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演化觀的創新經濟研究

時間:2022-04-06 03:27:00

導語:鑒于演化觀的創新經濟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鑒于演化觀的創新經濟研究

摘要文化資源創意產業化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這一歷程在演化動力上,表現為需求增長、消費轉型與技術革新;在演化路徑上,遵循了系統深化、系統廣化的規律;在演化趨勢上,反映出產業系統集成的組織特征,

關鍵詞:創意經濟消費轉型技術革新產業系統集成

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于2009年11月29日圓滿落幕。文博會上,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重點發展的影視制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重點行業以大量的創新成果。突出展現了強勁而蓬勃的發展勢頭,反映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進入加快發展期的新面貌、新商機、新趨勢,彰顯出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文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費時代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方式為主導,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全面結合為特征的跨國、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化過程中制造業充分發展、服務業不斷壯大及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結果,是繼技術、管理和資本后又一新的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要素,被譽為“世界上最后一個產生經濟奇跡的機會”。

本文擬運用系統理論與方法,綜合產業經濟學、新聞傳播學、傳媒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剖析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探討和揭示如何運用科學、合理和有效的舉措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從而促進國家和區域經濟增長。

一、創意經濟的演化動力

從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看,推進創意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增長、消費轉型與技術革新。

1需求增長

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是推動創意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必然伴隨著文化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通過催生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不斷推動著創意經濟向更高階段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目前已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總量日益增大,需求質量不斷提高,消費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特征更加明顯,熱切呼喚更多高品位、高質量的優秀文化產品,期盼更加優質、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務。

2008年,中國人均GDP為3266,8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關。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將加快,居民消費結構也將明顯變化,其中物質消費比重逐漸減少,精神文化消費比重逐漸增加。2007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為6325.34億元,人均文化消費478.72元,占收入比重5.65%,占總消費比重7.64%。據估算,2008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突破7000億元。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文化消費并沒有因為經濟下滑而萎縮,反而因為文化產品消費“不消耗物質形態”的特有優勢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人們快速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為創意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強大的動力,同時也對文化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無論是文化產品的內容還是形式,都要求以新的內涵來提升、新的形式來表現、新的手段來傳播。

2,消費轉型

長久以來,農耕經濟和農耕文明潛移默化下的中國文化消費中,消費者呈現出順從、保守和趨同的特點。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理念逐步發生變化,消費的自主選擇意識增強,消費行為日趨個性化。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和達瑞恩,布里格在著作《新消費者理念》中指出,“舊消費者更可能成為追隨者而非領導者,他們會較晚地接受一種新產品或服務,因為他們覺得追隨市場主流購買比獨自做出購買決定更令人輕松和放心?!倍孪M者則更傾向主動嘗試新產品和服務,他們會試著去發現。

文化消費向個性化趨勢轉型促進了創意經濟的涌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產生和推廣,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發展特征和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

首先,表現在消費品——節目內容的個性化。人們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偏好對節目內容進行自主選擇、自由地發表意見且與傳者進行信息交流,必然要求相關文化業態具有龐大的節目內容庫,這一功能目前在手機電視、IPTV、網絡電視、移動電視等新興媒體中均已實現。

其次,表現在消費時機——時空的個性化。不僅能夠自主選擇節目內容,還能自由選擇消費的時間地點,是人們對文化消費提出的新要求。從目前涌現的業態看,手機電視將電視移動化,網絡電視將電視雙向化、智能化,移動電視也在無限地填塞人們消費中的時間與空間縫隙。

再次,表現在消費手段——媒介形式的個性化。人們能夠根據自身對媒體的熟悉程度和偏好選擇媒介形式,無疑將大大增加人們對文化消費的興趣。創意產業通常所具備的多媒體融合功能,即集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于一體,則在很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

3技術革新

技術革新是推動創意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歷史上,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明、攝影照相技術的出現、廣播與電視的普及,都曾給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帶來深刻變化。而現代傳播科技如通訊衛星、激光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的采用,更使文化產業獲得空前廣闊的發展空間。進人2l世紀以來,數字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加快融合,新型創意業態不斷涌現。

