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理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01 03:39:00

導語:現代經濟學理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經濟學理論分析論文

現代區域經濟學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在于區域之間物質、能量、信息、人員交流的規模與頻率,紐約、東京等現今世界經濟中心無一例外都是交流的樞紐(交流的"源"和"匯"),無一不具備良好的區域經濟協調組織。因此,長江三角洲應該充分利用目前的大好良機,在區域協調機制建設上取得突破,以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長三角一體化面臨的機制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地區產業協作程度低、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公共資源投入產出效率低下等問題日趨突出。隨著中央政府關注的重點逐漸"北上"(關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國企改革)、"西移"(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世界范圍內各地域之間經濟競爭空前激烈的宏觀背景下,長三角一體化的機制問題將成為影響本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子。歸納起來,長三角面臨的機制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

1.區內各地之間公共設施建設協調程度低

在多方面的支持之下,長江三角洲近十余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令人高興的成就,基本建成了"Z"字形的道路骨架網絡,海港、空港的吞吐能力也有大幅度的擴張與提升。但是,完整、高效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統一交通運輸網絡還遠未形成,道路、機場、碼頭建設各自為政的現象十分突出,導致不少交通設施閑置、利用率低下,財政資源浪費十分嚴重。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統一的區域發展規劃。規劃上的各自為政必然導致各地區之間交通運輸設施的無序競爭,相互配套差,形象工程多,浪費嚴重,效率低下。另外,盡管長江三角洲各地區都意識到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但從整體上看,長江三角洲環保上的低效也十分明顯。行政邊界上的截污、排污工程隨處可見,行政邊界附近地區"臟、亂、差"現象象毒瘤一樣難以清除。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沒有制訂一個建立在平等協商基礎之上,并具有約束力的長江三角洲統一的區域發展規劃。

2.區內行政分割嚴重

目前長三角內部各城市之間經濟合作的水平總體說來仍然很低,而且這種合作大多為單個企業的獨立、自發的行動,政府協調作用十分欠缺。近年來,江浙滬三省市領導和部門之間進行過一些交流考察活動,但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借鑒對方的經驗做法,很少涉及到雙邊、多邊制度設計和安排的討論上。不僅如此,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還在"政績表現"的驅動下,不僅不支持、鼓勵本地企業向外投資擴張,而且還對本地企業的跨地區投資設置很高的"門檻",阻止本地企業外遷;設置壁壘,協助本地企業進行市場壟斷,制約了統一的大市場的形成;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爭投資的心理需要,盲目擴建開發區,竟相壓低地價,導致土地資源的浪費,阻礙了長江三角洲產業族群的形成,妨礙了企業競爭力的提升;通過與外地企業簽訂秘密合約,"空殼注冊",利用不正當手段,掠奪外地稅源,造成了經濟政策的混亂,破壞了區際經濟合作的誠信基礎。由于行政區經濟的慣性,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嚴重地阻礙了經濟資源的空間流動和跨地區的經濟合作,這必將給未來三地的經濟合作造成負面的影響。

3.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世界范圍看,目前短缺經濟、通貨膨脹現象逐漸消失,過剩經濟、通貨緊縮逐漸成為世界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存在的普遍現象。發達國家、發達地區政府等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已不再是生產要素、生產資源的爭奪,他們關注更多的是本國、本地區企業商品包括生產資源、資本的新市場開拓,關注重點是企業生產效益、技術創新能力、市場占有率等新經濟因素。由于這一變化,政府工作的重點也從原來資源、資本的爭奪變為對市場、技術、人才的爭奪,政府對外交流工作也逐漸放在為企業開拓新的商品、投資市場服務上。社會各界不僅沒有阻攔企業對外投資,而且還通過提供信息咨詢等多種形式積極支持企業向外擴張。

反觀長江三角洲目前所處的現狀,江浙滬不少的政要、學者、職工等社會各階層從佩魯的增長極理論出發,片面地理解集聚與擴散的過程,對世界范圍內經濟活動新環境、新規律缺乏必要的了解。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型跨國公司技術開發能力、知名品牌建設的需要,導致在心理上對跨地域經濟活動的曲解(例如:僅看到外地商品賺了本地人的錢,沒有看到外地商品帶來的技術信息;僅看到本地企業對外投資造成的資金流失,沒有看到對外投資帶回的高額資金、技術、信息回報),從而影響了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輿論環境建設。

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機遇

地域經濟一體化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水平提升、人類認識不斷深化的產物和要求。除了地緣相近、文化相似、人緣相親的歷史優勢、新一屆政府高度重視地域經濟一體化建設工作的有利環境之外,長江三角洲經濟的一體化還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機遇:

1.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建立和完善,民營經濟快速壯大

在一定程度上,地域經濟一體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過20余年來的建設和發展,長三角各城市經濟錯位競爭的格局逐漸形成。從所有制結構來看,上海逐漸形成了中外合資企業為主的特色,江蘇省集體企業在其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浙江省民營經濟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浙江省民營企業已經擁有一定的經營管理經驗、基本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初步建立了覆蓋全球的市場網絡,已經具備了經濟"做大、做強"的現實基礎。可以預料,隨著十六大精神的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民營經濟的潛力必將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90年代中期之前,上海與蘇浙兩省的經濟合作主要是縱向生產分工,蘇浙兩省主要為上海大工業進行配套生產,或接受上海企業的委托生產。蘇浙滬三地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層面的經濟合作都處于萌芽階段。9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區域經濟實力的上升,企業對外投資擴張漸趨活躍。在貿易、餐飲、汽車工業、電子工業、服裝、建筑等領域,浙江省與上海市之間的相互投資不斷增加,企業投資效益不斷提高。據統計,2002年上半年,外省市在上海投資的100萬元全資或控股企業中,注冊總資本達177.3億元,其中外省市出資達157.8億元。而浙江以31.0億元、江蘇以23.9億元的出資額排在北京(37.0億元)之后;外省市參股的非控股、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中,外省市出資也達11.9億元,其中浙江、江蘇兩省占據前二位。江浙滬三地的經濟合作呈現出以民營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化選擇為標準、以生產要素流動為主軸的特點,是區域生產力水平提升和全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可以預料,隨著民營企業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加強、區域市場經濟合作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江浙滬三地的合作將向雙向互動、錯位競爭的方向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將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2.上海世博會聯動效益巨大

