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企業會計基礎規范

時間:2022-03-20 05:27:00

導語:淺析企業會計基礎規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企業會計基礎規范

摘要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財政收入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中小企業會計工作水平與其經濟地位極不相稱,尤其是會計基礎工作,不能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要求,甚至影響了中小企業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就中小企業會計基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會計工作規范

1中小企業會計工作規范化的現狀

1.1會計機構的設置與會計人員的聘用不規范

根據《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各單位應當根據會計業務需要設置會計機構和配備持有會計證的會計人員。未取得會計證的人員,不得從事會計工作,但目前很多中小企業僅聘用兼職會計,定期來做賬,會計管理缺位,企業的出納一般為老板的親屬,無會計上崗證,甚至有的企業會計、出納一人兼,對于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操作比較淡化。另外,會計人員更換頻繁,又未按規定辦理會計工作的交接手續,不考慮會計記錄的連續性,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

1.2原始憑證的取得不合法或不規范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規定了取得原始發票的基本要求,目前有的中小企業在取得原始憑證時不規范,如用收款憑證或出庫單作為銷售收入的憑證,用白條子、收條或不符合規定的票據作為付款的憑證,報銷手續不規范,依據不合規定的票據辦理會計業務的現象比比皆是。

1.3會計核算不規范

由于中小企業規模、組織結構的特殊性,又加上管理者大多不懂財務核算,只注重經營業務的管理,所以,許多中小企業不按規定設置賬戶、登記賬薄、結賬和對賬,導致賬賬、賬實、賬表不相符,直接影響其真實性與正確性。

會計核算隨意性大,費用列支不準確,應資本化利息計入財務費用;存貨的收發領用不按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核算,而是隨意估計成本;固定資產不按規定計提折舊,應提而不提,不提而計提;不按規定使用“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科目,多提費用和亂攤成本;收入不及時入賬,甚至不入賬。會計核算常有違規操作,隨意調整成本,人為操縱利潤等情形。

1.4內部會計控制無序

由于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老板一人說了算的管理習慣,致使企業內部在物資管理、費用控制、投資決策以及法律遵循等方面處于無序管理狀態,內部控制制度缺失,除了老板之外,也沒有其他人真正關心企業內控。

2中小企業會計工作不規范的主要原因

2.1管理者對會計工作規范化的認識不足

會計工作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我國一直重視會計工作,1985年制定的會計法,對我國會計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于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經濟業務簡單,具有“家族制”經營的特性,企業主一人說了算,認為企業是我的,掙錢多少都是自己的,會計工作只是為了應付工商、銀行、稅務部門的檢查,對企業內部的制度建設、會計基礎工作、財務的監督職能不夠重視,忽視了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使企業管理局限于生產經營型管理格局之中,財務管理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致使會計工作處于混亂狀態,影響國家和企業本身的經濟效益。

2.2會計人員的素質不高

目前,中小企業財務會計人員專業知識水平低,職業判斷能力不夠、職業道德觀念不強、法制觀念淡薄、缺乏職業風險意識、自我約束能力差,在權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唯命是從。

2.3內控制度不健全、內部會計監督職能難以發揮

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實行會計監督,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保證會計行為的合理合規,內部會計監督要求會計人員對本企業內部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并根據《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相應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有的中小企業,不但未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而且有些管理者會干預會計工作,使會計的監督難以發揮。

2.4外部監督力度不夠

會計監督體系包括國家監督、社會監督和單位內部監督三個部分,三者共同構成完整的會計監督體系。中小企業除單位內部監督薄弱外,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也缺乏一定的力度,主要表現為:國家監督不健全,國家監督往往偏重于國家利益而不夠重視中小企業。社會監督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會計事務所為社會中介機構組織,它是會計監督的重要組織部分,但鑒于中小企業的特殊性,沒有全部進入社會審計市場,使得“經濟警察”的監督作用并沒有得到發揮。

3加強中小企業會計工作規范化的若干思路

3.1加強中小企業管理者對會計規范化的認識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財務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興衰。因此,企業的管理者應更新觀念,高度重視會計基礎工作,實行會計工作的規范化,強化對財務的管理。根據《會計基礎規范化》和《小企業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設置會計機構,配備必要相應的會計人員,讓有專業會計能力的人員充實到會計崗位上來,做好會計工作。

增強中小企業負責人的法制意識,加強法制建設,使企業負責人明確認識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會計法》第四條明確規“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只有單位負責人認識到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自己所承擔的法律責任,才能促使單位負責人重視會計工作。

3.2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首先要提高會計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品質。會計職業的特殊性,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道德素質,如果會計人員不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那么就會按單位負責人的意愿去做,就很能難發揮會計監督的職能。

加強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更新知識,提高會計專業技術能力和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積累經驗、提高素質,以此保證會計人員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對他們的越來越高的要求。

3.3規范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內部會計監督

企業會計管理涉及企業的全部經濟業務活動,要實現內部會計控制的目的,必須針對當前企業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根據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明確規定企業各級機構職責和具體崗位職責,制定一套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堅持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的原則,確保不同機構和崗位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監督,以保證內部會計控制作用正常發揮。

3.4加強社會監督力度

從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現狀來看,靠企業自身約束來規范會計工作是不夠的,應該借助外部監督,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會計規范化,加強外部會計監督,首先發揮財政的監督作用,督促中小企業按照《會計法》、《小企業會計制度》、《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會計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健全會計核算體系,發現不符合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要求的,財政部門應加強工作指導,督促中小企業建立、健全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核算制度。對有意違法違紀的,要及時嚴肅處理;其次應加強對中小企業會計人員的監督,要嚴格執行對中小企業會計人員資格證書的管理制度,加強對中小企業會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并充分發揮其作用。對沒有認真履行職責的會計人員,要取消其任職資格,吊銷有關資格證書,不得再從事會計工作。加強社會審計力度,健全會計中介機構對中小企業會計報表進行審計的規定,發揮“經濟警察”的作用,加強會計工作的監督。

總之,中小企業會計工作不規范,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應對中小企業會計工作規范化引起足夠的重視,近年來中小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快,只有加強對中小企業會計工作規范化的引導,促使會計信息真實反映,才能使中小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