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系統信息含量因素論文

時間:2022-08-14 09:20:00

導語:會計系統信息含量因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系統信息含量因素論文

摘要:文章對于會計系統信息含量的含義和影響會計系統信息含量的因素進行了探討。指出影響信息含量的因素主要是會計信息所處背景和披露時點。

關鍵詞:信息含量;契約背景;交易背景

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已經成為會計理論界的主流觀點。那么,會計這個信息系統應提供什么樣的信息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當信息被使用,或其對使用者發生作用時,它就具有信息含量(JohnA.Christensen等,《會計理論》2006)。信息系統要成為一個運作良好的系統,它所提供的信息要具備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有信息含量。從信息含量的角度來看,會計目標可以被描述為構建一個有信息含量的會計系統,會計數字的本身精確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會計信息的使用人判斷事件的結構。比如,我們假定企業經營有好、中、差三種狀態,由于會計計量遵循的會計準則等的不同,其可能對應的會計收益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和表2所描述的會計收益在數值上明顯是不同的,但是它們識別企業狀態的效果卻是完全一致的,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據企業的會計收益清楚地判斷出企業經營所處的狀態是好、中還是差。從信息含量的角度來看,二者是等價的。

那么,哪些因素會影響會計系統的信息含量呢?筆者認為影響信息含量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會計信息所處背景和披露時點。

一、會計信息所處的背景

一般認為,會計信息有兩個功能:評價和交易估價。會計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會計信息去評價管理者的經營業績,還可以借助于會計信息來決定是否進行某項交易。這里所指的交易估價并非是對交易標的物價值的精確計量(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精確計量),而是用于幫助使用者去判斷交易是否可行。在評價和交易估價過程中,同一會計信息可能具備不同的信息含量,可用于評價的信息未必會有助于對交易可行性的判斷。相應的,會計信息所處的背景可大概劃分為兩個領域:契約背景和交易背景。

(一)契約背景下的信息含量分析

在契約背景下,企業管理者通過報告會計信息以解脫受托經營管理的責任,并最大限度地為自己謀求相應的經濟利益。企業管理者可以控制的行動有兩個:管理行動的選擇和財務報告的披露。管理者可以決定自己采取高水平的管理行動或是低水平的,可以將高水平的管理行動界定為H,低水平的管理行動界定為L;管理者也可以決定是披露真實可靠的財務報告(以T表示)還是披露不真實可靠的財務報告(以F表示)。為了討論的方便,在這里假定不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即假定只有管理者提供高水平管理行動時,才能取得較高會計收益。管理者在作出行動選擇時,有四個方案,即:(L,T)(表示管理者采取了低水平管理活動,并如實報告,以下依次類推)、(L,F)、(H,T)、(H,F)。在各個行動選擇下,會計報告傳遞的收益信號如表3所示。

在表3所述情形下,會計收益傳遞的信號無助于判斷管理者是否采取了高水平的管理活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保證管理人員如實報告會計信息,則表1可以精煉為表4:

在表4中,會計收益非常清楚地傳遞了管理者是否從事高水平管理行動的信息,即,如會計收益為600,則管理者采取了低水平管理行動,若會計收益為1800,則管理者采取了高水平管理行動。

從表3和表4的分析過程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在契約背景下,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們判斷管理者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這也是將受托責任作為會計目標時,可靠性成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重要原因。

(二)交易背景下的信息含量分析

對交易背景下的會計信息含量進行分析,實際上是判斷會計信息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們知道,個人的交易行為實際是一種過程,當潛在投資者決定是否購買公司的股票時,他要根據所收集到的信息評價交易的價值并進而完成或拒絕交易。債權人在決定是否借款給企業時,他同樣要判斷借款這一交易的價值是否會給其帶來相應收益。會計信息要想在估價背景下具備良好信息含量,它必須能提供市場中各個相關利益主體在對決策進行價值判斷所需要的信息。會計信息的報告如果有利于交易中的一方判斷出該項交易對其有利還是有弊,這樣的會計信息就具有信息含量。

假定一個風險中立的潛在投資者在決定是否對一個公司投資時,在沒有任何信息來源的情況下,他可能會判斷該企業經營狀況為好(G)的概率為0.5,經營狀況為壞(B)的概率為0.5,這時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狀況的看法被稱為先驗概率。如表5所示。

但是,投資者在接收到企業的會計信息y時,(yg代表好消息,yl代表壞消息)他對于企業的看法可能就會有所改變,這時的概率稱為后驗概率,可以表示為P(G|y),P(B|y)。我們可以假定企業經營狀況好(G),信號為yg的概率為0.375,依次類推,如表6所示。

假定投資者接收到企業的會計信息為好消息yg,他根據收到的信息去判斷企業經營是好還是壞,修正自己最初對企業的看法。根據貝葉斯法則,他認為企業經營狀況好的后驗概率為:

