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
時間:2022-03-20 10:19:00
導語:中國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持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長李昭淳: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今天是我們"廣東學術論壇---中國趨勢"第二場。今天主講嘉賓是溫鐵軍。溫鐵軍是1951年5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中國改革雜志社總編輯,1983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三農"調研工作,
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發表了大量的有關著作,被農民譽為"中國農民之友"。他主張必須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兩個主要矛盾,第一個是高度緊張的人地矛盾,第二個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體制矛盾。2004年元旦,溫鐵軍獲中央電視臺2003年度中國經濟人物,成為當代中國最具影響歷的經濟學家,中共高層智囊決策人物之一。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了溫鐵軍先生為我們演講,本來溫鐵軍先生是昨天上午講第一場,但是由于總理昨天把他請進了國務院,就今天來講。等一下由溫鐵軍先生來介紹比較好。 第一個程序是,我們送了一個中堂,引用張橫渠的兩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請把禮品送上來。(掌聲)這是廣東唯一的作品能夠進入人民大會堂的書法家為溫鐵軍先生寫的。
溫鐵軍:我說不出話來,小子何德何能,受此殊榮!我們雜志社的同志也做了一個銅匾給中山圖書館作為回贈,小小禮物不成敬意。一個匾額,請廣州省立中山圖書館笑納?。ㄕ坡暎?/p>
主持人:溫鐵軍先生的講話很重要,有請溫鐵軍先生演講,大家歡迎!
溫鐵軍:先表示歉意,昨天上午我應該來開第一講,剛才你們領導講得是實際情況,我要去匯報一下宏觀重大經濟問題的意見,其實不只是我一個人,一共請了七位學者匯報情況,這是中央發揚科學決策的精神的一種辦法,更多的聽取各個方面的不同意見。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我覺得最好別把這些和"中共高層"聯系起來,這么說我覺得很尷尬,在座的有我以前的同事,我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跑腿的、搞調研政策的研究人員,干的年頭多了一點,又比較認真一點,當然我也有很多問題,犯了很多錯誤,但是自己的毛病沒有改,老是愛較真,就有了今天。(掌聲)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我自己仍然認為,不管別人怎么看,我還是應該爭取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所以我應該認真。有些說話已經說反了,說我們最不認真,我認為最好別這么看。我們黨中央、國務院對當前的問題,乃至于對中長期的問題是非常認真的,我希望大家保持充分的信心,尤其應該總結、分析、反思我們以往的發展過程,找出經驗、教訓,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我們才能真的做到從勝利走向勝利。
我先解釋一下什么叫"另類思考"。"另類"這個詞,很少見之于我們的報端,大家知道,咱們的宣傳工具基本上是比較主流的反映,但是在民間,其實有大量的非主流的話語,這些就可以歸納概括為"另類",所以凡是非主流的都可以叫做另類。電腦的普及化使大家越來越知道使用轉換鍵ALT,就是轉換,它延伸出來的詞匯就是一種調轉不同于主流的意思,翻譯成中文的時候,由于找不到更好的對應詞匯,所以就翻譯成"另類"。大家知道,不同文化的話語要往一塊攙和的時候,很多話語就沒法翻譯。比如說"小康"翻譯為"",歐美研究中國問題的漢學家們沒有辦法,只好音譯為"xiaokang"。中國近幾年被黨中央強調為重中之重的"三農"問題,這怎么翻譯成英文?中國在自己的實踐中所提出的這些話語怎么翻譯成英語?在座有很多英文比我好得多的人,誰能把"三農問題"翻譯成英文?