回顧近現代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能夠清晰地看出技術革新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作用。通過梳理出版業、音像業、電視業、電影業、網絡文化產業等發展過程中相關產品產生的時間脈絡,結合熊彼特等人的技術長波論,尤芬、胡惠林(2007)指出文化產業產品發明、創新涌現的幾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類文化產業逐漸發端;第二個和第三個高峰是20世紀50年代及70~80年代,文化產業各行業出現關鍵性的技術、產品突破與創新。他們認為:“文化產業發展長波周期受經濟長波推動形成,從根本上來說,受科學技術的推動形成。也就是說,科技不僅推動經濟波動起伏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波動起伏發展。”

創意經濟業態的培育和創新,主要依托技術革新,特別是先進適用性技術的普及。當前數字化技術創造了很多切合時代特征的新型創意業態,主要顯現為一系列頗具競爭力的網絡文化產品。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普及率達到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寬帶網民規模達到2.7億人,占網民總體的90.6%;手機上網網民規模達到11760萬人,較上年增長133%。調查顯示,2008年中國的網絡新聞得到快速發展,網絡新聞的使用率較上年提升近5個百分點,網絡新聞用戶達到23400萬人?;ヂ摼W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輿論宣傳陣地。

科學技術運用到文化生產的過程,是文化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過程。技術革新不僅改變文化產業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而且帶來文化產品形式的不斷更新和豐富。毋庸置疑,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新型創意業態還將不斷涌現。

二、創意經濟的演化路徑

“系統深化”與“系統廣化”是系統經濟學中“系統化”概念的延伸與推廣,分別反映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及其關系轉化的兩個不同方面。所謂系統化,是指趨向形成經濟系統的過程。具體地,系統深化指的是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不斷加強的過程;而系統廣化則是指系統和外界環境之間聯系范圍不斷拓寬的過程。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在演化路徑上,遵循系統深化與系統廣化的內在規律。

1系統深化:產業鏈、價值鏈延伸

系統深化反映了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不斷加強的過程。系統深化的自然結果就是專業化經營,專業化經營是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不斷強化而形成的。創意產業系統在形成過程中相伴而生的產業鏈、價值鏈延伸現象,從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關系的變動情況看,反映了系統深化的過程。

首先,創意產業系統在形成過程中產業鏈、價值鏈上節點的數量不斷增加,反映了創意產業系統不斷細化,經濟主體不斷豐富的過程。以廣播電視業為例。分工結構和模塊化結構促使廣播電視產業價值鏈不斷分化出制作、播出、廣告、衍生服務等多個節點和環節,并且隨著分工結構和模塊化結構的發展,這些節點和環節產生進一步的派生和細化,從而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連續、復合價值鏈條。在這一價值鏈條上,新節點或新環節的產生往往意味著新行業(子系統)的產生或生產迂回程度的加強,也即“新的中間產品的出現,初始投入與最終產出之間的鏈條拉長”。產業鏈或價值鏈的延伸或拉長必然導致經濟系統內部構成元素的復雜化,從而增進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內在關聯。由此來看,創意產業系統形成過程中產業鏈、價值鏈上節點的豐富和細化過程,也就對應了系統深化的過程。

其次,創意產業系統在形成過程中產業鏈、價值鏈上各節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斷加耦,反映了創意產業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的經濟關系不斷加強的過程。一般而言,經濟元之間相互關系的加耦和解耦是系統深化的兩個相反方向。簡單地說,加耦表示元素之間關系的增強;解耦表示元素之間關系的減弱。對創意產業系統而言,形成的過程必然導致經濟主體即參與系統的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的加強,這也正是系統深化的題中之義。

