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類型、所有層次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時間:2022-08-27 03:35:00
導語:所有類型、所有層次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要實現各類價值的統一計算,就必須首先充分了解各類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價值的形式多種多樣,從宏觀上來講,可分為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兩種基本類型(另有一種過渡性價值類型——勞動潛能),使用價值又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兩大種類,而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又可分為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四個基本層次。各類價值之間有著嚴密的內在邏輯關系,都是直接或間接地服務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人類主體的有序化進程,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轉化、互為前提、共同增值。各類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主要有:
一、各層次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1、食物能量:它是人類最基礎、最原始的價值形態,因而被定義為“標準的有序化能量”,其它所有的價值形態都以它為參照系和基本尺度進行統一度量,食物的使用價值量等于它所等價的標準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學能量。
2、溫飽類價值(包含食物能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維持機體的能量代謝,節約體能,減少體熱散失,在數值上等于它所節約的標準的食物能量。
3、安全與健康類價值:在一般的自然環境和人的生理條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生理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個人的實際勞動潛能,這是由于人的壽命總是有限的,任何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因為內部的健康原因和外部的安全原因而喪失其勞動能力,即個人所積累的生理化勞動潛能總會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因此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主要通過提高機體的自然有效生命,降低機體的生命失效率,來提高溫飽類價值的有效性,其價值量在數值上等于:自然生命失效率的改變量×能量代謝率×效用時間。
4、人尊與自尊類價值:在一般的社會環境下,并不是所有的個體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社會認可的勞動能力,這是由于任何個人都會因為某種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其勞動崗位并不能完全與其勞動能力相匹配,或者找不到可以釋放勞動能力的勞動崗位,從而造成部分個體化勞動潛能的失效和浪費,即個人所積累的個體化勞動潛能總會因勞動崗位的不匹配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因此人尊與自尊類價值主要是通過提高人的社會有效生命,降低人的社會生命失效率,來提高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價值的有效性,其價值量在數值上等于:社會生命失效率的改變量×溫飽類與安全與健康類價值的消費率×效用時間。
5、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在一般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社會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有用的勞動能力,真正用于人類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這是由于任何一個社會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會存在各種社會性弊病,如貪污腐敗、思想僵化、分配不公等,這些社會性弊病必然引導部分社會化勞動潛能投入不合理的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而造成流失與浪費,即社會總會因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其部分社會化勞動潛能不符合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真正需要或理想需要,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這種失效率稱為“理想失效率”。因此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主要是通過提高人的理性有效生命,降低人的理性生命失效率,來提高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價值的有效性,其價值量在數值上等于:理性生命失效率的改變量×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價值的消費率×效用時間。
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高等的耗散結構(即人類)通過改造環境中的某些事物,使其功能特性發生變化,來替代、放大、加強、增補機體組織的生理功能。例如,衣服可以用來御寒,以替代和加強機體上皮毛的保溫防護功能;勞動工具可以用來替代、放大、加強、增補機體某些運動組織或思維組織的勞動功能;人們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以便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取長補短,使原有的勞動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大。這些外部事物與機體各細胞組織之間不存在任何生理性質上的聯系,不參與機體的能量代謝過程,因而在本質上區別于機體的細胞組織,不屬于耗散結構的范疇,但是它們可以依附于一定的耗散結構,并在耗散結構的作用下完成一定的功能服務,來替代、放大、加強、增補機體某些組織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而且這些事物的存在與發展與耗散結構的細胞組織一樣,也需要不斷地與外界進行必要的能量交換、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換,在許多方面具有與一般耗散結構相似的特性,是人類本體的延伸,因而稱之為“擴展耗散結構”,而人類自身就是“本體耗散結構”。顯然,人類建立和發展“擴展耗散結構”的根本目的在于直接或間接地生產出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生產資料就是人類用以構筑擴展耗散結構的基本材料,其目的在于提高生活資料的功能價值或降低生活資料的耗散價值(使用價值=功能價值-耗散價值),即增長生活資料的使用價值量,因此它的使用價值大小通過所生產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來體現。也就是說,所有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它本身不會產生增值,在正常情況下,只能以折舊的形式逐漸地、分批地將其使用價值等量轉移到生產系統的產品之中。