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經濟增長論文
時間:2022-09-01 03:54:00
導語:國有經濟增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經濟增長的關卡
提到中國經濟減速,更多的人在議論內需不足。但為什么內需不足?盲目地增加內需是否可行?本人建議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一些問題。
環境污染每年使中國經濟損失巨大
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在今后20年間,至少有這4種因素在驅動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但制約因素也不可視而不見。舉例來講,大城市嚴重的空氣污染和交通擁擠已嚴重地制約了汽車的產出。三大汽車廠為何生產能力過剩,與環境和空間的制約密不可分。概括地說,中國20年來的經濟發展是以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以及資源消耗為代價換來的。到今天,環境和生態的承受能力正在達到極限。譬如水污染的問題,全國70%的河流污染嚴重,50%的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流域的污染企業首先遭到了關閉,繼之是太湖地區的污染企業。長江的年排污水量為130多億立方米,水質已嚴重惡化。下一個治理的將是長江沿江污染企業。森林方面的生態破壞已經使中國在1998年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吨袊洕鷷r報》曾報道過河北邯鄲市的例子,1993年邯鄲市國民生產總值約360億元,而當地滏陽河流域污染對工農業造成的損失是7.5億元,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失為9億元,對環境質量造成的損失為15.4億元,損失總額高達32億元,約占當年GDP的9%。這就是說,如果將環境和資源成本計算進去,我們每年的經濟增長入不敷出。
由于靠污染環境發展生產代價太大,貴州省截至1998年底在5年的時間里關閉了"十五小"企業12000余家。1999年國家和各地更是加大了治污力度??梢哉f,1998年是一道明顯的分水嶺:以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已經走到了盡頭。按傳統的發展方式,
實際上是增長多少就被治理成本抵消多少。以產值為目標的發展觀是最不科學最愚昧的增長方法。環境治理前些年是欠帳,今后幾年是要帳的時候了。中國需要尋找全新的發展道路。各級領導干部要轉變思路,再也不宜盲目地追求產值,不宜盲目地提倡高速度,高增長。
中國還有可開發的土地嗎?
中國是人口眾多、土地狹小的國家??臻g制約主要表現在交通和住宅上面。交通堵塞和擁擠影響了國民對汽車的消費,由此連累了一大批機械工業。土地緊缺使城市住宅難以向郊區發展,市內地價昂貴,每畝價格五六百萬元。平民大眾消費不起。商品房大量積壓,由此影響其他商品的消費。加上對土地供應的嚴格控制,空間制約已成了阻礙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大患。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為什么不能向郊區大片發展,與落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發展觀念有關。實際上中國的土地不是緊缺問題,而是如何合理地使用問題。搞那么多開發區撂荒在那里才是浪費。多批點土地擴大城市范圍,集中人口是應該的??磥沓鞘惺菙U大了,占地增多了,但農村人口減少了,土地相應增加了。兩者相較是合算的。
中國非常像日本。戰后20年間,日本的土地價格上漲了50倍。到了80年代,日本東京的地價大約是美國大城市地價的100倍。土地昂貴是整個東亞國家共同的現象。這些國家共同的特點是人口眾多,空間狹小。中國在這一時期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好土地供應政策和實行土地商品化,那么經濟發展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中國的土地問題在許多方面處在一種模糊狀態。譬如城市人到鄉下買地建房子的問題,不是本地戶口的人有沒有擁有土地的合法權利?農民有沒有買賣土地的權利?不解決這些現實問題,中國經濟便難以發展。
事實上,中國今天的空間環境比50年代建國初期惡化了許多,我們再也沒有北大荒可以開墾,邊遠地區也已經人滿為患。因此有人提出"朔天河工程",建議從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向北方調水。以每年調水2500億立方米計算,可以向西北地區移民上億人。先說這一工程設想的財力可行度如何,國家安全問題也需要考慮。一處水壩被炸壞,下游數億人的生存便受到致命的影響。因此,這一設想恐怕要像天上的一輪美麗畫餅被擱置起來。
重復建設,浪費了多少?
