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貿易戰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3 03:18:00

導語:出口貿易戰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出口貿易戰略分析論文

1對外貿易的總體戰略

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按商品和勞務流向不同可分為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過境貿易。不同國家根據本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結合國內外的客觀環境條件,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目標和實現手段,特別是對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或鼓勵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訂有各自的戰略規劃,以作為本國對外貿易總的指導思想,即稱對外貿易的總體戰略。

西方經濟學家和一些國際組織,把近幾十年來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發展中國家采取的對外貿易總體戰略大體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進口替代型戰略。最早實施這種戰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該戰略主要是高筑貿易壁壘,限制進口,通過建立和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替代工業制品的進口,減少對國外經濟的依賴,保護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業。為了解決本國工業發展進口機械設備所需外匯,也出口一定數量的資源型產品和初級產品。

二是出口導向型戰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實施的是這種戰略。該戰略與進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張大力發展外向型的加工業,擴大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這些國家把國際市場作為本國經濟的活動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勵出口貿易的同時,也大量引進外資、技術、進口原料,以彌補內資金和原材料的嚴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戰略。該戰略是上述兩種戰略的結合,把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過分限制進口,也不過分鼓勵出口。印度在20世紀70年代一度采取過這種戰略。

以上三種戰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區別在于側重點不同:進口替代型把保護、限制進口作為戰略重點,出口導向型把鼓勵出口作為戰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顧,視為同等重要。

我國過去幾十年實行的究竟是何種對外貿易戰略,從來沒有過統一的認識和非常明確的定位。改革開放前談不上貿易戰略這個概念,當時按實際做法是在過分強調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導下,基本上采取了閉關鎖國及幾乎封閉式的進口替代型。至于市場的選擇,更是反復多變、忽而是“東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國際間的經貿聯系日益加強,對外貿易不斷擴大,但外貿戰略仍然搖擺不定。大體而言,20世紀90年代以前基本上實行的是類似進口替代型與出口導向型相結合的混合戰略;1994年以后,由外經貿部提出了以進出口貿易為基礎,商品、資金、勞務合作與交流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協調發展的“大經貿”戰略。這實際是一種內容復雜、實施困難、含糊不清的戰略。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但究竟應該實行什么樣的總體戰略。最后在爭論無果的情況下,又提出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選擇可持續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比較自由的,配以適當保護的綜合戰略”和有管理的可調節的自由貿易政策。這更是一種沒有具體戰略的戰略。

2外貿總體戰略中出口貿易的戰略地位

盡管我國的對外貿易,在過去甚至今后的戰略選擇問題,總是沒有形成過完全統一的認識,但有一點是大家都無可爭辯的,這就是出口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戰略中始終處于主導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關鍵所在,更關系到我國對外開放的前途問題。實踐證明,正是這些年我國堅持了以出口貿易為先導,才以此帶動了進口貿易,推動了對外開放,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

(1)從外貿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終高于進口依存度。從1990~2005年的16年間,出口貿易依存度有15個年份高于進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為20%以上,最高年超過30%,也就是說我國每年GDP的20%以上來自出口貿易。

(2)從外貿貢獻度方面,出口貿易是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口的增長,必然會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根據林毅夫等學者的測算,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外貿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動GDP增長1.0%。而進口貿易,由于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國內市場一直處于供給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對經濟增長不僅沒有貢獻,而且體現為漏損,二者呈負相關,進口每增長10.0%GDP增長為負0.56%。由此可知,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貿易的大幅增長功不可沒。出口貿易已成為與投資,消費一起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尤其在目前內需不足的情況下,出口這駕馬車顯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長還會刺激消費增加和投資擴大,對后兩駕馬車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貿易是我國換取外匯的重要來源。從1978~2005年我國年出口貿易額由97.5億美元增長到7620億美元,增長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間,除1993年貿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額大于進口額,其中2005年順差超千億美元。多年的貿易順差為我國換取了大量的外匯,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出口的迅速增長,同時也帶動了進口的增長。進口額由1978年的108.8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6601.2億美元,增長了約61倍。

出口貿易能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重點,并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與我國的基本國情及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首先,出口貿易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需要。實行對外開放,就要大力發展外經貿事業,就要大規模地引進技術設備、利用外資、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以及多邊、雙邊經濟合作等,所有這一些都需要出口貿易換取的外匯提供資金保證。其次是我國產業結構,乃至整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一方面因為發展出口貿易必須積極發展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這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貿易也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所需資金創造條件。第三,我國具有發展出口貿易的比較優勢。如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優勢,稀有金屬、煤炭等的礦產資源優勢,機電等制成品的工業基礎、生產規模和成熟的國際市場優勢,新開發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優勢等都比較明顯。

3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的戰略選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的物質商品結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發生了兩個明顯的轉變:一是由以初級產品為主向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產品、礦物燃料產品等為主,工業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別是90年代以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05年初級產品的出口僅占全部出口產品的7.9%,工業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業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為主向精加工型為主的轉變。過去我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多屬于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近年來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產品逐漸增多。目前我國出口的幾大類產品中,高科技產品僅次于機電、輕紡排在第三位,而且還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但是目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總體上講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輕紡產品中的絕大部分和機電產品中的相當一部分依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僅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上不去,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我國國內原材料價格、勞動工資的上升,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也正在減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較少,市場競爭力不強。貼牌產品雖然市場看好,但我國付出的成本代價太高。

