究,而人的行為又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fā)揮作用的,所以,經濟均衡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廣義經濟環(huán)境中給定的前提條件。于是,可理出這樣一條邏輯關系鏈:初始條件——行為特征——對策均衡,從中可清晰地看出均衡對經濟環(huán)境初始狀態(tài)的依賴性。

(3)行為動機的新概括和理性發(fā)展的新階段。對策論對利益主體的行為動機的描述作了較大的修正和改進。對策均衡強調策略相互作用下所實現(xiàn)的均衡,蘊意為個人利益與集體(社會利益)利益有機統(tǒng)一時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效用最大化和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使經濟學對理性人的假定和研究從有限理性階段進入相互依賴理性的階段,有利于從微觀機制入手研究宏觀經濟的運行和調控,這將會對我國的經濟理論發(fā)展和實踐產生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2.若干啟示

下面用本文的分析方法和結論,研究我國經濟理論發(fā)展和改革實踐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1)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給予的經濟學解釋。用經濟理論和經濟學分析方法研究中國特色,就是本文中所提到的中國經濟環(huán)境的各種初始條件,即包括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歷史文化傳統(tǒng)、社會經濟基本制度等因素在內的廣義經濟環(huán)境。一旦將經濟學的討論置于廣義環(huán)境內,制度安排等成為均衡實現(xiàn)的先決條件時,也就可以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賦予新的含義,認清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同經濟運行層面的均衡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就可以找到堅持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的理論依據。而且,只要明確勞動要素在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主要作用并通過制度安排和法律保障確使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不發(fā)生改變,這就是現(xiàn)代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新界定)。一定的經濟制度,必然要求或決定著一定的政治制度與之相適應,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只有與不平等的政治制度相結合才能發(fā)揮最大效率。再者,從行為動機的方面來看,社會主義需要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與全社會利益最大化相一致;而一味強調個人私利的個體效用最大化,是導致兩極分化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思想根源和價值(倫理)觀念,也是造成經濟實踐中許許多多兩難決策的根源(如囚徒困境模型揭示的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不一致時的必然結果)。因為某種要素(如資本)富有者一端片面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這一目標與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目標并非總是一致,這兩類目標一旦相互偏離,并且偏離的程度較大時,必然導致兩極分化的程度加大,這顯然不是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目的。

(2)用對策均衡所強調的相關理性(策略相互依賴)的觀點看待我國微觀基礎的基本特征,由于微觀主體行為動機、策略選擇及均衡性質等都發(fā)生了一些根本變化,如凸類效用函數的存在、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的弱化、個人預算約束失效、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有效供給不足、低效用水平下的市場均衡(與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的許多特征正好相反)等,在這種情況下制定宏觀調控政策,與一些所謂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和理論都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所以,中國的經濟理論和應用必須是針對中國的經濟環(huán)境和具體情況而言,只能借鑒和引入現(xiàn)代經濟學的合理內核——科學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決不可不考慮前提就照搬已有結論當作指揮棒來指導中國的經濟改革,否則將會貽害無窮。

(3)依據上述的分析和結論,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所能給出的政策建議是:中國改革道路的選擇,應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前提下,更加重視生產和技術的優(yōu)先發(fā)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確保勞動者的合法地位,努力緩解資金(資本)短缺狀況,適度發(fā)展消費品生產行業(yè)。這才真正能使中國的改革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當經濟學正在經歷著從一般均衡到對策均衡的歷史演進之時,由中國的基本情況所決定,我國的現(xiàn)實經濟問題可能更適合于側重從人與人的利益關系的角度來分析,這確實為中國經濟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讓我們用這樣一句話來結束本文的論述:對策論對經濟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難以想象的巨大沖擊和變革,其最有可能為我國的經濟理論建設和指導深化改革的實踐開辟一條新的有效途徑,創(chuàng)造新的契機,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新的世紀將會迎來經濟學發(fā)展的又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