中國這些年來重復建設或說過度建設十分嚴重。因此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例如,陜西北部的長慶天然氣田,投資50億元,設計年出氣量為13億立方米,但現在下游只需要不到3億立方米。龐大的生產能力和天然資源閑置。投資成本的回收遙遙無期。珠海機場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投資幾十億元,年客運量設計能力為1200萬人,可1997年只有70多萬人,相當多的設施浪費。至于說房地產,積壓和過剩也是驚人的。上海的寫字樓空置率高達70%。全國積壓商品房繼續增加,到1998年9月底比上年增加27%,估計現在已達到9000萬平方米。這些積壓的商品房由于設計款式問題、施工質量等問題,可能已成為過時的劣質產品。積壓到一定時候需要降價處理??偲饋碚f,在全國各個領域,特別是工業生產領域,過度競爭和重復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估計至少需要三五年的時間來消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正常的經濟增長。
中國由于重復建設造成的工業能力過剩有多嚴重呢?《經濟日報》1月21日的一篇文章透露:
9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有一半左右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只有10%。全國棉紡能力1991年就達到3882萬錠,1992年決定壓錠改造,但1995年反而增加出300萬錠。
目前我國鋼鐵生產能力已達到1.5億噸,1995年生產能力利用率只有56%,但1996年有29個省市仍在上煉鋼項目,平均規模17萬噸,遠低于中型鋼鐵企業60萬噸的最小規模。全國有軋鋼企業7363家,冶金系統只占271家,其余都是地方自己上的,平均每個地市21家,每個縣3.4家。
1995年彩電生產能力已達4467萬臺,當年產量只有2058萬臺,利用率僅46%。但當年投資彩電項目又有14個,建設規模為541萬臺。
自行車國內需求已從每年3000萬輛高峰下降到不足2000萬輛,但生產能力卻在1995年就達到了8200萬輛,并且當年還有16個項目(676萬輛的規模)投入建設。
集裝箱生產能力目前已達到148萬國際標準箱,大大超過全世界約120萬箱的市場總需求,導致40%的生產能力閑置,80%的企業虧損。為了維持生產,只有競相壓價,一只20英尺國際標準箱1992年價格為2650美元,如今已下降到1600美元,甚至1200美元,跌破1500美元的最低成本。盡管如此,1997年又有8家工廠上馬。南方某省在8家集裝箱廠吃不飽飯的情況下,又有兩處各投資上億元建新廠。
目前我國煉油能力已達2.45億噸,1997年實際煉油量只有1.6億噸,含硫高的原油提煉能力又嚴重不足。另外還有玻璃生產能力過剩,水泥生產能力過剩,機械生產能力過剩……低水平的小企業遍地開花。
這場經濟躍進的后果是嚴重的生產過剩和資源浪費,以致于國家經貿委不得不編制出強制淘汰落后生產設備的命令,通過淘汰過剩生產能力來發展經濟。
在這時,最需要檢討的是為什么中國人這么善于重復建設,這么盲從。1994年,鄭州亞細亞商場最紅火的時候,每天要接待的參觀人員有四五撥,一撥有時人數七八十人。全國各地人們成群結隊地來取經學習和模仿。這種時期留下的心態和習慣是造成中國經濟重復建設的重要原因。多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離不開單一性。期間是八個樣板戲,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全國上下一個模子一個調。到了市場經濟時期,如果還按這種思維模式去經營去建設,非弄出一窩蜂、趕潮流和重復建設不可。所以,今天我們要對重復建設的根源進行深刻地認識。消費者要有個性,企業要有個性,產品要有特色,社會要多元化,避免蜂擁VCD這種現象,減少投資浪費。
重復建設的副作用是占用了資金浪費了資金,削弱了這個國家的投資能力,使一個國家的國民財富得而復失。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虧損已每年約達1500億元,國有資產的家底日漸消耗。國企連續虧損的本質是什么就是國民財富大量浪費。看看銀行的呆帳壞帳,其實質是投資浪費的總記錄。這一部分財富實物形式已經消失,卻仍以壞帳形式保留下來。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一個國家新的投資能力,甚至容易使決策者產生錯誤的判斷,好像我們還有能力上新項目。這種局面已不能不引起人們嚴重關注。中國到底要以一種什么體制來搞經濟90年代的經驗值得深刻總結。
中國經濟的新邊疆在哪兒?
鑒于以上幾種原因,中國經濟出現階段性的減速是必然的。這種減速引起最大的后果是社會勞動力閑置。中國目前城鄉過剩勞動力將近2億人。如果實現將近2億人的充分就業,可以增加GDP幾萬億元。但環境、空間和資源都與龐大的過剩勞動力形成尖銳的矛盾與沖突。到底照顧哪一方?照顧環境還是照顧人?不管怎樣,建立大范圍的社會保障來減輕貧困人口的生活壓力,看來是勢在必行了。
1998年,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達到28650億元,比上一年增加3700億元,增幅達到15%。這其中,國有工業企業的投資大幅增加,但民間投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1999年社會總投資能達到多少,還難斷定。主要是難以掌握民間投資的變化。這一塊由市場和體制來決定的投資約占中國社會總投資的50%,它既反映著中國經濟的狀況,又反映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進程。能否調動好民間資金為失業者增加就業崗位,已成為當前頭等重要的問題。因此,體制問題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以上各點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的難度。如果那些情況更糟的發展中國家仍然擺脫不了谷底困境,那么1999年全球經濟將不會有什么起色,能保持平穩的減速也就不錯了。從環保角度看,困難國家的人民要降低生活期望值,準備過樸素的生活。這不失是拯救地球和世界經濟的一副良藥。在這一歷史時期,最好的辦法是不斷調整過時的經濟關系,深化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效益。
最近美國人提出要開拓經濟的"新疆土",像當年開發西部那樣開發信息技術產業。知識經濟已成了一片等待人們開發的新邊疆。面對這片廣闊的沃土,德、法、英、日等發達國家摩拳擦掌正在進行"熱身賽"。大家目光都瞅上了網絡這塊新領域。中國這些發展中國家應該怎么辦,有沒有可能走捷徑趕上歐美發達國家?應當說機會是有的。關鍵看怎么追趕。如果不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落后的行為觀念,不擯棄落后的社會結構和制度,就會像有人指出的那樣:數百年無緣于工業資本快車的發展中國家可能又會與知識經濟擦肩而過。
- 上一篇:財政政策效應分析論文
- 下一篇:哲學介入政治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