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經濟區開發方法

時間:2022-07-20 09:27:48

導語:科技經濟區開發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經濟區開發方法

柴達木盆地是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環泡的內陸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緣,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行政區的主體部分,柴達木科技經濟開發區的范圍包括柴達木盆地和海西自治州所屬的天峻縣。總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萬,有漢、蒙古、藏、回等29個民族。柴達木地區南通西藏,北鄰甘肅,西連新疆,東接青海東部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柴達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礦產資源富集,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l萬億元以上。在柴達木眾多礦產資源中,鹽湖資源最具優勢.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鎂、氯化銼、硫酸鈉、三氧化二硼等六種資源綜合儲量大于100億噸的鹽湖有2個;人于10億噸的有3個,大于1億噸的有5個。已探明的主要礦產資源儲量:氯化鈉533億噸,氯化鉀2.08億噸,氯化鎂9.4億噸,氯化鏗1389萬噸,三氧化二硼1174萬噸,石棉2098萬噸,鉛鋅280萬噸,煤炭34.6億噸,石油2億噸,天燃氣9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相當儲量的鉚、嗅、碘等稀有元素。這些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是發展鹽化工、石油化工和具池原材料工業的物質基不出.區內有可利用草場面積800。多萬畝,亙農土地24。萬畝,地表徑流總量44億立方米,地下水28億立方米,光熱條件僅次于西藏,年輻射總量工60一180千卡/Cm“,年日照時數長達3000小時左右。這些水土光熱資源是發展農牧業的優良條件。

柴達木地區經過三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已初步形成了以資源開發為主要產業的青海西部經濟區。覺的十一屬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形勢卜,柴達木的石油工業從勘探為主走向了勘探與開發并舉的道路;鉛鋅、石棉工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的采選能力;‘己鹽和鉀肥生產由于國內市場的拉動,呈現出飛速發展的勢頭。這些情況表明,柴達木地區大規模開發的帷幕已經拉開。加快柴達木優勢資源的開發速度,盡快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使之成為青海經濟振興的突破口,勢在必行.柴達木的開發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目前的開發程度與它擁有的巨大資源量相比是極不相稱的.1987年,全區共生產池鹽130萬噸,相當于資源儲量的4萬分之一,鉀肥5萬噸,相當于資源儲量的4160分之一,石棉2萬噸,相當于資源儲量的1049分之一生產糧油1.4億斤,地方財政收入漢為7983萬元。富饒的資源、巨大的潛力與低下的生產力、貧窮落后的現狀,形成了鮮明而又強烈的對照.采取什么方式,加快柴達木資源的開發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難題。國務委員宋健同志在視察柴達木時指出:“拿出沿海地區對國外開放的姿態和勇氣,把青海的資源向全國的各個省市地區開放”,“柴達木盆地建立科技經濟開放區,國家科妥和青海省可以聯合開發”。宋健同志的指示精神符合當前盆地開發的客觀實際,使我們在柴達木開發模式的選擇上出現了轉機和希望。參照東部沿海特區的成功經驗,采用開發區的方式,為我們落實資源轉換戰略找到了一個較好的途徑。當前,沿海地區實施外向型發展戰略,對我國登上國際經濟大舞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充分發揮柴達木的資源優勢,建成類似東部特區的開發區,加速它的開發,無疑是一個大的戰略之舉.如果取得成功,它可日提供大量的鹽化工產品,緩解國內市場鈉鹽和鉀鹽廣品緊缺的伏況,同時為增強肯海省的經濟實力作出貢獻.還可以作為穩固的基地,有力地支援西藏的建設。對青藏高原和西部多民族地區的繁榮和安定團結將起到促進和示范作用。為鞏固我國西南邊防和西北邊防提供可靠的后方基地.

