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經濟與農民經濟法制教育探討

時間:2022-12-19 03:11:30

導語:熱點經濟與農民經濟法制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熱點經濟與農民經濟法制教育探討

摘要:在農村地區,農民的法制意識比較薄弱,對經濟法制的內容基本上不了解,也沒有具體的意識,同時我國農民經濟法制教育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長期發展下去不僅影響到我國新農村建設,還影響到農村的和諧、穩定,尤其是在當前熱點經濟環境下,對農民經濟法制教育至關重要,所以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經濟法制教育內容,從而更好的鞏固我國依法治國的地位。本文主要概述熱點經濟,分析農民經濟法制教育的意義以及當下農民經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針對農民經濟法制教育提出具體的措施,即完善農民經濟法制教育內容,以經濟發展推動農民經濟法制教育,創新農村經濟法制教育形式。

關鍵詞:熱點經濟;農民;經濟法制;教育

經過多年的法制宣傳和教育工作,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有了一定的提高,學會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在熱點經濟背景下,各種經濟法律問題不斷暴露出來,加上我國農民整體的法律素養較低,不僅影響到我國法制建設,還影響到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所以,當下必須要對農民進行有效的經濟法制教育,這樣才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熱點經濟概述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經濟發展成為當下首要問題。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行業發展不均衡,經濟出現“二元化”現象,部分領域經濟發展迅猛,部分領域經濟則發展緩慢等問題。改革開放提出了首先要注重效率,然后由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在不斷加大,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貧富差距更大。另外,在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各種不規范現象,從而引發出各種如資源消耗過大、就業難、大氣污染嚴重和生態受損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還導致各種經濟犯罪事件不斷增加,進而嚴重影響到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所以,在熱點經濟背景下,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的素質和品質特別重要,尤其是經濟法制素養,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健康和諧的市場經濟環境,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農民經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依法治國的必然選擇。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是我國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也是提高農民法律素質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法制教育工作,這樣不僅有利于協調農村地區的各種社會關系,還有利于推動農業地區的發展[1]。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強農民法制教育,幫助農民學習到更多的法律知識,尤其是經濟方面的法律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增強農民的責任意識,也才能進一步保障社會的穩定,推動農村地區經濟健康發展。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全面改善農民的基本生活條件。在熱點經濟背景下,三農問題仍是當下重點要解決好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力保障小康社會的建設[2]。所以,必須要加快農村地區的法制建設,加大經濟法制教育力度,培養農民知法、懂法、用法,確保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地區的經濟健康發展。加大經濟法制教育,不僅是為了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更是為了告知農民法律的重要性和權威性。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大經濟法制教育力度,是為了培養出新時期的新農民,也是為了給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經濟發展環境,確保農村地區的經濟有效實現全面發展。3、高素質農民培養的基本措施。雖然我國農村地區在不斷加大法制教育工作,農民的法律意識也在不斷提高,但是農民對經濟法律了解甚少,尤其是在熱點經濟背景下,要想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必須要加大農民經濟法制教育。由于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低,對法律知識了解甚少,不會使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益,特別是關于經濟方面的問題,這樣不僅影響到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還會給農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加強經濟法制教育,可以有效促進農民全面發展,還能培養出新時期的新一代農民,推動我國農村法制現代化[3]。4、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需求。在農村地區,農民的文化素質整體偏低且法律意識比較薄弱。為農民開展經濟法制教育工作,不僅是為了讓農民學習到更多的法律知識,更是幫助農民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學會利用相關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在不斷增強,尤其是在熱點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熱點主要表現在糧食生產、農民收入、土地制度革新和新型經濟發展方向等方面。對農民開展經濟法制教育,不僅是為了讓農民學會利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益,更是為了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確保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從而全面實現新農村建設。

三、基于熱點經濟背景下農民經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1、經濟法制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社會穩定和農村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問題就是三農問題,一直以來,我國始終在不斷完善這方面的法律問題。但在熱點經濟背景下,現有的法律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導致各種問題不斷暴露出來,從而影響到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中。在我國的經濟法律中,沒有考慮到農民的特殊性,部分經濟法律對于農民不完全適用。農民不僅比較特殊,且所從事的生產工作也比較特殊,而法律內容不僅沒有針對性,且具有較強的理論性[4]。那么對于農民經濟法制教育來說,不僅沒有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出發,還脫離了農民的實際生活和生產,最終導致農民的經濟法律意識比較薄弱。2、經濟法制教育機制不健全。當前農民經濟法律教育機制還不健全,導致農民的經濟法律意識比較低,在遇到經濟性問題時,不會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僅影響到小康社會的建設,還會影響到農村地區的和諧和安定。由于農村地區的經濟比較簡單,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比較單一,且長期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導致農民很少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另外,農民經濟法制教育的普法人員素質比較低且人員少,也沒有專門的機構來保障農民經濟法制教育工作,無法展開有效的教育工作[5]。3、經濟法制教育投入和效果不理想。截止到目前,我國法制教育已經經歷了30年的實踐,但是農民法制教育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沒有把法制教育內容全面落實到實處,也沒有把經濟法制教育內容建立在熱點經濟基礎上,經濟法制教育內容和形式落后,導致農民對經濟法律的學習興趣較低,從而間接影響到我國依法治國[6]。所以,必須要根據當下經濟環境和農民的具體需求,有效開展經濟法制教育,幫助農民學會利用法律手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經濟法制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由于目前正處于熱點經濟環境下,財政經濟困難,對農民經濟法制教育投入經費較少,很多農村地區沒有有效開展法律教育工作,也沒有結合農民的實際情況,導致經濟法制教育效果低下。另外,還存在占用和非法挪用經濟法制教育經費等問題,導致教育工作成為應付工作。對農民的經濟法制教育只是把相關文件發放給農民,沒有進行實質的講解,脫離了農民的現實生活,最終導致農民對經濟法律知識了解甚少。4、經濟法制教育的對策特殊。目前在農村地區,有三種類型的農民:一種是專門依靠土地為生的農民;一種是在城市化進程中失去了土地的農民;還有一個種是已經脫離了土地,選擇入城打工的農民。另外,在農村地區存在居住比較分散、交通不便等各種問題,導致經濟法制教育工作很難有效的開展[7]。在開展經濟法制教育工作時,農村地區存在人員組織困難等問題,主要原因在于農民群體的特殊性,他們對法制教育認識不足且沒有足夠時間來學習更多的法律知識,所以他們無法真正意義上接受到經濟法制教育。