鑒于目前的現狀,對今后如何進一步優化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筆者認為應根據我國傳統的比較優勢和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向,堅持走以輕紡類產品為基礎,以機電類產品為重點,以高新科技產品為發展目標的出口戰略,其內容如下:

3.1以輕紡產品為基礎

輕紡產品是我國的傳統出口商品,輕紡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是我國發展出口貿易的根本所在,特別是紡織服裝、兒童玩具,國內有龐大的生產能力,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出口大國的地位不易被撼動,是我國出口戰略的基礎。但是由于我國輕紡產品一般檔次較低、質量較差、名牌較少,競爭力不強,輕紡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國多為歐美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日趨升溫,對從我國進口的紡織品等歧視性限制逐漸增加,再加上國內成本優勢正在減弱,因此出口形勢依然嚴峻。今后要堅守輕紡產品出口這一根基不被動搖,就必須采取以質取勝、提高質量、提高檔次、創立品牌。

3.2以機電產品為重點

把機電產品作為我國出口貿易戰略的重點,不僅這是我國目前出口的第一大類產品,出口額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還在于:一是機電產品中的一些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發展機電產品出口,可以改變長期以來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狀況,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二是機電產品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生產規模較大,與國民經濟其他許多部門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加機電產業的發展,也可為其他部門提供更多先進的技術設備,進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三是發達國家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國內機電產業出現萎縮,所需機電產品多為進口;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迅速擴大,對機電產品,尤其是對成套設備的需求也明顯增加。因此,機電產品的世界市場容量很大,貿易額占世界總貿易額的50%,出口貿易的空間較大。

3.3以高新科技產品為發展目標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而出現的計算機等電子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產業,代表著世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的方向。這些新的高科技產業不僅本身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同時還通過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產業的技術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從而增強同類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因此下大力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產品的出口,不僅是我國出口貿易追求的戰略目標和新的增長點,更可極大改變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

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速,2005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接近30%。雖然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但今后發展潛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發展新技術產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上有影響的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作為我國出口貿易的戰略目標,是符合我國情況和千變萬化的國際市場需求,是保持我國出口貿易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驅動力。

4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

我國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確提出實行“多元化的市場戰略”,其內容包括:繼續開拓歐(盟)、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穩定鞏固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亞洲市場,加快發展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市場,積極開發非洲、拉丁美洲市場。但不同時期,多元化市場戰略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今后這一戰略如何實施,筆者認為,鑒于我國加入WTO后國際經貿環境的新變化及國內“十一五”規劃經濟發展目標的要求,應當在堅持創匯增收、出口與進口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出口產品適銷對路、發展國家間友好合作關系等原則下,把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分為三大不同類型,區別對待。三大類型是: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的市場,以促進進口、服務于進口貿易為主要目標的市場,以銷售中低檔次產品和發展國家友好關系為主要目標的市場。

(1)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包括我國港、澳在內的東亞、東南亞市場,當屬于以創匯為主要目標的市場。這些國家和地區市場容量大、消費水平高、需求穩定,我國產品在這里享有一定信譽。因此長期以來這里一直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年出口額一般要占全國出口總額的85%左右,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外匯收入的搖錢樹,同時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主要來源地。對于這些地區要在堅決鞏固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向縱深發展。

(2)以促進進口,服務進口為主要目標的出口市場。這類市場包括俄羅斯、中亞的哈薩克斯坦、西亞的沙特、科威特、卡塔爾、北非的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西非的尼日利亞、拉美的委內瑞拉、巴西等國家和地區。

我國不僅是出口大國,同樣也是進口大國,不僅要進口先進的技術設備,還要進口我國儲備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資源性產品,如被稱為我國發展瓶頸的石油、天然氣,以及鐵礦石、化肥、銅礦等,上述地區正是這些資源儲量、生產、出口的重要地,同時又不受發達國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國的重要進口基地,鞏固與這些地區的貿易關系對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維持與這些地區的貿易關系,一是要盡量保持貿易平衡,用擴大出口解決進口所需外匯;二是為建立可靠穩定的進口基地,應以提供設備技術、直接投資、勞務輸出等方式與對方建立多種經濟合作關系??傊?,把這些地區作為我國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不應以換取外匯為目標,而是滿足進口需要。

(3)亞、非、拉其他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晚,工業制成品比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購買力不高,我國出口的中低檔為主的輕紡類產品,價格低廉,非常適合這些國家的消費需求;我國的機械設備、操作技術要求不高,價格合理,與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相配套。因此這些地區理所當然的應是我國,特別是眾多中小企業產品的出口市場。此外,這些國家長期以來與我國保持著友好關系,在許多國際活動中是我國的忠實朋友與合作伙伴,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關系,進一步開拓出口市場既可落實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又可以鞏固國家間的友好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應堅持以出口為主導的戰略方向,在出口貿易中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創匯增收,同時通過技術設備引進及自我發展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在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實施上,根據不同的目的,市場的選擇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我國出口貿易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榮林.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轉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曲如曉.中國對外貿易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趙玉閣.中國對外貿易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摘要我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不僅引起世界許多國家的關注,我國政府、企業和學者也都高度重視,加強了對我國的外貿,尤其是出口貿易的研究探討。從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體戰略問題、外貿總體戰略中出口貿易的戰略地位問題、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的戰略選擇問題、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指出中國應堅持以出口為主導的戰略方向,在出口貿易中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創匯增收,同時通過技術設備引進及自我發展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在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實施上,根據不同的目的,市場選擇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

關鍵詞出口貿易總體戰略戰略地位商品結構市場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