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產業評價指標構建研討論文

時間:2022-11-17 08:31:00

導語:物流產業評價指標構建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流產業評價指標構建研討論文

內容摘要:物流產業是現代經濟體系中的支柱產業。本文在論述物流產業現代化含義的基礎上,討論了物流產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從現代化保障和現代化成就兩個方面構建了物流產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物流產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關于物流產業現代化的概念詮釋

現代化是一個模糊、動態和綜合的概念。實現現代化是一個永無終結、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過程,是人類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從工業革命開始,經濟社會不斷向更高階段發展的過程。

物流產業現代化的概念可以理解為:相對傳統物流而言,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等一系列先進技術的支撐,將原本分離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購供應、生產、銷售、回收等環節緊密聯合起來,形成一個以全新的、速度更快、規模更大、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為特征的現代物流系統,以實現物流的系統化、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標準化等目標。其中,系統化是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的根本區別,強調了物流功能的整合;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自動化的基礎,而智能化更是信息化和自動化的更高層次應用;網絡化旨在打破物流信息“諸侯分割”局面,將物流結點連接在一起,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流”的統一;標準化是適應物流產業的社會化和國際化而對物流技術提出的新要求——實現全球標準化。

物流產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物流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目的,是能夠對中國物流業現代化水平有一個客觀的反映和評價。因此,要求指標體系客觀地反映物流現代化的內涵、各子系統和指標間的相互關系,并能較好地量化流通現代化的目標實現程度。

(二)前瞻性原則

由于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引起了企業銷售范圍的不斷擴大和銷售方式及最終消費者購買方式的轉變,從而促使了物流行業的興起,并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為了能更好地適應這些發展趨勢的變化,在構建物流產業現代化評價統計指標體系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隨著物流業的發展而被賦予的新時期的含義和內容,做到具有前瞻性。

(三)綜合性與系統性原則

現代化是一個廣泛、綜合、系統的范疇。現代化標準必須體現這種綜合性與系統性,各個指標之間,要形成有機、有序的聯系,從多方面反映現代化建設的進展情況。

(四)可操作性原則

過去,在構建統計指標體系時,往往只注重了統計工作的全面性、系統性的要求,將統計指標體系設計得過于繁瑣,而對其可操作性考慮得較少,這樣,通常會導致統計數據搜集的難度加大,統計成本增加。因此,在構建物流產業現代化評價統計指標體系時,應從易操作的角度出發,將物流統計建立在現有的統計基礎之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從有條件的指標先起步,逐步推進。

(五)相對獨立性原則

由于物流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非常豐富,描述物流業發展狀況的指標之間常常存在信息重疊的現象。因此,在選擇指標時,應盡可能選擇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指標,以具有縱向、橫向可比性的相對指標為主,以增加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六)簡明實用原則

構建物流產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復雜的物流產業現代化建設目標變為可以度量、計算、比較的數字、數據,以便為制定物流產業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及方針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據。在建立物流產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所選擇的指標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則會使指標體系十分繁雜,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靈。因此,合理、正確地選擇有代表性、可比性、獨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標是構建高效、系統的指標體系的關鍵。

(七)國際可比性原則

在物流產業現代化研究中,做一些適當的國際與地區間的比較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為便于進行國家與地區間的比較研究,應盡量使指標和資料的口徑、范圍與國際上常用的指標相一致。物流產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設置

建立物流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是為了全面描述和綜合評價我國物流現代化的程度和進程,并提供必要的尺度。根據物流產業現代化的含義和建立指標體系應遵循的原則,本文從物流產業現代化保障和物流產業現代化成就兩個方面設置指標體系。

(一)反映物流產業現代化保障方面的指標

物流產業基本情況指標。該指標反映了物流業在人、財、物等方面的基本概況,也是其他系統評價指標的基礎。主要包括:物流產業就業人員、物流產業資本規模、物流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物流產業基礎設施等指標。其中,基礎設施又包括自有倉儲面積、貨運車輛數、租用倉儲面積、普通貨車數、裝卸設備臺數、專用貨車數、物流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套數、鐵路專用線條數、集裝箱專用車數等。

物流環境指標。該指標反映了影響與制約物流活動的外部因素和條件。這些因素與條件十分繁多,但應當主要選取國民待遇程度、市場開放程度、市場規范程度和社會誠信程度等4項指標。其中,又以研究、制定誠信指標及信用等級評價體系最為迫切。

物流組織化程度指標。發展現代化的物流產業,需要培育經營規模大、實力雄厚的骨干企業,以提高流通效率,取得規模效益。為此,選取、設置了“排名前10家、50家、100家大型物流企業的年銷售額、利潤額分別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利潤總額中所占比重”的指標,以便比較和了解我國物流企業規模和市場集中度。同時,由于目前在物流產業領域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業,而且它們有著自身的優勢,能夠適應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潮流。基于此,還應專門選取、設計“中小物流企業發展程度”這一指標,以關注我國中小物流企業的發展與成長。

