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耕地不單是經濟問題
時間:2022-03-20 10:20:00
導語:保護耕地不單是經濟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遠有1958年大煉鋼鐵的失誤,近有遍地開花建小城鎮的教訓。政府現在提出要保護耕地,其用意很明顯:一是維護糧食安全;二是不讓農民失業。 政府提出要保護耕地,其用意很明顯:一是維護糧食安全;二是不讓農民失業。前者牽涉到城里人吃飯,后者關系到農民的飯碗。民以食為天,像這等關乎民生的大事,哪國政府也不會坐視不管。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現代社會,物質涌流,市場繁榮。要是光種糧食,沒有工業,充其量只能脫貧,卻不能致富,300年前,威廉·配第說得明白:從業之利,農不如工,工不如商。既然從事農業的收益,要低于工業與商業,那么種地的農民,豈不是要吃大虧?一個農戶如此,一個國家亦然。在國際分工中,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收益肯定比不過工業國家,歷史上像英國、法國那些老牌發達國家,其經濟起飛無不與工業革命有關。美國建國之初,圍繞著以農業立國還是工商立國也有過一場爭論,結果工商立國論者勝出,美國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如今,美國民富國強,當初的決斷,可謂功莫大焉。可見,不發達國家要追趕發達國家,工業化與城市化,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
于是,問題就來了。工業化與城市化,不是空中建塔,不僅需要資金投入,而且須占用大片耕地。可耕地是個定數,工業或城市用地多了,農業用地就得減少,兩者此消彼長,魚與熊掌不能得兼。要害在于,隨著工業與城市化的推進,耕地不斷減少,糧食供應就會減少。即便增加投入,提高單產,但從長期看,糧食增產也無大的空間。因為經濟學已經證明,一種要素不變,增加其它要素的投入,邊際產量是下降的。何況耕地減少,糧食總量必會下降。若果如此,中國一旦缺了糧食,就難免被人捏住痛處、卡了脖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糧食是戰略物資,事關國家安全。
是的,糧食是一定要種的,無農不穩;但工業化也要加快,因為無工不富。如此一來,工業與農業的矛盾,就集中反映在土地上。換句話說,用多少土地種糧食,用多少土地搞工業,需要我們在穩與富之間做出選擇。如果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土地作何種使用,經濟學的原則,就是看哪種使用收益更高。比如同樣一塊土地,用于工業年收益1萬,用于農業年收益1000,兩相比較,經濟學會選擇前者而非后者。要是從成本的方面看,答案更是不言自明。經濟學講成本,指的是機會成本,即做出某種選擇而放棄其他選擇的最高代價。在我們的例子中,選擇農業的收益只有1000,但成本(放棄的代價)卻是1萬,顯然,把土地用于農業是得不償失,是賠本的買賣。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令人棘手的是,選擇工業固然成本低,收益高,可政府不能只算經濟賬。前面說過,糧食是戰略物資,關系國家安危。對政府來說,穩定是第一位的,穩定壓倒一切,所以對糧食生產,政府絕不會掉以輕心。盡管有學者指出,世界上最可靠的供應,是讓人賺錢的供應。意思是說,只要工業發達了,就可以花高價去買全世界的糧食。話雖如此,但這個觀點要能成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世界市場有充足的糧食供應;二是國際上不會出現糧食封鎖與禁運。關于第一個前提,只要按常識推理,就能發現紕漏。既然工業比農業賺錢,那么大家都去發展工業,不保護耕地,別人哪會有余糧賣給你?除非別人都是傻瓜,沒有你聰明,不懂得發展工業;關于第二個前提,我看是要撞大運。因為誰也不能打保票,一旦我們糧食短缺,別人不會往咱傷口上撒鹽,落井下石。
年紀稍長的人,對上世紀60年代初鬧饑荒的情形,一定還記憶猶新。大凡挨過餓的人斷不會同意,把自己吃飯的賭注,押在別人米缸里。有經濟學家說,糧食生產周期很短,若是遇到大的自然災害,糧食緊缺,還可以退工還農,三個月,就能把糧食生產出來。說這種話的人,想必是沒餓過肚子,站著說話不腰痛。要知道,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何況,退工還農不是搭積木,玩游戲,它是需要成本的。最現實的問題是,已經建起來的工廠,要讓其退工還農,那么工廠主的損失誰來補償?是讓政府兜底嗎?若是如此,政府的代價就太高了,而且工業化的成果,還要前功盡棄。與其這樣折騰,還不如穩扎穩打,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工業化。
其實,保護耕地以確保糧食安全,是所有大國經濟的底線。尤其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保護耕地,意義更是非同小可。今年早些時候,總理到中央黨校發表講話,提出“不能讓農民失業”。是的,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的根本,農民沒了土地,就沒了職業,沒了收入,要是讓大量農民成為“三無”人口,社會穩定就會令人堪憂。也許有人會建議讓農民移居城市,或者進城務工。但要指出的是,城市發展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口吃成胖子;而現有工業,也吸納不了太多的農村勞動力。所以,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不可以拍腦袋,想當然。不切實際的高談闊論,不過是紙上談兵,于國于民,有害無益。遠有1958年大煉鋼鐵的失誤,近有遍地開花建小城鎮的教訓。前面是車,后面是轍,這些失誤與教訓,我們應當好好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