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升級問題論文

時間:2022-09-01 03:42:00

導語:產業結構升級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結構升級問題論文

摘要:縣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環節,無論在人口數量、所轄地域范圍,還是在經濟發展中,正在日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廣東作為經濟發達省份,要在全國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與城鄉和諧發展目標,想方設法壯大縣域經濟將是其發展的關鍵所在。針對廣東不同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進行比較,并提出推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不平衡性,比較,政策建議

一、廣東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縣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環節,無論在人口數量、所轄地域范圍,還是在經濟發展中,正在日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廣東作為經濟發達省份,要在全國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與城鄉和諧發展目標,想方設法壯大縣域經濟將是其發展的關鍵所在。結合2004年縣(市)統計資料,就廣東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行系統分析。

(一)基本概況

截止到2004年末,廣東共有68個縣(市),其中縣級市20個。從各縣(市)分布看,珠江三角洲地區擁有10個縣,東西兩翼22個,粵北地區36個。2004年底,全省縣域總人口為4589.11萬人,占全省的59.42%,土地面積占全省的82.50%。

(二)主要特征

1.全省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全省68個縣(市)創造國內生產總值(GDP)4115.86億元,占全省總量的22.73%,其中突破100億元的縣(市)15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6.09億元,占全省總量的9.02%,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2億元的縣(市)有12個;2004年,縣域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203.08億元,占全省的13.38%,其中儲蓄存款余額超過50億元的縣(市)有13個,突破100億元的有3個。

2.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縣域是全省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2004年,縣域創造的農業總產值為1788.25億元,占全省的69.69%。其中,糧食產量1329.77萬噸,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84.68%;糖蔗產量811.96萬噸,占全省的86.31%;花生產量74萬噸,占全省的85.30%。

3.勞動就業的重要場所。2004年,縣域在崗人員208.41萬人,占全省的33%。近年來,隨著各項改革事業的不斷深入和民營經濟的崛起,縣域已經成為新增就業人員的主要“蓄水池”,為緩解全省就業壓力作出了貢獻。

二、廣東不同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比較

(一)總量差距及其走勢

各地區受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廣東縣域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區域不平衡性問題十分突出。無論是按三大區域進行比較,還是各縣之間進行對比,發展差距均較為明顯。

從經濟總量上看,三個區域間存在較明顯的差距。2004年,在68個縣(市)中,珠江三角洲縣域經濟實力明顯占據優勢。10個縣(市)的總人口僅占全部縣域人口的14.28%,而其GDP卻占整個縣域的30.48%,接近三分之一,每個縣平均GDP達到125.4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占37.5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占27%,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也均在廣東縣域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縣域人口占全部縣域人口近一半(45%)的東西兩翼22個縣(市),GDP占不到整個縣域的二分之一,為43.60%,地方財政收入僅為整個縣域的28.7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8.31%。粵北山區36個縣(市)的總人口占40.56%,GDP僅為整個縣域的25.90%,地方財政收入僅占33.7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占34.5%。

從基本走勢來看,區域間的主要經濟指標,珠三角優勢地位同樣很明顯。2004年,該地區縣市平均產值為125.5億元,比上年遞增10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達19148元,比上年遞增12個百分點;東西兩翼也呈現出較大幅度的上升趨勢,縣市平均產值達到81.6億元,比上年增長近13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7733元提高到8663元,增長了12個百分點;而粵北山區經濟實力明顯偏弱,縣域平均產值由2003年的26.6億元提高到2004年的29.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004年比上年減少了123元。

(二)結構差距及其特征

2004年全省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為26.51:41.00:32.49,呈現出第一產業比重偏高,第二三產業比重偏低的特點。其中,珠三角地區第二產業比重最高,高于全省縣域第二產業比重10.45個百分點,更高于最低的粵北山區16.13個百分點。可見,全省縣域第二產業發展方面,區域間差距很明顯;而第三產業全省縣域分區域差距較小,最高的東西兩翼比最低的粵北山區僅多出2個百分點。

(三)平均水平差距及其特征

縣域經濟指標與全省平均水平比較,也不容樂觀。一是人均水平。2004年縣域人均GDP為896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23440元)低14471元;人均財政收入20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379元)低1170元;人均儲蓄存款48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21317元)低16507元。二是產業結構。在以68個縣為總體的GDP中,三次產業結構26.51:41.00:32.49。與全省8.63:50.89:40.48的平均結構水平相比,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過高,高出17.88個百分點,而第二、三產業比重過低,分別低9.89個和7.99個百分點。縣域經濟總體產業結構呈現“一高兩低”。

