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反全球化運動發展影響
時間:2022-03-21 12:36:00
導語:論反全球化運動發展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的進行,反全球化運動也在愈演愈烈。它未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利益,又將其引人誤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均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負面影響。實際上,發展中國家只有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進程中去,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關鍵詞】全球化;反全球化;發展中國家
1999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世界貿易組織部長會議在美國西雅圖舉行。會議期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5萬多抗議者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警察動用了裝甲車等維持秩序,但會議仍然無法正常進行。“反全球化運動”一詞由此被媒體和學術界廣泛使用論文。本文將在對反全球化運動形式進行簡要歸納的基礎上,分析它對發展中國家的誤導,進而探討其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以深化人們對反全球化運動的認識論文。
一、反全球化運動的主要形式
要了解反全球化運動,首先就要認識它的對立面,即全球化。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始于16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新一輪全球化浪潮開始興起,并迅速涌向世界。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反全球化現象呈現愈演愈烈之勢。一些反全球化活動趨于正規化、制度化。每年,以推進經濟全球化為宗旨的世界經濟全球論壇的召開之際,被稱為“窮人經濟論壇”的“世界社會論壇”也會同期舉行。正如巴西學者埃米爾薩德爾(EmirSadia)所指出:“世界社會論壇是一個里程碑,它表示以往分散的、防御性的抵抗已經進入積蓄力量階段。形成國際政治、社會、文化的聯合。”反全球化“已越來越成為一場世界性的運動,其本身也已全球化了。”另外,在發達國家形成了許多集宣傳、動員、培訓、策劃、組織為一體的“一條龍”式反全球化組織或網站。因此,它是一種松散的、陣營龐大的社會反抗活動,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歸納起來,今天所說的反全球化運動包括三種主要形式:
(一)直接行動
這是最為世人關注的一種形式,像滾雪球一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包括在國際組織舉行會議期間組織公開的游行、集會等活動。如今,維持會議秩序已經成為舉辦國的一大難題。另一種流行的直接行動就是在重大國際會議舉行之際,舉辦相對應的會議。例如針對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的“非政府組織論壇”等。
(二)網絡反抗
它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形式。比比皆是的全球化網站說明,網絡已經成為反全球化行動者進行宣傳、聯絡、組織抗議活動最便利、最重要的工具。網絡使世界各地分散的反全球化個人和組織聯系在一起,他們通過網絡交流經驗、召集新成員、籌集資金等。極端的網、絡反抗形式被叫做“網絡戰爭”。如2002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的網站遭到了反全球化組織支持的黑客攻擊,導致該網站癱瘓。
(三)學術反抗
學術上的“反全球化”為行動上的反全球化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發達國家的知識分子是反全球化的理論先驅。例如,法國作家維維安尼(VivianeForrester)在她的《經濟的恐怖》一書中,號召人民反抗資本主義,爭取更美好的生活。她現在已成為全球著名的“反全球化作家”。
二、反全球化運動在誤導發展中國家
反全球化的中心是反對自由貿易,反對跨國公司。跨國的經濟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WTO)等被視為經濟全球化的先頭兵,也就成為主要的反對目標。那么,是哪些人在反對全球化呢?大多數是由西方發達國家的許多因全球化競爭而造成地位下降或感到威脅的階層;當然還有發展中國家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暫時失敗的階層和集團。他們反對全球化,背后都有利益方面的訴求,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存在著新的誤區。
(一)反全球化的經濟誤區
在西方,反全球化的人潛意識是為了維護西方人優越的生存條件。他們認為,全球化的美好前景是一個美好陷阱,其結果“不是繁榮和福利,而是衰落、生態破壞、文化蛻變。”
首先,西方反全球化運動,更多的是害怕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廉價勞動力成本的壓力下,某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如紡織和玩具等,紛紛倒閉。“德國工業承受著從未有過的競爭壓力。在日益激烈的壓力下,工業界必須節省開支,具體措施就是裁員及不斷削減企業和國家所承擔的費用。”
西方人還擔心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移民的浪潮。問題是,西方人一方面希望有移民做他們不愿意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懼怕移民搶他們的飯碗。