上海市政府計劃為世博會投資30億美元,而投資的乘數效應將達10倍,經營的乘數效應將達9倍。預計到2010年世博會舉辦之時,將有7000萬人次光臨世博會場館,其中海外人士將超過1000萬人次。專家們估計,世界博覽會將使中國GDP增長速度每年提高0.3-0.6%,即每年新增加凈產值高達300-600億美元。可以預料,世博會將對長江三角洲資本的輸入輸出、產業的升級換代、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旅游及商品市場聯合開發、中央特殊政策的爭取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

日本學者堺屋太一撰文指出,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影響至少將在下列三個方面表現十分明顯:第一,世博會將推動以旅游業為中心的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將推動中國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的高級化,推動服務業區域一體化建設;第二,世博會將提升中國企業的管理及信息化水平。世博會展館的建設與管理將是一個技術從海外向中國轉移的過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企業必將"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就是說,長江三角洲信息一體化、企業現代化建設將直接從世博會中受益;第三,世博會將為中國企業的壯大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國際博覽會條約包含了知識產權的嚴格規定。世博會將增強中國政府、國民、企業等社會各階層的知識產權觀念,將極大地改善長江三角洲地區技術創新環境,為中國本土性的大型跨國公司孕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環境支撐。

3.產業結構趨同進一步發展,互利合作空間進一步擴大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與發展,長江三角洲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產業配套條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02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萬元大關,已經達到了10544元。這表明,長三角居民不僅具有較強的購買力,而且還具備較強的投資能力,即對區域產業高度化強大的支撐能力。另外,從制造業內部結構來看,2000年,在26個制造業中,上海、江蘇、浙江占全國同行業工業產值比重較大的20個工業部門中,服裝、文體用品、金屬制品、普通機械、電器機械、儀器儀表、化纖、塑料等8個行業在三地都占有很大比重,是目前的優勢產業。而且,從發展趨勢來看,上海已經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制造、機械制造、化工、鋼鐵工業作為主導產業,浙江已經把電子、機械、化工、醫藥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江蘇的主導產業定位也基本相同。江浙滬三地工業發展重點將進一步向電子、機械、化工、醫藥、專用設備等行業集中,產業的規模效益將更加明顯。總之,隨著長三角產業結構趨同不斷發展,電子、機械、化工等行業的產業集群效應將更為突出,各城市之間產業內部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將進一步加強,這將為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建設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三、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機制建設的建議

當然,要利用好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建設的機遇,還必須重視一體化機制的建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重視區域合作的制度建設,建立區域協調機制

建立和維持區域合作組織運作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必須建立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各個利益群體能夠平等協商的協調組織,這就是目前東盟、歐盟的協商一致原則。因此,應該成立由中央政府相關部門、省級政府、長江三角洲各個城市行政首腦、工商代表為成員的區域發展決策委員會,根據協商一致的原則,負責審核、確立長江三角洲的發展規劃方案(含大型基礎設施規劃、功能區規劃、水資源利用保護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內容),制定區域政策(含區域組織結構、行為議事規程、區域經濟政策等內容)。與此同時,通過兼職的形式,設立由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組成的長江三角洲咨詢委員會,負責向區域發展決策委員會提供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規劃方案。此外,應設立獨立的、具有秘書處性質的長江三角洲協調辦公室,負責組織安排會議、收集與信息、組織相關課題研究。

2.制訂區域發展規劃方案,加強區域公共服務上的協調

交通、通訊、能源網絡等基礎設施以及城鎮體系、功能區結構是區域經濟社會活動的骨架,是決定區域未來發展水平和區域核心競爭力強弱的基本條件。對長江三角洲來說,當務之急就是盡快組織以專家學者為主、政府管理人員為輔的規劃隊伍,開展長江三角洲的區域發展規劃方案制訂工作。從長三角區域發展戰略入手,在系統、全面地分析研究區域自然、經濟、社會、技術條件以及所處的國際環境的基礎上,科學地確立區域發展的分階段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目標。根據建設世界都市連綿帶的要求,借鑒法國巴黎、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等地域空間規劃的成功經驗,在綜合考慮長三角各城市利益需求、充分尊重各地區發展權的前提下,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課題招標的形式,制定長三角分短期、中期、長期各個時段的城鎮體系、交通通訊網絡、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生態修復、土地利用平衡、區域經濟結構政策規劃,為盡快消除行政區經濟影響、加快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速度、推動經濟一體化建設服務。

3.充分利用市場工具,建立和完善區域發展支撐系統

提高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與協調程度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目標,因此,首先應該推進公共設施的社會化。借鑒香港等地經驗,利用市場經濟手段,把道路基礎設施的運營管理交給獨立經營者,實現基礎設施的社會化、全方位服務;其次,應該建立區域經濟信息網絡。支持技術、理財、市場、投資、法律等現代咨詢服務業的發展。建立長江三角洲統一的金融、人才(勞務)、市場、投資信息網,為區域經濟要素優化組合、調整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撐;最后,建立和發揮跨行政區域的行業協會的作用,逐步實現部分政府經濟管理的責權向行業協會的讓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