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國內外貿市場多元化現狀的計量
時間:2022-11-25 03:00:00
導語:深究國內外貿市場多元化現狀的計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政策及歷史背景
多元化戰略始于1992年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確立,并成為1994年前后出臺的我國“大經貿”戰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被確立為我國外經貿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
貿易多元化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已經產生了一些喜人的變化,在宏觀方面的表現更為明顯。
(一)貿易多元化,有利于抵抗地區貿易集團對我國外貿的負面影響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地區貿易集團的產生和發展會產生貿易轉移效應,使得集團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貿易被集團內部的貿易所替代。我國目前游離于各主要地區貿易集團之外,從而成為地區貿易集團負面影響的首當其沖者。比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后,墨西哥對美國的紡織品出口就超過了我國。幸而我國的紡織品在世界其它國家的市場都很大,我國的紡織品出口才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只有推行多元化戰略,才能抵抗其它國家結成地區貿易集團對我國外貿的負面影響。
(二)貿易多元化當然也有利于分散風險和促進貿易的長期發展亞洲金融危險爆發以后,盡管我國的外貿環境隨之惡化,但我國的外貿仍能取得一定的增長,就是最好的說明。
通過使用經濟計量模型分析,對我國實行多元化戰略的效果進行計量分析,將使我們對我國貿易多元化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二、計量分析
首先,將我國出口地理方向分為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其它發達國家、非洲國家(除埃及)、香港地區、亞洲國家地區(除香港、中東國家)、歐洲國家、中東國家、拉美國家、大洋洲國家(除澳大利亞)15個分方向。分別計算某一年我國對某分方向的出口額占該年我國總出口額的百分比,再求這一組15個百分比的標準差。這個標準差,就是衡量這一年我國出口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的指標。在下文中簡稱為“出口集中化指標”。
同樣可以計算我國的“進口集中化指標”。這里計算了1986-1995年中國、美國和日本歷年的“出口集中化指標”和“進口集中化指標”,1996-1997年中國的“出口集中化指標”和“進口集中化指標”。計算美國和日本的相應指標的時候,只要將原來中國對美、對日的分方向改成美國對華、日本對華即可。
以往用于衡量貿易地理方向集中化(分散化)程度的指標一般是對前10大貿易伙伴貿易占全部外貿的比重。這一指標并沒有充分利用外貿的全部結構信息。而“出口集中化指標”和“進口集中化指標”就沒有這一缺陷。而且所選取的分方向可以根據需要進一步細分中歸并。
我國在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曾出現一個波峰;1994年開始呈輕微下降趨勢。作為對照的美日同期變化幅度保持在2個百分點內。我國進口集中化程度在80年代末呈現下降趨勢,90年代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1996、1997年兩年的上升速度最快。美日同期進口集中化程度沒有明顯變化。剔除我國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則1986-1995年3國的進出口集中化程度排序為:日本〉中國〉美。
