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動力源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時間:2022-03-20 09:27:00
導語:改革動力源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截至2004年底,中國70.8%的人仍以農業為生,58.2%的人還居住在農村。在農業大國地位沒有改變的前提下,目前中國改革的最大問題仍然是農村問題,探討新時期農村的改革問題,不僅能惠及“三農”,還能為整個中國的新一輪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改革促進中國農村的新發展,以構建和諧的中國社會。客觀分析當前農村經濟現狀
不可否認,經過兩輪大改革,比起25年前,中國農村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當前農村大部分地方離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一個典型的問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這甚至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導致農民消費結構單一。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村有著潛在的巨大購買力和消費需求。目前,我國生產能力過剩的絕大多數制造業產品,在農村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正因為前面所述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也制約了農村的正常合理消費。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前不合理的財稅體制,又讓農民有較重的負擔。在基層政府,雖然實行的是“收支兩條線”,其實還是“收支一條線”,為什么?因為我們是先“收”后“退”。有的地方甚至是百分之百退還。這就是說,收的錢越多,得到的錢也就越多。窮的地方編外人員增加得很快,開支也就多了,從農民收入那里收取的費用也就越來越多。這無疑需要改革。
從長遠來說,農村消費的最終限制因素是農民的收入水平。去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936.4元,比2003年增加6.8%,是近幾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這個成績的取得靠的是“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政策好”指的是稅費改革和對糧農的直補。“天幫忙”指的是風調雨順;人努力除了政策好還因為價格高。所以,今年要大幅增加農民收入會有相當大的難度。
釋放農村存量購買力
從1998年開始到2002年,我國連續五年商品零售物價每年都是負增長,根據經濟學的定義,我國無疑出現了通貨緊縮的現象。2004年,商品零售物價指數止跌回升,上漲了2.8%。從經濟學的定義來說,到2003、2004年我國似乎已經走出了通貨緊縮。但通貨緊縮背后的原因并未消除。從2004年到2005年上半年,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仍然在延續,由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高,去年糧食產量增加3877萬噸。今年糧食和農產品的價格頂多維持去年的水平。
我國今年一季度的商品零售物價指數和去年相比上漲1.6%,四月份、五月份和去年同月相比都只上漲0.6%,按這樣的趨勢,到第四季度,商品零售物價指數有可能會是負的,今年全年也可能會是負的。
這種剛控制了通貨膨脹馬上又陷入了通貨緊縮的情況,完全是因為我國從1998年以來絕大多數制造業部門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情形,并未因為2003、2004年的少數部門投資過熱、物價上漲而消除。當一些過熱部門的投資變成供給或生產能力時,少數幾個在前兩年價格上漲的部門止漲回跌,原來價格下跌的部門繼續下跌,不可避免再度出現通貨緊縮。
和一些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的通貨緊縮不是由泡沫經濟破滅觸發,而是由于前一段時期投資過熱,等投資建成之后生產能力突然大增,需求的增加趕不上供給的增加,于是形成了物價下降。不過,通貨緊縮若不消除仍然會對我國的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既然通貨緊縮的原因是存在巨大的存量過剩生產能力,解決通貨緊縮問題的最好辦法是找到一個足夠大的存量需求,靠釋放存量需求來消化存量生產能力。我對存量需求的定義是:有需求的愿望,又有支付的能力,但是因為政策性的原因或是體制性的原因,這種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無法實現。
我國國民經濟中存有四大塊存量需求:一是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對民營企業市場準入的限制,三是城市里的中產階層,四是農村的消費。目前剩下的最后一塊大的存量需求是農村的消費需求。
在出現通貨緊縮時,需要政府以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啟動投資需求,保持投資增長率達到一定的水平。過去幾年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資金,主要用于改進和大城市有關的基礎設施,現在應該把更多的資金用來支持農村里跟生活有關的各項基礎設施,把中國的農村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以釋放農村的存量購買力。這樣既可消化掉制造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也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
發展愿望要通過改革來實現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毫無疑問,新一輪農村改革已經迫在眉睫。現階段,增加農民收入,發展新農村,還必須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現在有人提出應當由工業來反哺農業,我認為也有不少困難。首先,我國目前的財政收入無法支持這樣大的補貼。70%的農業人口,30%的增長,要反哺農業,非農產業要增多少稅,又有多少農業的收入。按目前3.3%的補貼來計算,已經占中央財政收入的10.1%。
對農產品進行補貼,在執行上非常困難。如果我們進行反周期補貼,也就是對自然災害等造成的減產進行補貼,會產生嚴重激勵問題。由于農業生產本身的特性,我們很難分辨一個農戶減產是由于自然災害還是其他人為因素,因而很容易出現故意減少投入造成減產而向政府要補貼的事例。如果我們直接對農民的收入進行補貼,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經濟會出現應該得到補貼的農民實際拿不到補貼的現象,拿到補貼的往往是各方面關系較好的中等收入的甚至是富有的農民。
就長遠看,可持續的增加農民收入的唯一可行方式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減少農民的數量。轉移出來的農民會從農產品的供給者變成農產品的市場需求者,留在農村里的農民也會有更多的土地等資源可供耕作,這樣才有辦法真正做到農民增產增收。
轉移出來的農村勞動力必須能在城里就業,才不會把農村的收入問題變成城里的失業問題,如果是那樣,就更糟了。所以,要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首先,必須解決當前生產能力過剩,投資機會不足,新增就業困難的問題;其次,要多發展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后者牽涉到改變增長方式的問題。
其實,農業生產還有比較優勢,那一部分不需要補貼,可以引導其理順國際國內的關系,讓它進入國際市場。
在改革方面,首先要明確政府的職能。明確政府什么該干什么不該干。要把政府的經濟職能剝離出去。要增加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為農村打造更好的融資環境。其次,要進行徹底的財稅體制改革。所以我們必須進行徹底的干部和財稅體制改革,把緊農村干部崗位的大門。并且給鄉、村干部必要的工資保障。
當前,中央政府在財政上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支持農業,包括取消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以中央財政支付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加大農業科研的支持力度;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創造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