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研究思考
時間:2022-12-03 12:50:00
導語: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研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風險的產生出發,分析了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在投資途徑和投資模式、投資運營水平、投資運營法規等幾方面存在的風險,最后從拓寬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方式、加大社會保障基金投資規模、加強投資監管等幾方面提出了防范風險的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風險
在社會保障基金的運行中,投資運營處于中間環節。現收現付制的社會保障基金,以實現當年的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為基本原則。但是,從征收到支付通常都有一定的間隔時間,存在少量、短期的資金沉淀,需要加強對基金的運營管理,確保基金的完整、安全,并做好基金的計劃、預算和調劑等工作。對于完全積累制、部分積累制的社會保障基金而言,由于從征收到支付的時間跨度較長,沉淀資金的數額巨大,必須通過投資運營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
社會保障基金在投資運營階段的風險體現為投資的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之間的差額,即投資收益率不確定性。從原因上看,客觀上有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等原因,主觀上有投資決策失誤、投資組合選擇不當等原因。
一、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風險的表現
(一)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途徑和模式單一
社會保障基金投資與一般投資的明顯區別在于:對于“安全性”的重視,使它不是單純注重收益性,因此在投資途徑和投資模式的選擇上十分謹慎。
目前,世界各國的投資途徑主要有:銀行存款、政府債券、公司股票、公司債券、投資基金、指數期貨、實業投資、房地產投資、抵押貸款等。不同投資品種的風險和收益是不一樣的,學術界與此有關的研究很多,在此不再贅述。在美國,社會保障法案規定社會保險信托基金主要來自雇主、雇員、個體業主繳納的工薪稅,從實踐中看,美國國債的投資收益穩定但是低于股票的投資收益,因此,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回報非常有限。新加坡實行社會保障基金的積累制度,以其“中央公積金制度”為標志,始于1955年。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將中央公積金主要用于投資,一種方式是成員(個人賬戶擁有者)根據批準的投資計劃直接投資于產權投資市場批準的公債和股票;二是巨額公積金不斷地交付給新加坡貨幣局作為購買政府債券和證券的保證金。從實踐看,投資收益穩定。
而投資模式實質就是投資途徑的組合問題。單一化投資模式就是將全部資金集中于某項投資。而多元化投資模式是指投資者將資金分散投入收益、風險、期限都不相同的若干種項目上,借助多樣化效應,分散單項資產風險,保證在各個時期、各個項目上,進而降低所承受的投資總風險。
可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途徑和投資模式的選擇,對其收益有很大的影響。我國社會保障基金長期以來因“安全性的考慮”,對其投資運營一直存在較大爭議,在投資途徑和模式的選擇上非常單一,主要是銀行存款、國債、企業債券。這在計劃經濟時代“現收現付”制度下問題表現不明顯,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節余規模的擴大,投資運營與保值增值的矛盾就凸現出來。
在2001年以前,我國長期規定其投資只能用于銀行存款和國債。但由于銀行存款和國債的利率低,生息能力差,低收益率,根本不具備規避利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支出膨脹風險的能力,從而這種單一化投資模式只能保證基金的名義安全性而非實際安全性,無法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在2001年后拓寬了投資途徑。但投資運營方式還是偏重于保守性投資,但當銀行利率和債券利率低于物價上漲指數時,基金就面臨著貶值的危險,這種單一的運作手段很難實現基金保值的目標,無法滿足基金日益膨脹的貶值壓力。
(二)投資運營水平與社會保障基金規模脫節
以占社會保障基金主要部分的社會保險基金為例,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結合”的籌資模式以來,社會保險基金的節余呈歷年遞增的態勢。表1清楚地說明了基金節余的趨勢將持續并加強。在這種趨勢下,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運營問題已無法回避。目前的投資運營管理與基金的節余規模存在較大脫節。
社會保障基金中只有極小部分進行了積極投資運營。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幾個組成部分中,各部門分管的社會保障基金、企業自己保管的補充社會保障基金基本上沒有運營管理,只是存入銀行,只有中央直接管理的那部分社會保障基金在投資途徑、組合、管理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全國社會保障理事會管理的中央直屬社會保障基金從2001年開始投資運作,至2004年按資本加權計算,4年間社保基金累計收益率為11.82%,同期通貨膨脹率為5.04%,累計收益率高于同期通貨膨脹率6.78%。從這個數據來看,基本實現了保值增值目標。
投資、托管機構的實際投資運作存在風險。以2004年有關數據為例,委托資產中一部分投資于招商地產,該股上半年的平均股價為11.84元。如果以前者作為社保基金的平均買入價,那么累計持有該公司1178.43萬流通股的三大組合,上半年賬面虧損額就高達3111.06萬元。可見,投資、托管機構的實際運營水平是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中風險的重要來源,對托管機構的檢查和監督是決定投資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管理法規缺位
