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俄石油合作的優越性

時間:2022-01-10 02:10:00

導語:剖析中俄石油合作的優越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中俄石油合作的優越性

摘要:隨著幾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矛盾日益突出。我國自1993年以來一直是石油凈進口國,而且進口額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本文論述了中俄石油合作的現狀、優勢、障礙及戰略意義。

關鍵詞:中俄石油合作戰略意義

一、中俄目前的石油狀況

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現有各類沉積盆地超過500個,沉積巖面積達670萬平方公里。最新油氣資源評價顯示,中國石油(petroleum)總地質資源量1000億噸,可采資源量116億噸。據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的統計,中國石油未開采儲量為250億桶,占世界總量的2.61%,未勘探蘊藏量為170億桶,占世界總量的1.81%。

俄羅斯是世界上領土最大、沉積巖面積最廣、油氣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沉積巖面積1290萬Km2。根據《俄羅斯2020年前能源戰略》的預測,俄羅斯的石油地質儲量約為440億噸,在主要開采國中占有主要地位。俄石油未開采儲量為10370億桶,占世界總量的14.29%,未勘探蘊藏量1150億桶,占世界總量的12.25%。

預計到2010年,中國石油需求量將超過3.5億噸,有可能接近4億噸。到2020年,中國需要進口6億噸石油,是國內石油生產量的3倍。國際能源機構2004年11月1日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從每天200萬桶增加到2030年的每天1000萬桶,到2030年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將達到74%。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雙方合作潛力非常巨大。

二、中俄石油合作的優勢

(一)資源優勢

俄羅斯是世界石油主要的儲存、開發國,2008年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其原油產量比2007年下降了0.7%,但產量仍達4.88105億噸(973.5萬桶/日)。

而自1993年開始我國一直是石油凈進口國,石油消費2002年達到2.457億噸,排名已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我國石油生產增長緩慢,供需矛盾突出。

最近幾年來,我國的石油消費彈性系數(ElasticCo-efficiencyofOilConsumption)一直超過1,即石油消費的增長比GDP的增長還要快,因而經濟社會發展受到的影響較大。換句話說,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逐年增加。

(二)政治優勢

冷戰結束后,美國抱著一超獨大的帝國夢開始了世界政治單極化的旅程。為了應對美國的挑戰,中俄走到了一起。

中俄兩國石油合作政治基礎良好。從1996年4月到2009年6月兩國政府簽署的主要官方文件有:1996年4月的《關于多極世界和建立新的國際秩序聯合宣言》、2001年7月《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4年10月的《中俄聯合聲明》、2008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重大國際問題的聯合聲明》、2009年6月的《中俄元首莫斯科會晤聯合聲明》。這間接地表明:全面深化能源和投資合作,是鞏固和發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重要因素。

秉承中俄傳統友好的歷史,繼續中俄政治聯姻的未來。

(三)地理優勢

據BP公司(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等國外資料,俄羅斯探明石油儲量達到95億-110億噸,為世界探明石油總儲量的6%-6.5%,其中的大部分油田都位于西西伯利亞。中俄有綿延4300多公里的邊界線,開展石油貿易的基礎得天獨厚。

(四)歷史優勢

新中國成立之初,蘇聯(UnionofSovietSocialistRepublics,U.S.S.R.)曾派出大量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他們對新中國基礎工業的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時至今日,曾在我國東北三省工作過的原蘇聯專家和學者們還與中方保持著一定的聯系,這對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中俄石油合作的障礙

(一)中國威脅論(ChinaThreatTheory)

在俄羅斯看來,中國是新興國家(newlyemergingcountries)或者“挑戰國家”。中國迅速發展后肯定要與美國、日本甚至俄羅斯爭奪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一方面,中國與美國、日本爭奪亞太地區的主導權會影響俄羅斯的安全;另一方面,中國力量的壯大使俄羅斯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有可能被迫接受中國的主張,一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強大的中國應該得到遏制。

俄羅斯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長弗拉基米爾•米洛夫認為,俄羅斯與中國的石油合作是“黑房子里捕鶴”,“故友(歐洲)勝過新歡(中國)”。

因此,俄羅斯最新型武器總是賣給印度而不是中國。

(二)中國人口擴張論

俄羅斯在遠東地區一直對中國心存芥蒂,國立莫斯科大學亞非國家研究所教授、著名漢學家維利亞•格爾布拉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公開表達了對大量中國移民進入遠東及大量當地俄羅斯人“中國化”擔心。在他們看來俄羅斯的遠東會脫離聯邦而歸順日益繁榮的中國門下。

原俄軍第一副總參謀長馬尼洛夫就曾在《生意人報》上更是語出驚人,稱其立下志愿,要消滅遠東的“中國基因”。

四、中俄石油合作的戰略意義

(一)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意義非凡

1992年,我國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開始統籌考慮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資源消耗、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關系,將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對我國來講,進口俄羅斯的石油不僅可以緩解國內日益加大的石油需求壓力,還可以降低我國對中東石油進口的依賴程度,提高了我國石油供應的安全系數,從而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對確保我國石油安全具有特殊戰略意義

中國運輸石油的路線極其脆弱,除了中亞石油可經路上運輸外,其余全靠海運;而且海上運輸線路也很單一,80%以上要經過“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這條航線,但極此線易遭到封鎖。如果同俄羅斯在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長期原油貿易、貸款等問題上達成一攬子合作項目的協議,這對確保我國石油安全將具有特殊戰略意義。公務員之家

2003年的美伊戰爭讓國人在此方面感觸良深。

(三)對深化兩國互信加強務實合作意義重大

中俄兩國關系的發展頗有淵源,雙方像一對性格倔強的情侶,雖歷經坎坷但最后還是走到了一起。吵吵鬧鬧、分分合合,是互有所需也好,是真心相愛也罷,頻繁的在給這個花花世界上演著割不斷理還亂的游戲。

就筆者而言,中俄兩國應本著求合作、謀發展、促繁榮、保穩定的理念,坦誠交流、真誠相待,做一些對深化兩國互信和加強務實合作有利的實質性工作。

參考文獻:

[1]郝瑞彬、王偉毅,21世紀中國石油安全與中俄石油合作[J].中國礦業,2006(3).

[2]王遒,俄羅斯大國崛起啟示錄[J].中國經濟評論,2008(6).

[3]孫永祥、張晶,不應過分樂觀——中俄石油合作前景探析[J].國際貿易,2005(2).

[4]楊忠、齊中英,中俄石油合作的國際機制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1).

[5]袁新華,中俄石油合作的基礎及發展前景[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