一、建立開發區的條件

經過三十多年的開發建設,特別是當前改革開放的形勢下,柴達木地區已經具備大規模開發的條件,建立柴達木科技經濟開發區的時機已經成熟。第一、十三大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關于生產力標準的論述,使我們開拓了思路,為建立開發區指明了方向。我們完全可以打破舊的體制框框和發展模式,以生產力發展為標準,重新勾畫柴達木經濟發展的藍圖。近幾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來柴達木視察,指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柴達木開發的步伐。柴達木的開發日益受到中央的重視和關懷。許多專家、學者紛紛來柴達木考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柴達木開發的方案和意見,已經形成了一批初步的科研資料。第二.資源儲備可靠。區內已探明儲量的礦一產資源有45種,其中具有重大經濟價值和現實開發意義的有鹽類、石油、石棉和鉛鋅礦等.氯化鉀、氯化鯉、氯化鈉、三氧化二硼和石棉分別占全國儲量的97.3弧、93腸、56腸、35%、36帕,隨著地質勘探工作的逐步深人,這些資源儲藏量也在不斷增加,實際儲藏量遠遠高于現已探明的儲藏量。假設氯化鈉和氯化鉀按年開采10。。萬噸和20。萬噸計算,資源支持年限可分別達5000年和100年,按1981年《我國礦產品現行價格》折算,柴達木礦資源價值量為106。。億元.如果氯化鎂、氯化銼等鹽類折合成金屬鎂、金屬銼計算,那么僅鹽類資源的潛在價值將達到3萬億元。這些充沛的資源,特別是市場緊缺的優勢資源是大規模開發的可靠物質基礎.第三、“六五”、“七五”期間,國家在柴達木地區投資建設了一批重點項目,開發能力仃所增強。開發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完工和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完工,使區內交通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西部油田開發工程和石油三項工程的建成,將使燃油供應狀況好轉:石棉3萬噸擴建工程,錫鐵山鉛鋅礦100萬噸采選工程的建成,青海鉀肥廠20萬噸一期工程建成,將大大增強資源開發能力.隨著黑石山、紅山嘴水庫建成和香日德淤河造田工程、格爾木灌區配套工程的建設,盆地綠洲農業開發條件也將進一步好轉.這些都為建立開發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第四、當前價格體系的改革和國內市場的需求為柴達木開發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東部加工工業的發展,同時也加劇了加工業和原材料生產方面的不平衡,原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國家為了理順原材料工業和加工業之間的關系,大幅度調整原材料價格。這就為我們加速資源的開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第五、有一支素質較好的開發隊伍。區內人口已由解放初期一萬六千多人,發展到現在的28萬,(主要是開發中機械性增長)勞動力約16萬.第一產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32呱,第二產業勞動力約占總勞動力的40腸。第二產業勞動力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第一產業,反映出礦產資源開發產業所占的優勢。區內人口中,大中專及高中畢業生的千人占有數均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數。全區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約1萬6千名,占總人口的5.7腸,這是一支開發柴達木的生力軍。區內已有大小城鎮12個,城鎮擁有人口19.36萬人,占總人口數的68.8腸,初步形成了人口相對集中,社會福利和服務比較齊全的工作區和生活區。這些都為大規模的開發奠定了社會基礎.上述基礎條件與我國西北的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相比具有突出的優勢,在這個基礎上迸行大規模開發是可能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存在的困難除自然環境因素外,主要是缺乏開‘發資金和技術,運輸能力和電力動力也不足,相應的政策還不配套,在柴達木地區還沒有形成一個大開放、大開發的環境.當前,隨著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西部面臨著經濟發展戰略的抉擇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發展重點和方向的校正。特別是中央、省、海西各有關單位對加快開發柴達木思想統一,認識一致。當務之急就是盡快把柴達木建成一個政策靈活優惠,投資環境優越,便于開發區的統一領導管理和開展橫向聯系.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具有經濟特區特點的科技經濟開發區。迎接柴達木大規模開發的到來.則,正確處理宏觀控制與微觀搞活的關系.第六、堅持土洋結合、大中小并舉的原則,正確處理骨干項目開發與地方土法生產的關系。

二、開發區的特征、模式和指導思想

沿海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學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窗口”,面向國際市場,參加國際大循環,依靠地理優勢和廉價勞動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內地經濟協作區,它則是以協調的方式組織專業化生產,是一種松散性的聯合體;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科技開發區,他依托密集的科研力量,提高技術產業。柴達木科技開發區是位于西部不發達的多民族地區,開發區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嚴酷,不適合搞勞動密集型的開發,只能是搞技術密集型的,依托的優勢條件是豐富的資源。在貧窮落后地區搞開發,必須走更加開放,徹底改革的道路.由此,開發區的主要特征是:

(一)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二)以資源開發為主,突出鹽湖資源開發;

(三)實行徹底改革和全面開放的政策。

根據開發區的主要特征,參照東部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開發區的模式應當是: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資源開發為依托,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建立具有多種經濟成份、全面開放的開發區.開發區的指導思想是:依靠科技進步,突出資源開發,全面改革開放,實現經濟騰飛。開發區應當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堅持三兼顧的原則,正確處理開發區、省和國家的關系.第二、堅持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和發展民族經濟的關系。第三、堅持保護為開發服務的原則,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和資源保護的關系.第四、堅持重點開發協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突出重點和綜合平衡的關系.