2系統廣化:跨媒體、跨區域、跨行業擴張

與系統深化相對應,系統廣化是指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聯系范圍不斷拓寬的過程。從本質上說,系統廣化促進了經濟系統潛在關系的顯化以及與經濟系統具有聯系的外部環境范圍的不斷擴大,從而能夠進一步導致經濟系統規模的擴大。在系統廣化過程中。相關的經濟元通過借用或整合外部資源,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資源位水平。在創意經濟發展過程中,跨業型業態也即創意產業系統內部不同子系統或創意部門與其他部門開展合作競爭形成的新型業態,或稱跨媒體、跨區域、跨行業擴張,反映了創意產業系統內部資源以及系統內部與外部資源的整合過程,也即系統廣化過程。在該過程中,創意產業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的聯系范圍不斷拓寬,內部子系統或創意產業系統與其他行業系統的潛在經濟關系不斷顯化,創意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參與其中的各經濟主體通過價值鏈接、資源互補等多種方式,實現了雙贏或多贏的目標。

三、創意經濟的演化趨勢

創意經濟具有不同于工業經濟特征的運行規則,由此衍生出企業間的新型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產業系統集成性質。產業系統集成是信息時代產業結構的新本質,是繼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產業集群后出現的新型產業組織形態。

1創意經濟的運行特征蘊含產業系統集成的特質

以系統觀為視角,創意產業系統所具有的開放性、非線性、非平衡和漲落等自組織特征,將自然地導致“系統經濟性”,即經濟組織以經濟系統的方式從事經濟活動。由系統經濟性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稱為“系統經濟效應”。系統經濟效應更加符合系統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公理要求,即廣義代價趨于最小可能值(世界最經濟原理)、社會福利水平趨于最大可能值(社會福利原理)以及持續發展水平不減(持續發展原理)。從效益的角度講,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在以非信息運行平臺為主導的工業經濟時代,單一經濟主體或者通過大批量的專業化生產獲得“規模經濟性”效果?;蛘咄ㄟ^拓展產品經營范圍實行多角化經營獲得“范圍經濟性”的效果。而在信息網絡化社會中,分屬于不同經營領域的復數市場主體通過信息網絡異業聯手、協同合作,開發新產品,可以更迅速地滿足不斷變動的多方面消費需求,獲得更大的經濟效果。日本學者宮澤健一最先從企業組織角度對此進行了探討,并把這種“復數主體通過網絡聯結產生的經濟性”稱為“聯結經濟性”,或稱為“復合效應”。

不難看出,聯結經濟性是系統經濟性的特例,是系統經濟性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產業系統集成的實質就是在技術集成和業務集成基礎上,由更多的信息、知識、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進行跨時空整合,從而產生巨大的系統經濟效應和經濟增長效應的過程。

2產業系統集成概述

“集成”一般可理解為聚集,還可理解為融合、綜合、一體化,在更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個創造性的整合過程,其核心思想是系統化。嚴格來說,“集成”指在一定的集成環境和條件下,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集成單元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集成后所形成的有機整體并不是集成單元之間的簡單疊加或堆積,而是按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進行的構造和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體的整體功能,適應環境的要求,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系統經濟效應和集成體的目標。

產業系統集成就是把產業作為一個復雜的開放經濟系統,從系統的角度把組成產業經濟系統的各子系統及其要素集成起來,從而實現系統經濟效應和產業經濟系統的整體功能倍增。從靜態角度看,產業系統集成描述了產業經濟系統充分整合、調控產業內各子系統及其要素實現有機結合的狀態;從動態角度看,則強調了一個持續動態整合的過程系統工程

根據集成的行為方式,可以把產業系統集成劃分為互惠型集成、互補型集成和聚合重組型集成?;セ菪图芍讣蓡卧獮楦玫貙崿F其自身功能,以某物質為介質,以供給與需求為主要方式建立的集成關系,如創意產業的多生態共生、以大企業為核心的大中小企業群、產業供應鏈之間的聯系等均屬于互惠型集成。互補型集成指集成單元之間以功能或優勢互補為基礎形成的集成關系。當某一集成單元的優勢恰恰是另一集成單元的劣勢時,互補就成為集成單元形成集成體的重要條件。創意產業動態聯盟、虛擬企業的形成與運作大多體現了互補型集成。聚合重組型集成指集成單元為改善各自功能,經過聚合重組形成的、相互交融的、渾然一體的集成關系。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創意產業生態群更好地體現了聚合重組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