由此可以認為,由于會計信息的傳遞,改變了投資者最初對企業的認識。在會計信息為好消息的情況下,投資者較沒有任何消息來源前更有把握判斷企業是一個經營狀況好的企業,并可能進行投資;反之,當投資者收到的消息為壞消息時,他更有把握判斷企業是一個經營狀況較差的企業,他可能選擇不投資。在表6所述情形下,會計信息明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它影響了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狀況的信念(換言之,就是說會計信息是和投資者決策相關的信息),使后驗概率區別于先驗概率。這也就是將決策有用作為會計目標時,相關性成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重要原因。同時,當將概率的知識引入會計信息含量分析時,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清楚地看到,會計信息的傳遞只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并不能保證交易的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三)契約背景和交易背景下會計信息的屬性

會計信息實際上具有兩個屬性:特定企業性和社會性。會計信息帶有鮮明的特定企業性,這是因為會計信息是通過一個復雜的系統來傳遞的,所以一個企業和另外一個企業的會計信息一般不可能雷同。會計信息的社會性是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進行決策時,可能會將某一企業的會計信息納入由若干企業組成的大背景中進行比較分析。契約背景下更強調會計信息的特定企業性,交易背景下更強調會計信息的社會性。筆者分析如下:

假定企業在時點T披露會計信息y,信息使用者通過觀察T點披露的信息,去判斷管理者在T-△T所采取的管理行動是H還是L,這就是管理契約背景下信息的運用;信息使用者同樣根據在T點觀察到的信息,來決定在時間(T+△T)是否進行交易行為,這就是交易背景下信息的運用。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到,契約背景下信息的運用主要是為了對過去已發生的事件進行評價,而交易背景下信息運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未來是否進行交易做出判斷。因為在契約背景下是對既定事項的判斷,可以只局限于某一特定企業的管理者進行研究,會計信息的特定企業性更重要,更加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在交易背景下則不然,因為交易尚未發生,參與人有很多選擇,會計信息需要納入市場中去研究,會計信息的社會性更重要。此時,只要是與決策者相關的信息我們認為都是有信息含量的,也就是說在交易背景下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更加重要。

那么,當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相關性出現矛盾時,是強調更相關還是更可靠的信息呢?筆者認為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應是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這是因為導致會計報告的可靠性出現偏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為了謀取個人或局部利益對會計報表的人為操縱;二是信息取得的困難性。由于會計報告一般需要進行審計,可以說只要審計質量合格,理論上,一般的人為操縱都很難通過審計的鑒證;至于由于信息取得的困難性導致的可靠性差,筆者認為在資本市場中,作為會計報告的使用人一般可以識別由于信息取得困難而導致的計量誤差。眾多實證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比如,金融工具按照現行準則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公允價值來源或管理操縱導致了公允價值的計量誤差,投資者可能因為看穿了這些影響公允價值的因素,因而不在意調整了多少,而在意是否采用了公允價值(鄧傳洲,《會計研究》,2005)。二、會計信息的披露時點

同一信息,由于披露時點的不同,其所攜帶的信息含量也會有所不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信息的提前套現,導致了信息含量的缺失

作為市場中的交易主體,他們在進行決策時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會計信息天然具有一種延時性。如果市場在會計報告公布前套現了會計報告所攜帶的信息含量,那么會計報告的公布并不能帶給使用者任何新的東西,這樣的會計報告是毫無信息含量可言的。比如,假定A企業是一家花生油的生產企業,2006年3月花生價格上漲,作為市場理性經濟人就會預期到該企業單桶花生油的銷售成本上升,那么,2006年6月該企業中期報告披露花生油單位銷售成本上漲就不再具有任何信息含量,因為已經被市場提前套現了。

(二)未被提前套現的信息,公布時點不同,也具有不同信息含量

即使會計信息未被其他渠道的信息提前套現,但是時點不同,其信息含量也會有所不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會計報告分期報出。一方面,如果當期報告的信息不屬于當期時間范圍,就有可能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比如,將當期實現收入推延到下期或提前確認,就是所謂的盈余管理;另外一方面,不同時點的信息也確實攜帶不同的信息含量。以權責發生制原則與收付實現制原則為例,它們確認收入和成本的時點是不同的,如表7所示,在t=2時期,權責發生制的會計收益已經攜帶了商品售出這一信息,但同一時期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收益卻沒有攜帶這一信息含量。

此外,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收入的確認應遵循可實現原則,而不是已實現原則,也是為了增加其信息含量。在新準則中,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確認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也是為了提高其會計信息含量,向會計信息使用者及時傳遞其價值增減變化這一信息。

小結

會計作為信息系統,它的存在及其在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經證明了其傳遞的信息具有信息含量。當然,會計系統要成為一個良好的信息系統有一定的前提條件,而且,市場是動態的,信息是動態的,影響會計系統信息含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文中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尚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杜興強,章永奎.財務會計理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2]鄧傳洲.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B股公司的證據.會計研究,2005年10月.

[3]JohnA.Christensen,JoelS.Demski著.程小可等譯.會計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