四、農民經濟法制教育的措施

1、完善農民經濟法制教育內容。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相關理論的指導,農民經濟法制教育也不例外,理論必須要有指導性和方向性,才能最大化發揮出作用。改革開放后,我國為了更好地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頒布了各種相關法律,但在熱點經濟環境下,大部分的經濟法律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需要對相關經濟法律內容進行優化和完善。堅持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制定相關理論,這樣才能有效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的法制化建設,有效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8]。首先,經濟法制教育理論應該圍繞農民最關注的問題,怎樣才能有效提高收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外,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堅持實事求是和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理念,且教育內容要貼近農民的日常生活。由于經濟法制理論性比較強,且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有效理解經濟法制內容,所以在進行經濟法制教育時,教育內容要具有針對性,選擇一些與農民日常生活相貼近的法律法規知識。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最大化發揮出經濟法制教育的效果。2、以經濟發展推動農民經濟法制教育。當前,導致農民經濟法律素質低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農村經濟相對而言比較落后,大部分的經濟法制內容與農民實際情況相差較大,所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法律素養,必須要進一步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熱點經濟背景下,農村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法制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導致農民的經濟法律素質低,經濟法律知識基礎差。對于一些山區的農民來說,當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溫飽問題,而不是學習經濟法制內容[9]。大部分地區的農村沒有經濟法制教育相關經費,導致農民無法學習到對自己有用的經濟法律知識。另外,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較低,當涉及到經濟法律糾紛時,要想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有足夠的費用,致使農民望而卻步。經濟是我國長期發展的動力,也是其他方面建設的基礎,所以當下必須要進一步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為農民經濟法制教育提供物質基礎,讓農民感受到學習經濟法律的重要性。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實現法制、民主的物質基礎,更能有效解放農民的思想觀念,是農民學法、用法、懂法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熱點經濟問題日益突出,尤其在農村經濟中表現比較突出,經濟發展不均衡,農民收入差距增大,直接導致農民法律意識薄弱,對經濟法律知識了解甚少。所以,必須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村經濟市場化,不斷提高農民的經濟法律意識,實現自學學習和運用法律的目的。3、創新農村經濟法制教育形式。由于農民群體比較特殊,在開展教育工作時,存在組織困難和人員流動性大等問題,所以必須要開展豐富多樣的經濟法制教育方式。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采取通俗易懂的教育方式,如可以定期舉辦大型的經濟法律公益講座,實現對農民的集中教育,促使經濟法律與農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便于農民學習[10]。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也可通過互聯網的優勢,對農民開展經濟法制教育,以視頻或者是微電影的方式,方便農民學習到更多的經濟法律內容。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能有效節約教育成本,還能實現高效、靈活的教育目的。

五、結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且農民數量較多,農民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整體素質。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民對法律的認識和意識程度較低,特別是對經濟法律方面的內容,在遇到經濟問題時仍不會使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益。改革開放后,熱點經濟問題更加突出,農村地區的經濟在不斷發展,對農民開展有效的經濟法制教育特別重要,不僅可以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還能推動我國法制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歡: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工法制教育問題及對策探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9(6).

[2]劉清:基層農業法制宣傳教育的實踐及其思考[J].法制博覽,2019(6).

[3]王中偉:鄉村治理體系下我國農民法治意識培育的現實困境與多維路徑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6).

[4]王瑩瀅: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農民法律意識培育研究[J].現代交際,2019(1).

[5]劉娟:淺析農村土地流轉中的農民經濟權益法律保障問題[J].法制博覽,2017(6).

[6]孫倩: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經濟權益法律保障問題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5(6).

[7]洪戎、康寧、宋貞:地區循環農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問題探討[J].農業經濟,2018(8).

[8]徐曉放、夏春德:新生代農民工法律意識教育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8(12).

[9]岳紅舉:法律經濟學視角下的失地農民群體性事件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7,33(5).

[10]牛素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失地農民權益保障法律問題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17(12).

作者:夏松 單位:江蘇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