三、奮斗目標、生產力布局及實施步驟

總體目標是,到本世紀末要把柴達木建設成全國重要的鹽化工基地,通過鹽化工業的發展帶動我省西部地區配套產業、地方工業和綠洲農業的發展,使柴達木真正成為全省第二大經濟地理區。

(一)主要奮斗目標:

1、經濟目標:到20。。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0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萬元。趕上或接近全國發達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向區外提供的主要原材料和礦產品年產量:原鹽300萬噸,鉀肥150萬噸,鉛鋅礦石100萬噸,原油250一300萬噸,石油制品150一200萬噸,硼酸、硼砂各1萬噸,碳酸銼50oC噸,硫酸6萬噸,純堿切一50萬噸,燒堿m萬噸,石棉10萬噸。糧食總產4億斤,油料總產4000萬斤,區內基本自給,逐步提高肉、奶、蛋、禽、菜等副食品的自給率.

2,技術目標:通過利一學技術進步,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50腸左右,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總人口的比例由現在的5.7腸達到12腸左右。生產、科研、勘探、環境保護等領域里全面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

3、社會發展目標:2。。o年全區總人口達到40萬。(機械增長8一10萬人),從事第一產業人口達到10萬人,第二產業人口達到12萬人,第三產業人口達到18萬人。城鎮人口達到30萬人,占總人口75腸。達到無待業人口。發展科教文衛事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二)生產力的布局:

全區生產力的空間布局應以現有市鎮為中心逐步展開,以充分利明現有的經濟社會基礎條件,并且根據資源分布的特點逐步形成各有側重的經濟開發小區。根據開發區的資源分布特點和現有經濟交通條件以及獷產評價利用的技術狀況,全區可分為六個經濟開發小區。一是茶卡、柯柯地區重點開發鈉鹽產業相農收業,二是德令哈地區重點發展氯堿工業、塑料化工工業和農枚業;三是大柴旦地區重點發展硼、鏗加工工業、有色金屬采選業和煤炭工業;四是格爾木地區重點發展鹽化工業、石化工業、電力機械工業;五是冷湖地區綜合開發鹽湖資源,重點發展鈉、鉀系列產品名六是茫崖、花土溝地區重點發展石棉工業、石油開發工業。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資源開發的深入,還將出現烏圖美仁農牧開發小區和大風山鹽化工、天青石開發小區。這些開發小區逐步建成,就將成為全區開發的基地和依托.大柴旦以西開發小區將主要依靠青新公路、敦格公路與蘭新鐵路線相連,大柴旦以東開發小區將主要依靠青藏鐵路與內地相連.

(三)開發步驟:

柴達木科技經濟開發區的整個開發期限規劃為25一30年,分三個步驟.第一步從現在起到1995年,即“七五”期末到“八五”期末七年時間,為進行大規模開發的基礎準備階段。在這段時間里‘主要完成:(1)利用各種途徑籌措資金,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卜完成青藏鐵路擴建工程,引進龍羊峽330輸電線路,確保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的正常運行。(2)加強社會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使開發和建設有一個可靠依托和良好的投資環境。(3)搞好資源詳查,制定綜合開發方案,提出開發項目。(4)新上一批以鹽瑚資源開發為主的中小企業,積累資金,為后10年打好基礎。(5)引進先進技術,逐步改造老企業,努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第二步,即本世紀末到下世紀初(l995一2005年)的十年,主要是全面完成開發區內第二輪資源普查和評價工作,建成一批重點資源開發項目,在發展工礦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綠洲農業,保護環境,維護生態,使開發和建設取得較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下一步的全面和高層次開發打廠扎實基礎,增弧經濟發展的后勁。第三步是2005年以后,開發區的經濟建設步入正常發展軌道,效益大為提高,為國家作較友貢獻。(四)產業規劃及開發措施:

1、鹽湖資源開發。第一步開發鈉鹽、鉀鹽、硼酸鹽。配套帶勸鏗鹽、鎂鹽的開發。根據市場行情婦機發展紅磯鈉、硫酸及硫酸鹽系列產品,重點抓仔原鹽、食用鹽、氯化鉀、硼酸、硼砂、純堿、燒堿、高純鎂砂、氯化銼、碳酸鏗的開發,因地制宜地建設好格爾木、冷湖、大柴旦、德令哈等四個鹽化工基地.第二步即在“八五”期末、“九五”時期擴大無機化工產品種類和開發有機化工及精細化工產品,逐步向資源綜合利用,深度加工和產品系列化方向發展。1995年,原鹽年生產能力達到250萬噸,精制鹽及調味鹽、低鈉鹽共巧萬噸,純堿4萬噸,燒堿5萬噸;氯化鉀功萬噸,硫酸鉀5萬噸,硼酸、硼砂各5千噸,氯化鎂50萬噸。2005年,原鹽年生產能力達到450萬噸(其中外銷300萬噸,區內消化150萬噸).食用鹽系列產品30萬噸,燒堿20萬噸,純堿40一6。萬噸,氯化鉀工00一150萬噸,碳酸鏗l萬噸,氯化鎂1。。萬噸,鹽湖主要產品形成拳頭,在國內市場占到相當份額,部分產品打進國際市場。

2、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以石棉開發為主體,結合開發天青石以及鎂、水泥等,發展系列建筑材料。1995年以前石棉年生產能力達到5萬噸,水泥達到15萬噸,碳酸鏗達到0.5萬噸.2005年,石棉生產達到8一10萬噸,水泥達到30萬噸,碳酸銼達到l萬噸。

3、有色金屬資源開發.以錫鐵山鉛鋅礦為基地主要抓好綜合利用和實現設計生產能力,逐步擴大生產總量。1990年實現選礦能力100萬噸,抓好硫精礦的加工利用.

4、石油天然氣資源利用.以現有石油三項工程為基礎,1990年生產原油120萬噸,煉油100萬噸,到20。。豐左右,力爭原油產量和加工制成品翻一番。在格爾木煉油廠建成后,逐步進行有機化工新品種的開發。如:乙烯、塑料、合成纖維等。滿足輕工、紡織和建材工業的需要。2005年區內石油化工產值爭取達到20億左右。在開發石油資源的同時,要引進先進技術,加快天然氣資原的開發,在格爾木或大柴旦地區興辦氮吧工業,生產合成胺、尿素等產品,供洽區內綠洲農業開發的需要。

5、煤炭咨源開發.煤炭資源的開發,以改造擴大現有煤炭企業生產能力為主,逐步擴大機械化生產能力,重點搞好綠草山、大頭羊、旺朵秀、木吸煤田的獷}紐建設,配套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995年原煤產量達到6。萬噸,焦炭產量達到5萬噸,2。。。年曦煤產量達到,帥萬噸,焦炭產量達到刃萬噸左右。

6、電力工業發展。按照“南水北火,水火柑濟”發展當地電力工業,1,腸年前在開發區北部靠近煤炭資源的大峻、烏蘭、德令啥、柴旦地區建設大型坑口熱電站,裝機容員為13.6萬見左右;在香日德河、格爾木河、白水河、巴音河上建設一批中型水電站,裝機6萬甩。抓好錫鐵山至察爾汗,烏蘭至柯柯電力聯網建設工程,滿足區內開發需要。與此同時,架設絕羊峽至格爾木330千伏安而電淺路,向開發區輸入強大電力,徹底解決電力不足的矛盾。

7、交;二運輸業發展。1995年完成青藏共路擴建工程,達到年通過600萬噸的運輸能力。改造青新公路、敦格公路,新建格茫、戀都、懷諾全路,大幅度提高公路運瑜能力。1995年以后,力爭國家修筑格爾木至庫爾勒的鐵路,打通柴達木通往歐亞大陸橋的通道,完成上述工程后,區內將形成以鐵路為骨千的運愉網絡。隨著區內開發的深入,興建德令哈、花上溝民用機場,溝通與內地的空中在來.