(二)全球化的政治誤區
反全球化的人似乎有一個高尚的目的,即呵護西方的民主制度,維護世界和平。可是,他們關心的不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的民主權利,而是通過限制資本和貿易的全球流動的方向,維持發達國家的高額利潤。
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進程需要以物質條件的發展為前提.全球發展水平和國際交往有益于創建具有強大的和高素質的公民,從而成為民主,文明社會的主體。“在那些完全淪為外部影響的玩物的國家里中,民主事實上毫無成功的希望。”
全球化的結果也存在國家聯合抗衡霸權的趨勢。正是它的深入,才可能出現美國從聯合國人權組織落選的事。
(三)反全球化的文化誤區
經常有西方學者
提議:東方民族應該保持自己的文化特點,避免外來文化的侵襲。可是,結果怎么樣呢?這里存在一個誤區。由于文化的單一,缺乏異質性成分的相互磨礪,從而,造成其文化活力的衰減.在這樣一個競爭的時代,沒有競爭力的文化也是沒有前途的文化。
三、反全球化運動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無庸諱言,全球化的確加劇了貧富不均,惡化了全球環境。而全球化確實對全球化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它推動全球化的精英對于全球化的消極后果再也不會熟視無睹了。另外,它使作為全球化游戲規則的制定者的國際經濟組織正在著手推動初步的改革。“來自市民社會的壓力已經導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和世界銀行內部透明度和責任感的增強。”
然而,從總體上講,反全球化運動對發展中國家來講是弊大于利。約瑟夫奈對這一運動的消極后果發出了警告:如果目前的反抗抑制了全球化的積極方面,卻沒有觸及它的消極方面,這將是具有諷刺意味的結果。
從經濟方面看,在反全球化運動中,西方國家是主角。鑒于反全球化運動的壓力,西方國家可能更傾向于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并在多邊條款提高人權、環境和社會保障方面的要求,對移民的緊縮政策同樣也使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利地位。但是,根據1997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在過去的50年里貧困人口的減少快于過去的500年。發展中國家在過去30年里取得的進步與工業化國家在過去百年取得的進步相當。如果閉關自守,自絕于國際交往和競爭,那么就永遠不能得到發展。南斯拉夫的解體,西方任意轟炸,還不是因為它的相對不發達造成的。在西方發展時,他們沒有喊停,現在卻讓發展中國家不要發展,說什么“經濟增長往往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
事實上,西方學者希望由原來殖民主義體系作框架的全球化,而不喜歡威脅他們優勢地位的全球化。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發展中國家跟著反全球化,那么就會再次落人西方人的圈套。
從政治角度看,在一些歐洲國家里,擁護和抗拒一體化和全球化似乎已經成為一條新的政治分界線。在印度,對全球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抗議,已經成為左翼反動派和工會每一次示威活動及印度人民黨的大多數運動的一部分。現實問題是,許多政治力量不去完成協商全球化所要求的艱巨任務,反而在激起宗教和民族沙文主義。總之,反全球化運動的擴大會加劇國內的政治和社會分裂。
從文化角度看,不少人反對全球化是害怕美國的文化侵略,擔憂自己的文化被淘汰;也有人擔心,全球化導致文化的單一化。全球化過程中確實有這種情況:當某些文化想影響別人明顯不夠格時,可能會像阿富汗塔里班那樣,企圖將保護墻越建越高,這堵墻注定要被“電子族”徹底摧毀。那么,他們的國家和文化難免不成為別的強大國家和文化向外擴張的通道。
實際上,對文化同質化進程存在著深層而實質性的抵制。好萊塢的誘惑力量再大,也不能抹去人們的歷史記憶,不同民族的歷史差異已經成為各民族政治和文化發展基因。“語言、宗教和種族全都是一種地方特征的重要成分。”“全球化造成的繁榮接著使文化真正能維護其自己的獨特性。”
綜上所述,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發展的契機,如技術交流促進生產力的迅速提高等。而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反全球化運動卻將發展中國家的很多民眾引入誤區,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孫中山曾經講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事實上,全球化——反是反不了的。因此,有人將反全球化運動比在對抗
工業化的“盧德運動。”因此,發展中國家只有自主地進入全球化浪潮,才能乘風破浪,達到理想的彼岸。
【參考文獻】
[1]漢斯·彼得·馬丁,哈拉爾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對民主和福利的進攻[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哈貝馬斯,等.全球化與政治[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3][巴西]埃米爾·薩德爾.左派的新變化[M].國外理論動態,2003,(4).
[4]王軍.對當前“反全球化”現象的認識與判斷[M].上海經濟研究,2001,(10).
[5]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6]博克斯貝格,克里門塔.全球化的十大謊言[M].新華出版社,200
- 上一篇:論基尼系數到收入差距
- 下一篇:淺析應對資產價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