首先,我國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是因為當時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制裁,迫使我國出口用轉口的方式取道香港。結果,在那幾年間,我國對香港出口占我國總出口40%以上。從而大大提高了出口集中化程度。1993年開始,由于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推行和西方國家對我制裁的基本解除,我國出口集中化程度也就迅速下降。1994年開始的下降趨勢則反映了1994年開始推行“大經貿”戰略的效果。同期美日出口貿易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呈現出輕微上升的趨勢;數據顯示,這與其對我國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上升有關??偟膩碚f,這一趨勢有助于緩解我國與美日兩國的貿易爭端。
其次1996、1997兩年我國進口集中化程度的迅速上升主要是因為我國從日本和香港以外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額相對(相對于我國總進口,下同)上升,而從中東、非洲和拉美國家的進口相對減少。這反映了多元化戰略在進口方面的推行并沒有收到太大效果。同期我國從美日的進口都相對下降,這對進口集中化程度的上升多少有一些緩解作用。
最后,3國的進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排序,一方面反映了美國作為經貿大國,其經濟全球化程度相當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為貿易盈余國的日本和中國,其出口分散化受到其它國家購買力等因素的限制。
三、計量分析
本節的分析通過計算中國和它國的外貿總額的偏相關系數和顯著性,利用逐步剔除法尋找對中國外貿長期發展影響較大的國家,從而找出外貿多元化的目標。偏相關系數是在考察多個變量時,剔除其它變量的影響,僅考慮選定變量相關關系的指標。優點在于能反映出選定變量真實的相關關系。缺點在于相關關系并不等于因果關系。所以本節所選取的國家都是1996年中國前15大貿易伙伴(其比重都超過了當年中國外貿總額的1%),所使用變量是各國的外貿總額。
逐步剔除法是每一次計算都剔除上一次計算得出的偏相關系數達不到選定置信度水平,顯著性水平由最低的變量,直到剩下的變量都達到選定的置信度水平為止。本文所選定的置信度水平要求α=1%。
第一次選取1950-1996年中國、美國、日本、歐盟5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和西班牙,以下簡稱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印尼。計算的結果如下:
結論是,在選定貿易伙伴中,美日在1%的置信度水平下被證明與我國外貿發展相關。盡管美國與我國在1954-1971年沒有直接貿易,中美貿易的發展也是80年代才真正開始的。但因為美國始終是世界貿易大國,對全球國際貿易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對我國外貿發展也始終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即使是在和我國不存在直接貿易的時期,它也有巨大的間接影響。偏相關系數正因為可以通過剔除其它因素的影響,所以能把美國對我國外貿發展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都分離出來加以衡量。
從表4可以看出我國外貿發展與美國呈正相關關系,與日本呈現負相關關系。這表明我國外貿與美國是互補關系,與日本則是競爭關系。要指出的是,上述結論是以全球國際貿易為背景作出的,并不僅僅考慮兩國的貿易和分工。
以上是第一次計算的結論。第二次計算與第一次的原理和步聚相同。不同的是,第二次計算的數據區間是1978-1996年,在變量中增加了韓國的外貿額(見表5-8):
結論是,在選定貿易伙伴中,美國、歐盟和韓國在1%的置信度水平下被證明與我國外貿發展相關。美韓與我國外貿呈正相關關系,歐盟呈負相關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發展受到美國和韓國外貿發展的正向影響。這說明改革開放使我國逐步融入國際市場。與韓國的關系正常化,也對我國外貿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數據顯示出我國與歐盟國家是競爭關系。這有兩點原因:一是歐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貿易轉移效應在起作用,二是反映了近年來我國與歐盟國家之間頻頻發生的貿易爭端。
因為貿易多元化的目標之一就是避免我國外貿發展過于受某一國或幾國的支配,所以找出對我國外貿發展影響密切的國家和地區,也就分清了在推行貿易多元化戰略時對各個國家所應采取的不同態度。
對其外貿發展與我國正相關的國家,應使我國外貿總額的增長速度快于我國與該國貿易的增長速度;對其外貿發展與我國呈負相關的國家,則應與其展開競爭;其外貿發展與我國無顯著相關關系的國家,則是我國發展外貿的對象。