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管理法規的缺位問題,導致社會保障基金運營風險責任認定困難,在責任的承擔上缺乏可操作性和法律效力。政府有關社會保障基金的法規、我國有關社會保障及社會保障基金的文件和政策非常多,本文經過統計和調查,將其中涉及到基金投資的規定列舉如表2所示。(表略)
從表2可看出,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相關法規的缺位問題十分嚴重。一方面,缺少對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的統一規定,對社會保障基金大體系的各組成部分中央直屬社會保障基金、各級勞動保障部門掌握的基金,以及企業年金的投資運營管理是零散的。另一方面,在目前的規定中內容也不全面,缺少對投資、托管機構實際運作的監管,缺少對于投資損失如何彌補的內容,因此無法解決投資、托管機構的實際運作給基金帶來損失的風險。
二、防范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風險的建議
(一)謹慎拓寬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方式
以何種方式運用社會保障基金,直接關系到社會保障基金運用能否帶來理想的預期回報。2005年來,社會保障基金“入市”成為熱點問題。一些學者認為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在市場規模,投資者隊伍、投資工具等方面不斷發展壯大,社會保障基金“入市”條件已經成熟。本文認為,對待“入市”必須慎重。
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運營實質是“安全性”和“盈利性”如何權衡的問題。從國際經驗來看,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必須同時兼顧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中股票投資所占比重較高,一些學者以此作為依據認為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應該大舉進入股市。但是,必須看到我國資本市場的成熟程度與國外的差距,國外的經驗并不適用于我國。安全性是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首要考慮的問題,要避免基金投資可能發生的導致資金損失的風險而危及社會保障事業所需資金的正常供應。如果安全性不能保障,投資收益寧可不要。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是基金投資的傳統市場,但我國兩個市場都存在嚴重不規范運作,存在著投機活動和違規資金,風險較大。因此,對待“入市”必須慎重。
有學者認為,介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顯得較為穩定,比如高速公路。但介入基礎設施也存在問題,一是大部分由政府主管的基礎設施建設效率極低,容易造成浪費。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是我國腐敗行為的高發領域,造成了基金的巨大損失。因此,在投資方式的選擇上,急切的不是選擇何種方式,而是如何能保證安全性。
(二)加大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規模
加大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規模并不意味著將社會保障基金全部或大部分投到資本市場,只能是部分或一定比例,基本原因是為保證社會保障基金在安全的前提下獲取較好的收益。我國目前只有中央直接管理社會保障基金在全國社會保障理事會的操作下進行了基金投資運營,其余大量的社會保障基金主要是采取銀行儲蓄和國債的方式進行投資。目前可以將各部門分管的、各省市統籌的社會保障基金,以及企業管理的補充社會保障基金進行投資規劃,選擇國債、信用度高的企業債券進行投資,風險低而收益穩定。
(三)加強投資監管并提高運營水平
根據我國目前狀況,對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管理,宜采取全部委托方式,即建立受托人即社會保障管理機構、投資機構和托管機構分工負責、互相制約的管理體制。受托人由省級以上社會保障理事會充當;投資管理人從我國現有專業基金管理公司或資產管理公司中選擇;保管人從四大國有獨資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選擇。并相應建立一套風險監控制度。思路如下:
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具體選擇方面更加謹慎、苛刻。可以借鑒我國金融機構的資信評級制度,通過對一個基金管理公司的凈資產價值、投資回收期、風險規避能力的計算評估,將市場的基金管理公司分為AAA級、AA級、A級,并且制訂一套全國范圍內的統一評比標準,但可在具體地區內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調整。
鑒于目前有關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法規嚴重缺乏的現狀,應該盡快制定一部涉及到不同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的法規,使之有章可循。
參考文獻:
1.馬歇爾·N·卡特,威廉·G·希普曼.信守諾言:美國養老保險改革思路[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2.齊海鵬等.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 上一篇: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匯報
- 下一篇:養老保險基金與資本市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