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過剩與農村消費啟動

時間:2022-03-23 04:27:00

導語:生產過剩與農村消費啟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過剩與農村消費啟動

從商品貨幣關系角度考察生產過剩,生產過剩的出現并不全是壞事。消化生產過剩,關鍵是要緩和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于消費,也就是說,緩和生產和消費的矛盾,主要是要刺激和啟動消費,因為持續多年的消費不足至今沒有明顯改觀。啟動消費,重點又在于農村消費。當前城市消費已相對飽和,但是農村消費則停滯不前,城鄉消費反差太大。消化生產過剩,根本落腳點是要啟動農村消費。農民收入增速持續4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業,農民的非農就業機會減少。未來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是為農民兄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轉移大量剩余勞動力,這又主要依賴于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局與中國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603種主要商品2001年下半年的全國市場供求情況的分析顯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03種,供過于求的商品500種,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經濟日報》2001年7月16日第2版)。該分析還表明,下半年供過于求情況最為嚴重的是家電商品,其生產能力仍然嚴重過剩,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當然,這項分析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所選取的600余種商品存在結構上的問題,沒有包括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publicgoods),而這些公共物品很大程度上至今供給不足。因此,當前我國市場局勢一方面是生產過剩(overproduction),另一方面事實上還存在有效供給不足,產品品種不豐富,但是總的說來,當前市場的主要特征是生產過剩。

生產過剩,簡單地說就是商品的供給大于需求,產品滯銷,物價下降。生產過剩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一般都從“壞”的角度認識生產過剩,認為生產過剩導致經濟不景氣,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當然不好。此言不錯,但是我認為還是要辯證地看待生產過剩。生產過剩誠然有壞的方面,但是較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短缺經濟時代,你不能不說是個巨大的進步,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生產過剩無疑是“好的”。生產過剩的“好”,理論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馬克思主義的生產過剩危機理論告訴我們,生產過剩危機是一個商品經濟范疇,買和賣的分離包含著生產相對過剩危機的第一種可能性,貨幣執行支付手段職能時包含著危機的另一種可能性。這就是說,不論是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還是古典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只要存在商品貨幣關系,就存在著生產相對過剩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盡管這種可能性不等于現實性。但是,危機的可能性不是危機的原因,危機的可能性要轉變為現實性,必須有整整一系列的關系,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中寫道:“現實危機只能從資本主義生產的現實運動、競爭和信用中引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85頁)。因此,8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出現現實的生產過剩,并不有悖于商品經濟的自然屬性,相反,它是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信用關系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表現,也說明中國經濟已具有了市場經濟國家的若干重要特征。這其實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這樣,從商品貨幣關系角度考察生產過剩,生產過剩的出現并不是壞事,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生產率提高和生產力進步的必然結果,是生產率日益提高和新的投資領域不斷開拓大規模增加了供給。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當然,我并不是為生產過剩叫好,唱贊歌,既然要辯證地看待,那么在看到“好”的同時,確實還要關注生產過剩的“壞”。壞,體現為生產過剩是通貨緊縮(deflation)和經濟蕭條(depression)的直接誘因,破壞社會再生產的順暢運行,無疑需要克服和遏制。生產過剩的原因在于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在我們傳統觀念中,生產過剩主要存在于資本主義國家。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的論述,生產過剩危機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定期爆發,在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之間對抗性矛盾的表現。這種對抗性矛盾,源于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雖然不存在生產社會化和私人占有之間的對抗性矛盾,但并不意味著生產和消費之間不存在矛盾。改革過程中,由于體制的變異,加之生產和消費之間本身的固有矛盾,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愈益尖銳,進而表現為生產無限擴張的趨勢與普通城鄉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生產過剩。因此,生產過剩的根源是改革過程中生產和消費矛盾的日益尖銳。按照這個思路,消化生產過剩,關鍵是要緩和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于消費,也就是說,緩和生產和消費的矛盾,主要是要刺激和啟動消費,因為持續多年的消費不足至今沒有明顯改觀。啟動消費,重點又在于農村消費。當前城市消費已相對飽和,但是農村消費則停滯不前,城鄉消費反差太大。1999年,鄉村地區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已從1985年的52.96%下降至38.68%,減少了14個百分點,而農村人口卻占全國人口的69%。今年上半年,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增長11.6%,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1%,城鎮高出鄉村3.5個百分點,而去年同期為1.8個百分點,去年底為2.3個百分點,城鄉市場零售額增幅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居民擁有的耐用消費品遠低于城鎮居民。1999年底,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彩電38.24臺,電冰箱10.64臺,洗衣機24.32臺,照相機2.69部,同期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量分別為111.57臺、77.74臺、91.44臺、38.11部。在城鎮流行的空調器、熱水器、排油煙機、微波爐、家用電腦、影碟機等耐用消費品,農民的擁有量更低。因此,消化生產過剩,根本落腳點是要啟動農村消費。啟動農村消費,必須立足于以下幾方面:

首先,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購買力。農民收入增速持續4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業,農民的非農就業機會減少。未來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是為農民兄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轉移大量剩余勞動力,這又主要依賴于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經濟快速增長了,就會為農民外出打工提供更多的機會,鄉鎮企業也會得到較快發展。繼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仍然是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但是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中,鄉鎮企業處于相對較弱的地位,為此政府必須繼續扶持鄉鎮企業的發展,對鄉鎮企業的政策不宜簡單關閉了事,要積極引導。金融市場的改革方向,也應該保證鄉鎮企業的融資需求。只要鄉鎮企業再度蓬勃發展,大量剩余勞動力得以轉移,農民收入增速繼續下跌的趨勢必將得到扭轉。此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直接途徑。

其次,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消費環境。農民的家用電器擁有量低,除開收入因素外,農村基礎設施十分落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一般的家用電器都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相配套,例如電視機需要電壓穩定和有線電視信號,電冰箱需要電源供應不間斷,洗衣機離不開方便的自來水供應,但是農村的這些基礎設施的現狀是:電視信號比較弱,收視效果差;電力供力跟不上,電壓不穩定,收費比較高;自來水普及率很低;不通公路或路況極差。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嚴重限制了家用電器在農村的普及。因此,啟動農村消費,必須盡快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其內容包括農村電網、有線電視、自來水、農村道路等方面的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是公共物品,其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貧窮的中國農民當然出不起,這無疑需要政府投入,將城市供水、供電、電信、道路建設、廣播電視等公共事務職能伸入農村,兼顧社會公平,縮小城鄉差距。同時,也應鼓勵農民集資辦小水電、小水塔、電視信號接轉站等。水、電、路、信號等基礎設施問題解決后,廣大農村地區將很可能出現一個家用電器消費熱潮,蓄勢待發的潛在需求將變為現實,進而消化掉彩電、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嚴重過剩的生產能力。

再次,進一步搞活流通,加快農村流通網絡建設。目前農村流通網絡殘缺不全,農民購物并不方便,影響農民購買力的實現。供銷社曾經是農村銷售網點的主渠道,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早已陷入困境。國有商業網點又不愿進入農村市場。活躍于農村市場的主要是一些分散的個體工商業戶,這些個體工商業戶大多實力不強,素質不高,不具備經營耐用消費品的能力,難以擔當開拓農村市場“主力軍”的重任。因此,當前農村市場的銷售網絡和服務網絡很不完善,耐用消費品的維修網點少,售后服務無法保證,壞了無處修,遇上假冒偽劣產品也很難投訴,索賠更難,使得農民即使有錢也不敢購買耐用消費品,從而人為地抑制了農民消費需求的實現。因此,啟動農村消費,一定要合理布局農村商業網點,構筑點線面相結合、適應農村市場特點的流通網絡,拓寬銷售渠道。建議國有商業企業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軍農村市場,在縣城和農村鄉鎮逐漸引入連鎖經營、配送制、直供等新型營銷方式,同時定期到農村進行產品促銷宣傳活動,增設家電、農機維修服務網點。

第四,深入農村市場調研,開發適應農村市場的產品。長期以來,我國工業企業大都只偏重于適應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的新產品的開發,追求高科技、高檔次的商品,忽視農村市場的系統調研與營銷策劃,農民的消費需求很少得到商家、企業的重視,致使農村市場的商品供求結構脫節,工業品結構與農民消費需求結構嚴重不相適應,“賣不動”與“買不到”并存。一方面是廠家大量產品在城市積壓,國內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另一方面農村又缺乏適銷對路的商品,農民有需求欲望的產品卻不容易買到。例如農用汽車在農村市場有較大需求,但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與開發,高檔小汽車生產能力卻閑置。這種不合理格局,限制了農村市場的消費空間。因此,廠商必須深入農村市場調查研究,了解農民的消費心理與消費特征,研究農民需求,既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今日之農民,又不能簡單地將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等同于城鎮居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順應農村市場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工業產品結構,大力開發適應農村市場的產品。這些產品中,以下兩種確實較有開發潛力:科技含量較高的新型農業生產資料,如優質農藥、高效化肥、新型良種、小農機、農用汽車等;結實耐用、功能簡單、價格便宜的耐用消費品。據悉康佳集團曾針對農村地區電壓不穩、信號弱等實際情況,成功開發了“福臨門”彩電,深受農戶歡迎。這種開拓精神,值得提倡。

第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積極發展農村消費信貸。我國消費信貸非常落后,農村尤甚。近年來農村信用社的貸存比逐漸降低,存貸差逐漸增大,大量資金流入城市,農民從信用社很難得到貸款,不得不依靠民間借貸,承受很高的利息。信用社不愿貸款給農民,原因當然是擔心農民不能按時還款。正如諺語所言,銀行只把錢借給那些不需要錢的人!人窮年景壞時,哪個銀行愿意慷慨相助?農民貸款難,阻礙了農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約了農村消費的增長。一些農民可能有很好的賺錢門路,但就是因為缺少資金,貸不到款,機會稍縱即逝。當然,由于農民個人信用不穩定等因素的制約,農村消費信貸困難確實大于城鎮,但是銀行不能“因噎廢食”,要有所作為,大膽創新,深入農村調研,掌握農村消費信貸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從貸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開發出適應農村特點的消費信貸品種。例如,對有較穩定收入來源的農戶,可適當發放住宅貸款;農民子女上學,可以推出教育助學貸款;還可以在農村推廣農業機械和家電的消費貸款。尤其是農業機械消費貸款,既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又能增加農業機械的銷售量,直接擴大農村消費,一箭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