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應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轉變
時間:2022-03-21 12:54:00
導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應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轉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農業發展史表明,農村合作經濟不僅構成了當代西方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所依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織基礎,而且事實上已成為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標志。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我國現在提出了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最廣泛發動農民主動參與基礎上,以農民為主體創新性地建立高效的農村合作經濟的組織形式,實現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的突破性發展。 目前在我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各種類型的農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股份合作制企業以及供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這些組織大多數是在對舊體制內部修補性的改良的基礎上產生的。
其中,行業協會、農村基層組織、農技站、基層供銷社都是政府基層組織,這種政府介入農村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環節的組織模式,由于沉重的“制度遺產”,再加上產權不清,組織機構不規范,法律責任不明確等情況,在組織農民進入市場,為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等方面表現得并不得力,這些組織無論是在生產規模上、還是在經濟組織上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業主要投入中品種,資金、化肥、農藥、種子以及產出的加工、購銷領域等基本上被這些相關部門壟斷了,而任何可以憑借壟斷地位獲得超額利潤的部門都會堅持并加強原有制度。這些年政府增加投入的結果是:一方面投入大多數下達到有關部門,轉變為部門利益和鄉村基層負債的增加;所有的這些因素累加起來表現為這些政府基層組織創建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難以完成我國農業與國內外大市場的對接并且農民的合理利益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而由于這些組織大多的組織形式也類似于以前“政社合一”的農業合作社組織模式,農民對此類組織的信任度、參與度還很低,特別是在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現還未形成氣候的情況下,農民參加合作經濟組織的并不多。所以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依靠在舊體制內部修補性的改良是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公共服務,公共選擇的新公共管理這一當代行政改革的主導理論認為:“沒有任何邏輯理由證明公共服務必須由政府機構來提供。”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就是民營化,賦權于民讓他們滿足自身在生產經營環節中共同的需求,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經驗也證明了政府介入農業生產經營環節,是一大失誤。應當讓民有、民營、民管化作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的宗旨。
但是在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組建成長壯大過程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僅僅作為一個民營自助的組織難以擔負起我國農業發展這一歷史重任,政府應當首先充當一個“有為”的角色,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為一個民營官助的組織,尤其是在其創建階段,全面介入組織的組建,由政府任命政府官員擔任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會長等組織重要領導干部,社員投資入股的股金在組織發展初期可參照國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立初的模式由政府墊資。然后待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組建工作完成以后,盡快從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中撤回,再實行直接選舉。以實現政府管理從“有為”到“無為”的轉化,實現真正的民營。
同時,傳統的政府治理中另有一個誤區就是忽視政府服務提供與服務生產的區別,進而錯誤地認為如果政府放棄了公共服務生產者的功能,它自然就放棄了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事實上,公共服務應屬政府的天職,在農村,政府理應提供其應承擔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在市場化程度不高的條件下,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只是基本維護公共秩序,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對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信息、基本技能及制度安排、政策提供的需求越來越高,加之歷史上財政對農村公共產品投入過低這一不爭的事實,當前農村公共產品已遠遠不能滿足和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樣也無法給農村合作化組織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對于邊際產出率相對較低的農業而言,國家公共產品的提供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當我們在確立未來的國家公共支出框架時,要明確公共支出項目應當優先服務于農村的政策目標,為更好地實現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以及發展農業這一當前重中之重的政策目標,目前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支出項目包括: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1.建立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主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2.提供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3.提供高效率、高效益的轉化科研成果的技術推廣體系。4.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的信息網絡支持體系。5.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財政支持信貸體系。6.建立增強農業產品競爭力的品牌扶持體系。7.打破行業壟斷,建立市場化的農資供銷加工出口體系。
對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對于政府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應起的作用,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理智的思考、科學的分析、全局性考慮和建立實踐中的反復矯正系統。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應當完成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轉變,政府要完成由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這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是對我們民族智力的挑戰,也是對政治家勇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