四、計量分析
首先,我國的貿易地理方向是一個組合。這個組合在馬爾可夫過程中,被看成是一個狀態,基本思想是研究系統在不同狀態間轉移的規律,并據此進行預測。假定轉移的規律滿足齊次馬爾可夫過程,即系統在不同狀態間的轉移(即貿易地理方向的改變)遵循相同的規律,與轉移發生的時刻無關。這里,不同的狀態用向量表示,狀態轉移的規律則用轉移矩陣表示。
經驗表明,經濟系統對齊次馬爾可夫過程假定的符合是一種長期的符合。因此不能用任意相鄰兩年的轉移矩陣來代表狀態轉移的規律,而要用最小二乘法對轉移矩陣進行估計。具體方法如下:
預測的結果表明,如果目前的貿易多元化趨勢維持下去,到了2007年,美日在我國出口的份額會明顯下降;歐盟12國、其它亞洲和大洋洲國家、其它美洲和非洲國家會略有下降;港澳地區會重新上升,歐盟12國以外的其它歐洲國家所占份額會明顯上升。
進口方面,到2007年,美日、其它亞洲和大洋洲國家在我國進口的份額會明顯下降;歐盟12國、其它美洲和非洲國家會有所上升,港澳地區也會重新上升,歐盟12國以外的其它歐洲國家所占份額會明顯上升。
綜合來看,到2007年,美日、其它亞洲和大洋洲國家在我國外貿的份額會明顯下降;歐盟12國會略有上升,港澳地區、其它美洲和非洲國家會上升,而歐盟12國以外的其它歐洲國家所占份額會明顯上升。
所以,我國推行貿易多元化戰略的效果是喜憂參半的。美國和日本在我國外貿中的重要性在下降,這是良性的。但對非洲和拉美出口比重的降低說明我國還不能大規模地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在這一方面推行貿易多元化戰略的效果是不明顯的。反觀我國外貿發展的歷史,在我國的經貿較不發達的時期,選擇向發達國家和地區出口初級產品無疑是一種避免與其直接競爭的明智做法。但當我國的經貿逐漸發展起來以后,就應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擴大制成品出口,這是符合產業升級的要求的,也必然會引起和發達國家地區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顯然,我國還沒有完成這一轉變。
可以看出,今后幾年內,我國的出口集中化程度將輕微下降,進口集中化程度將先降再升,綜合的效果是總貿易額的集中化程度將下降。
五、結論和建議
我國的貿易地理方向長期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況,始終受美國的影響,從主觀上說,是和我國企業的營銷習慣和落后的營銷技術有關,從客觀上說,是和我國所處的外部環境和避免與發達國家直接競爭的需要有關。推行貿易多元化戰略對我國是必要的,所帶來的收益遠大于付出的成本。
從效果來看,出口多元化比進口多元化做得更好,降低美國和日本在我國外貿中的比重比提高非洲和拉美國家在我國外貿中的比重做得更好。
具體來說,一個市場是否有利于我國進入,主要基于對以下幾方面的判斷。
經濟互補性,最與我國有互補性的,一個是處于發達國家頂端的美國,一個是處于發展中國家底部的非洲國家。貿易保護性,比較有利于我國的應該是發展中國家。購買力,比較有利于我國的應該是發達國家。但這并不絕對,按照“大經貿”戰略,對發展中國家可以把貿易和投資結合起來。兩國關系是否友好,在這方面,首推非洲國家。所以,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應該是我國今后推行貿易多元化戰略的重點。
綜上所述,我國今后推行貿易多元化戰略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認請兩個誤區。第一是貿易多元化不等于出口多元化,還應該包括進口多元化。后者在相當程度上被忽視了。第二是不應該再把香港地區看成是競爭對手。不可否認,香港地區的確在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之間貿易中轉環節上收取了不少利潤。但香港地區在發展國際貿易上有經驗,有渠道,與其進行適當的分工合作,是能夠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而且如果貿易多元化只是簡單地用低價競爭的手法把原來從香港轉口的貿易搶過來,那么得益的只會是其它國家和地區,吃虧則是大陸和香港地區。
加強對貿易的管理。貿易管理的松懈和混亂已經造成了我國對俄羅斯等市場的喪失。而且還會繼續影響我國對新市場的進入和貿易多元化戰略的推行。提高企業的營銷技術,加強企業對新市場的了解,提高外貿競爭的質量,升級產業結構。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卻是推行貿易多元化戰略的“治本”措施。
- 上一篇:市培訓工作大會領導講話稿
- 下一篇:法院審判員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