你怎么信、達、雅的翻譯出來。比如說農業產業化,在西方語匯中,農業本來就是產業,產業的產業化怎么理解?都沒法解釋。其實這恰恰說明,"另類"或"差異",不同的東西,是廣泛存在的,希望大家去理解,認真的去解釋,然后才能明白這個社會是多樣化的。名詞只是對一個話語的概括。所以,背一下同志的語錄以證明我是正確的。從中國加入WTO談判以來,同志就認為世界是多極化的,同時也提出了我們國家另類全球化話語,某些程度上另類可能成為一種主流話語。當然,三農政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是理論化的去解釋的話,確實是我或我的同事要去做的。第一,中國的問題并非農業問題,那個是1995年發出的一個報告,我們不應該只強調農業形態調整,這是另類的第一次出現。1993年農業部組織全國的蹲點調查,那個時候我們對安徽省做了一個分析,重點要分析財政、金融、稅收、流通等等非農業問題,寫了一個報告,叫《一個農業大省的困境》,那個報告也得到了相當的好評?;貋砹艘院?,我也又寫了一個報告,題目也是怪怪的,叫《如果欲知農,工夫在農外》,引用陸放翁當年的詩叫"如果欲學詿,工夫在詩外"。事實上,90年代初期,相關的有不同意見必須以非公開形式發表,1996年寫了一篇文章《制約三農問題的兩個基本模式》,其實不是什么新問題,人地關系緊張不是老問題嗎?自康熙年間人口過剩到現在,中國的發展不都是人口與基本國情矛盾嗎?1996年我們把這"三農"問題作為常識方面的問題拿出來發表,其實我們不存在純粹農業上的問題。當然,這些不同的意見提出的過程中我們也受過很多批評,當時的主流是照搬西方的做法,所以我們只要按照人家走過的路?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殖民戰爭造成貧民大量增加,工業化產生新貴族,大家都很抵制新的制度,新的工業勢力打造堅船利炮,把貧困人口送出去,把舊貴族也送出去,歐洲大陸大量人口移出,基本上是貧困人口移出?,F在有一個《南極公約》,任何國家都不能爭奪南極冰凍大陸的主權,你的貧困問題,農村問題只能內部解決。我們自己和平解決,不向外擴張,當中國提出和平崛起的時候,沒有哪個國家相信你的崛起是和平的。因為那些國家的崛起沒和平,他的崛起是靠占了大半的世界大陸,把自己的階級矛盾轉移出去了,就形成了西方的福利社會,這在西方可能是另類,但在中國仍是主流。對于這種趨勢,當我們說,我們希望再爭取20年到30年的和平環境中國就能崛起的時候,人家不信。美國的費正清中心,大多數中國經濟學者都知道這是做研究的權威機構,很多美國的經濟學家都是從這兒出來的,在中國90年代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它們有一句話:20世紀因為日本、德國的崛起,挑戰當時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而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21世紀中國的崛起也必將因為要求改變國際經濟秩序使社會面臨極大的挑戰。這個文字表述是非常清楚的,很客氣。所以我們講我們應該和平崛起的時候,第一,人家不相信,第二,如果你照搬西方的時候,問題是你不敢搬。就連我們現在提出我們一定要統一臺灣,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都變成了世界各個大的資本集團和大的政治集團跟中國做交易的籌碼。這個牌我們沒法打,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歐美大國家,只要表示它支持一個中國,你就得開價。很多國內的問題因此而復雜化。當我們90年代想照搬的時候,并非你不想照搬,而是人家說你要惹麻煩,到自己真的想照搬的時候,才發現這個事兒還照搬不得了。我們這種90年代上半期的不在主流的說法甚至變成了主流了,比如說"三農"問題,甚至變成了重中之重,今年變成了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個"重中之重",其實也是特難翻譯,一句話中國人聽明白了,外國人聽你至少要多花5多分鐘去解釋。恰恰是中國趨勢本身就解釋了另類和主流可以互相置換的。"對立統一"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所以我們先解釋一下另類,實際上說的是一種轉換,一種多元化的東西,什么東西還沒有被人們充分理解,它就是另類。我的另類并不是完全超脫于主流之外,只是與大家所接觸的話語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