8、綠洲‘左業開發.以盆地綠州為重點,分步驟開發香日德河、巴音河、那棱格勒河流.歐,發展綠洲農業。開發的步驟分三步走:第一步建成黑石山水庫、紅山嘴水庫和格爾木灌區配套工程,以及香日德淤河造田工程。擴大保灌面積2。萬畝,使區內播種面積達到8。萬畝,新增糧食產量3萬噸;第二步通過對香日德河的洋級開發,對諾木洪、任隆、清水、哈圖等河流的綜合治理.同時開發地下水資原,綜合開發巴隆至琳木洪的細土帶,新增耕地腸萬畝,新增粗食產量6萬噸;第三步,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前提下,綜合開發那桂格勤河、烏圖美仁河流域,形成柴達木盆地綠洲農業的基本牌局。通過挖掘內涵潛力,提離糧食單產和通過前兩步外延擴大現模,使開發區的糧油總產達到加萬噸左右,基本滿足區內儀口對糧食的需要。

9、離牧業開發.根據本區草場資源實際,份展畜牧業不宜單純追求存欄頭數,而應主要以提高畜產品的商品率為主.發展的方針是:穩定牧區畜牧業,加快農區、城郊畜牧業發展,當前要在充分利用天然水草資源的布提下,采用科學的營理手段和現代化科學技術裝備畜枚業,大力發展草業,積極開展草原建沒和人工的草飼料基地建設,試行收工商一體化,實行專業化和綜合發展,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牧區牲畜存世頭數不宜超過250萬頭,爭取牲畜繁活率達到叨腸,牲畜出欄率達到2找腸,商品率達到16腸。1。、漁業開發.充分利用區內湖泊優勢,以利一學技術為龍頭,擴大淡水養殖面積,積極引進試養新的養殖魚種,擴大水面利用率。到1995年,爭取區內水產品產量在目前基礎上翻一番,達到、00噸。同時,開發水產品加工,保鮮貯藏等技術。同時進行咸水湖養殖鹵蟲、魚類的開發研究,使養殖業在柴達木地區成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建造一些環保污水處理,三廢綜合利用工程,運用先進技術化廢為寶,同時搞好市鎮居民點的綠化和綠洲農業區的防護林網建設,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防風固沙,改良鹽堿地,爭取能有效地控制住生態破壞和自然環境的污染,使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化.

四、為實現開發區的戰略目標應采取如下對策:

(一)深化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按照開發區建設的需要,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盡快改變聊有計劃經濟體制,減少和取消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允許各種經濟成價自發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價值規律為杠桿的商品經濟新秩序.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認真貫徹執行中央關于對科研單位.科技工作者“雙放活,政策。改革科技工作運行機制,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相適應的科技同經濟緊密結合的科技體制,推動科技全面進人經濟建設主戰場,為開發區服務。

(二)放寬搞活政策。“柴達木科技經濟開發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行政區內,開發區除充分運用國家賦予民族自治地區的優惠政策外,還應根據開發區的特點,勞動人事、財政稅收.價格、資源管理和開發、基本建設投資.外匯管理.引進國內外資金等方面制定更為靈活的政策.

(三)建立組織機構,加強開發區的領導,‘柴達木科技經濟開發區”的領導應組建成立“柴達木科技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下設鹽湖開發事業管理局、配套工業統籌管理局、資金籌措管理局、人才交流管理局等職能機構,統籌開發區的有關事宜。與此同時,相應設立鹽湖開發研究所和綜合經濟研究所,加強開發區的綜合研究工作。

(四)多渠道籌措開發資金。“柴達木科技經濟開發區”按三步開發的設想,約需資金50億元,資金籌措辦法采取:一是國家援助;二是企業、個人集資;三是引進外資;四是向銀行貸款。具體指標建議:國家援助資金20億元.主要用于青藏鐵路的擴建、德令咭、花土溝兩個飛機場建設以及龍羊峽至海西“330”輸變電線路架設等交通、能源基祝}}設施建設;企業、個人集資2。億元,引進外資5億元,銀行貨款5億元,主要用于生產項日建設。中央、省設在區內的石油、鉀肥、鉛鋅、石棉四家企業的產品稅和海西州財政上解部分十年內全部留給開發區,主要用子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建設.

(五)培養引進科技人才、擴大科技隊伍,運用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發展。資源的規模開采和深度升發,需要以科學技術為先導。建議國家科委把柴達木盆地的科技開發列為工作任務之一,擔負起綜合開發研究,重點課題、科技力量調配、提供科一技信息,籌措科研經費等責任。廣泛開發科技市場,與科研單位和大專院佼密切合作,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吸引科技入股。采取多種形式解決人才缺乏問題。一是采取有效措施穩定現有人才,二是發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開發建設所需的各類技術人才,三是制定靈活、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

(六)加強對柴達木的宣傳。柴達木盆地的大開發,需要有國內外各有關方面的了解,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及各種適合的形式,加強對柴達木礦產資源、開發雨景的宣傳工作,進一步提高“柴達木”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使開發區的建設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