生產系統的產品可能是生產資料,也可能是生活資料,由于任何生產系統的最終目的在于直接或間接地生產更多更好的生活資料,因此任何生產資料使用價值最終都會轉移到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之中,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三、勞動價值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人在運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耗費自己的勞動力,即不斷地付出勞動價值。由于勞動力的形成和恢復只需要通過足夠多、充分豐富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消費來完成,勞動力的直接耗費實際上就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間接耗費,因此人的勞動價值的付出量實際上可以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衡量。
政治經濟學把“勞動價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把它與使用價值對立起來,提出具有“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勞動價值”的觀點。事實上,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是價值的兩種基本形式,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是一種能夠創造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它是由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而來,又服務于使用價值的增值。人類的機體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價值投入產出系統,投入使用價值(以生活資料的形式),產出勞動價值(以勞動產品的形式),具體過程分為三個基本階段:一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在“消費過程中”轉化為人的勞動潛能;二是勞動潛能在“勞動過程”中釋放出來并轉化為勞動價值;三是勞動價值又在“生產過程中”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在信息的驅動下產生相干作用和協調作用(注意,勞動過程通常與生產過程同時進行),并與之一起等量轉移到產品之中,同時產生一定的價值增值,也凝聚于產品之中。理論證明,勞動價值可采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來進行度量,且勞動價值與勞動強度、勞動復雜度、勞動熟練度等變量之間存在特定的函數關系(詳見拙著《統一價值論》)。
四、各類價值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價值增值的內在機理
人在運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不斷地生產出(產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會不斷地付出代價,這個代價既包括生產資料自身使用價值的不斷喪失,還包括勞動力的不斷耗費(即勞動價值的不斷付出)。在沒有信息參與作用的情況下(既沒有正信息的參與作用,也沒有負信息的參與作用),生產系統所產出的使用價值總量與所投入的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總量是完成相等的,即產品的使用價值總量等于投入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總量與勞動力所付出的勞動價值總量之和,從而不產生任何的價值增值,此時,生產系統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而要想使生產系統的價值總量產生增值,就必須向該生產系統輸入信息。
筆者在拙文“對耗散結構論進行重大改造”中指出,信息的基本特征是消除不確定性或提高有序性,然而,系統的有序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結構有序性,二是功能有序性。任何耗散結構的有序性應該是指其功能上的有序性,而不是指其結構上的有序性,人類獲取和運用信息的客觀目的不是為了抽象意義地消除其結構上的不確定性,而在于實實在在地增強自己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即增強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質應該從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義,而不能從它的結構特性去理解和定義。由于耗散結構的功能有序性實際上就是價值性,因此信息的本質特性就是改變耗散結構的價值率,即“一切能夠改變事物價值率的內外因素稱為信息”。根據信息的定義,自然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信息是一切價值的唯一源泉”,信息的原始積累來源于生物進化,雖然這一過程非常緩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價值的原始基礎,構成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生物之所以不斷進化,關鍵在于生物信息的不斷積累;人類社會之所以高速發展,關鍵在于信息和知識的高速積累。對于人類來說,其機體的進化過程主要是通過勞動來帶動的,其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也都是通過勞動創造的;勞動促進了手與腳的分工,使人學會了使用工具;勞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形成和加速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勞動之所以被確認為價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為抽象意義上的定義,而是因為勞動在信息(包括人類機體的生物信息)的形成、傳播、處理和運行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此時,“信息是一切價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唯一源泉”。
由于人在勞動過程中通常總會或多或少地、自覺不自覺地攜帶一些新信息(注意:常識不是信息,不會產生價值增值)參與各生產要素的相互作用,因此生產系統通常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價值增值,這些新信息可能來源于基礎教育時期的書本知識與社會見聞,也可能來源于生產過程中自身的經驗積累、技術熟練與思維悟性,還可能來源于他人的技術傳授與前人的經驗教訓。人類勞動由于含有創造性成份,能夠自發地、積極地積累、吸收和運用信息,因此是構成價值增值的根本性動力。當然,人在生活資料的消費過程中,由于也會自覺不自覺地積累、吸收和運用有關新的消費信息,也會使生活資料的使用價值產生價值增值;人在接受基礎教育或技術培訓的過程中,也會自覺不自覺地積累、吸收和運用有關新的知識信息,也會使原來的常識性知識體系的使用價值產生價值增值。因此,價值增值現象不僅只發生在生產領域,也會發生在消費領域;不僅只發生在制造性的生產領域,也會發生在流通性的生產領域;不僅只發生在經濟領域,也會發生在政治與文化領域。
參考文獻:
①仇德輝著,《統一價值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輝著,《數理情感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