物流信息技術手段利用指標。該指標是指物流企業在進行物流業務時利用信息技術的情況,包括電子商務總量、電子商務總量占總營業額的比重、自動化設備數量、自動化設備占總資產的比重等指標。電子商務總量就是指物流企業通過電子商務貿易方式完成的營業總量。電子商務總量占總營業額的比重就是物流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電子商務貿易方式完成的營業總額占該企業總營業額的比重。這兩個指標可反映物流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所產生的效果。

(二)反映物流產業現代化成就方面的指標

1.物流產出總量指標。設置該類指標的目的在于反映物流業生存、發展的狀態,反映物流產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產出水平。應當選取的指標包括社會物流總值、物流產業增加值、貨物運輸周轉量等指標。

社會物流總值。該指標反映全社會物流發生的總規模。物流總值增速越快,表明經濟增長對物流需求越大,經濟發展對物流的依賴程度也越高。

物流產業增加值。它是一定時期內物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價值總量(總產出)中,扣除所消耗的外購產品和勞務價值量(中間消耗)以后的余額。貨物運輸周轉量。貨物周轉量是指在報告期內實際運送的貨物重量乘以其運送里程的綜合數。該指標反映貨物運輸量和運輸規模。貨物運輸周轉指標由貨物運輸量、貨物倉儲量、貨物裝卸搬運量、貨物包裝量、貨物流通加工量、貨物配送量、貨物信息處理量等構成,用以衡量物流規模,反映物流的全貌。

2.物流產業國民經濟貢獻指標。由于物流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由原來的末端產業上升為先導行業,其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設置物流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類指標,主要包括國民經濟貢獻率、就業貢獻率和稅收貢獻率。

國民經濟貢獻率是指物流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量與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量的比率。該指標是評價物流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所作貢獻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一國物流產業發展和實力的重要指標。

就業貢獻率是指物流企業的就業人數與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該指標反映物流產業對社會就業所作的貢獻。稅收貢獻率是指物流企業上繳的稅收與全社會所上繳稅收的比重。該指標反映物流產業對國家稅收所作的貢獻。

3.物流效率指標。根據企業的不同角度,衡量物流效率的指標可分為:經濟性指標、技術性指標、社會性指標。

經濟性指標。該指標要涉及到成本和效益兩個方面,能夠全面反映企業實施第三方物流經濟性,主要有固定成本(包括基建投資及車輛、倉庫、辦公用房等固定資產占用等)、可變成本(包括人員薪金如工資、津貼、獎金等,營運消耗如燃油、材料消耗、物流設備折舊與維修等,物流企業外付費用如港口費、養路費等,還包括事故損失、管理費開支及其他臨時性物流費用支出等)、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務模式后的直接經濟收益、時間節約的經濟效益、物流運作能力加強的經濟效益,等等。

技術性指標。主要從技術上衡量第三方物流實施后各項指標的表現程度,主要包括快速性、便利性、直達性、安全性、舒適性和靈活性等指標??焖傩?指物流過程的迅速程度;便利性,指企業實施第三方物流后利用物流手段的方便程度;直達性,貨物從起點出發,無需辦理中轉而直接抵達目的地的特性,它包括單一物流方式的單運直達和多種物流方式的聯運直達;安全性,指在物流過程中不發生意外,正常運達目的地的特征;舒適性,特指企業在接受物流服務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舒適程度,這主要取決于物流方式、運載工具設備、運行時間長短及服務水平;靈活性,指運載工具對物流線路的非依賴程度及采取某種臨時性緊急措施的可能程度。

社會性指標。主要從宏觀的角度來衡量第三方物流的出現對整個社會的影響程度。主要包括社會節約程度、社會綜合發展程度和提高物流的整體服務質量等指標。社會節約程度,指社會全部資源的整體優化配置程度;社會綜合發展程度,指第三方物流的出現與發展對社會整體綜合發展狀況的貢獻程度;提高物流的整體服務質量,指第三方物流的出現與發展對整個物流行業服務水平的提升程度。

4.物流服務質量指標。該指標反映物流企業的客戶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包括客戶服務水平、客戶滿足程度、交貨水平、交貨期質量、貨物損耗率等指標。其公式表示如下:

客戶服務水平=滿足需求次數/需求次數

缺貨率=缺貨次數/需求次數

客戶滿足程度=滿足需求數量/需求數量

交貨水平=按期交貨次數/總交貨次數

貨物缺損率=缺損數量/交貨物資總量

5.物流發展潛力指標。主要從研發、教育、科技、人力資源、信息等方面設置,能反映出物流系統的成長潛力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