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勢如何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研究

時間:2022-02-04 11:24:31

導語:生態優勢如何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優勢如何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研究

1黔江區的生態優勢分析

黔江區處在渝東南地區,風景秀麗優美,該地區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少數民族,所以該該地區的民族風情濃厚,多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也是非常吸引人的。黔江地區的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光照不是特別充足,總光照時間只有兩個月之久,氣候溫度冷暖分布有序,季節性強,全面雨水是充足的,但是降水量根據季節不同而發生了不均衡的分布。黔江區的水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并且水體蘊含能量極大,還有相當一部分水體蘊含能量亟待開發,黔江地區不僅水資源豐富,并且其礦藏也是相當豐富的,并且礦藏的品種也是相當豐富的,黔江地區的汞儲量是全國之最;該地區的植被豐富,有藥用價值的植被多達一千多種,并且還有很多國家重點保護的植被,煙草和茶葉的產量也非常大。

2黔江區的生態優勢有效的轉化為經濟優勢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講的就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不斷發展。對于黔江區自身有著非常大的生態自然優勢,根據上文的描寫,我們也有所掌握,僅僅是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這是黔江區本身的優勢,但是如何利用好這一優勢,把生態優勢真正轉化為促進發展的優勢,才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下面對于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行細致的闡述。

2.1借助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業

黔江開發區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的生態也有自身優勢,再加上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風情也是非常濃厚的,所以,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態優勢,優化旅游業,大力發展有地區特色的旅游業,當地的政府應該對于本地區的旅游業的發展格外重視,促進地區經濟的不斷提升,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另外,為了加強地區的旅游產業影響力,黔江區政府應該大力扶持旅游業的發展,積極的創建屬于黔江區的旅游品牌,借助品牌效應,不斷發展地區的旅游業,要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的民族優勢,利用少數民族的民族風情大量吸引外地游客,一方面拉動了黔江區的旅游業的大力發展。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播,可謂是一舉兩得。對于地區的旅游品牌,政府要進行大力宣傳,最大限度的擴大品牌知名度,可以借助網絡、報刊、電視和廣播等傳播手段對其進行傳播,在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加強宣傳教育,讓人們重視自然環境,重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愛護自然、愛護野生動物。另外,為了促進地區旅游業更好更快的發展,當地政府應該注意優秀人才的引入,以科學的管理手段和先進的思想滿足現代人的愛好,想起所想,最大限度的挖掘本地區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做好旅游服務業。

2.2借助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黔江區要充分借助自身的生態優勢,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要想保障農業水平的不斷發展,就必須注意發展綠色農業,只有這樣才是農業生命力持續旺盛的根本保障,黔江地區的生態優勢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該地區的綠色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地區的地理位置優勢和自然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另外,在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地區實際,促進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農民是發展農業的根本保障,所以黔江區的政府要及時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讓他們知道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優勢,不僅能夠提高產量,增加效益,還能夠促進有效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政府還應該從外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和管理人才,定期對當地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讓他們真正掌握發展綠色農業的思想和技術,還可以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農民合作機構,建立健全農產品檢驗機構,逐漸滲透到當地的農貿市場、各個大中小超市、外出運輸的農產品的檢驗,并且要求流程有序,檢驗規范,真正保證綠色農產品的“綠色”,促進綠色農業的有序發展。

2.3利用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型工業

想要保障一個地區的長足發展,僅僅依靠農業是不可以的,必須根結合地區實際,大力發展適合地區發展的工業。對于黔江區的工業發展,要充分利用地區的生產優勢,大力發展生態型工業,最大限度的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政府需要重視地區的生態型工業發展,并大力引進先進工業生產技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經濟效益高、所得稅高的工業類型,還要根據當地的實際內需選擇適當的生態工業,刺激消費。對于嚴重污染環境,不利于環境發展的企業政府必須予以整治,必要的時候可以關停,必須從源頭治理污染的問題,在發展工業的時候一方面利用了當地的生態優勢發展生態工業,另一方面要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黔江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態優勢,最大限度的發掘發展潛力,不斷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各級政府應該重視引導,制定良好的有利發展的政策,保證黔江區的生態優勢能夠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

作者:向玉蘭 單位:重慶市黔江區委黨校

參考文獻:

[1]熊正弦.烏江流域民族文化資源開發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M].成都:西南民族大學,2013.

[2]陳漢平.渝東南地區資源結構優化與縣域經濟增長研究[M].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