縣域經濟指標在各區域之間比較,差距也很明顯。從人均水平看,2004年珠江三角洲縣域人均GDP為19148元,東西兩翼8663元,粵北5727元;人均財政收入從高到低依次是珠江三角洲551.15元,粵北山區174.07元,東西兩翼133.07元,珠江三角洲是東西兩翼的4倍多;珠江三角洲縣域的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也最高,達到9144.05元,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水平接近,分別為4071.81元和4083.40元,珠江三角洲是其他兩地的2倍多。

由上述幾個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廣東縣域經濟發展差距十分明顯。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地區及區域內部差距懸殊;縣域產業結構不合理;縣域財力不足。

三、推進廣東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科學規劃,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要做好各個方面的科學規劃。一是要做好產業布局規劃。目前,應抓住廣東省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有利時機,協調好各個產業之間關系,做到穩定發展第一產業,鞏固第二產業發展成果,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適時解決全省縣域范圍內勞動力轉移問題。二是要做好城鎮發展規劃。2006年,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戰略,為推進廣東農村城鎮化進程提供了一個最佳契機。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做好城鎮建設規劃工作,一切從本地實際出發,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來抓。三是要做好產業園區規劃。全省縣域內要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建設具有示范和帶動效應的產業園區,以此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加大力度吸引外資、民資到產業園區內投資設廠,既有利于本地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擴大了農民增收渠道,又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可謂是一舉多得。四是要做好勞動力轉移就業規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基于此,縣域經濟發展也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劃納入到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成立專門機構為勞動力有序轉移提供技能培訓、信息、政策咨詢等多方面服務,并建立起技能培訓服務的長效機制。

(二)擴權強縣,提高縣域經濟整體實力

我國目前實行的中央、省、市、縣、鄉(鎮)五級行政管理體制,而國外大多數國家實行的中央、省、縣三級行政管理。由于投入高額成本維持的龐大地級市架構,在實際工作中已經顯露出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阻礙,具體表現在“財政漏斗”、“權力漏斗”和“效率漏斗”三個漏斗效應。基于此,對縣級行政管理層次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和調整。一是“放權”,即賦予縣級政府相當于地市級政府的經濟社會審批權限。二是“脫鉤”,即先在經濟發達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由省直管縣,使得縣(市)與所在地級市脫鉤,仍保留現有的地級市行政級別,但其職能要有所縮小,主要用于所在城市的中心城市管理上。三是“能放都放”。此方面主要是借鑒浙江省改革經驗,將原來要經地級市審批或管理的一律由擴權縣(市)自行審批、管理。同時,原來要經過地級市審核報省審批的也一律由擴權縣(市)直接上報省審批。通過上述一系列改革,即減少了行政管理層次,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同時也提高了縣域經濟整體實力。此外,在進行擴權強縣改革時,一定要將改革落到實處,避免一刀切式改革,可先行在部分發達地區試點,積累經驗,待時機成熟逐步推廣。同時還要加強對擴權縣行政權力進行監督和約束,使其真正成為服務民眾的“責任政府”。

(三)調整結構,促進縣域產業升級

城鄉二元發展結構是影響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最大障礙,在推進縣域經濟整體發展的同時,要下大力氣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促使縣域經濟向二、三產業轉移,努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緊緊圍繞國內產業重組、省內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加快調整縣域內產品結構,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縣級名牌,壯大省級名牌,爭創國家級名牌,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鞏固和搶占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縣域范圍內的農村勞動力要走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相結合的道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揮縣域內農村勞動力的主體作用,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其競爭力,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四)統籌協調,實現縣域范圍內城鄉均衡發展

縣域范圍內城鄉統籌協調,一般應主要包括如下內容:城鄉建設規劃統籌,統一規劃城鄉建設布局,做到城鄉發展一盤棋;城鄉產業(布局及結構調整)統籌,實行城鄉統一的產業結構及產業布局;城鄉財稅統籌,建立面向全社會的公共財政體制,公平稅賦,實行以工補農;城鄉就業統籌,實行統一的城鄉勞動力市場、統一的城鄉用工制度和統一的城鄉勞動保障等;城鄉社會保障統籌,實行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讓公共財政的陽光也惠及農村;城鄉公共資源統籌,即社會教育、衛生、科技等公共資源實行城鄉統籌安排,合理配置,盡可能地消除鄉村教育、衛生、文化、科技資源極其匱乏的局面;城鄉管理(體制)統籌,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總之,引導縣域經濟健康發展,縮小縣域之間發展不平衡性,需要在多方面做好統籌協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