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披露內容模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4 06:36:00

導語:會計信息披露內容模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信息披露內容模式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從環境會計可以核算循環經濟給企業帶來的收益,環境收益以貨幣單位計量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環境質量情況,環境成本的定義等方面對會計信息披露內容模式分析。利用現有的披露形式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逐步規范化和制度化。

【摘要】隨著人們對循環經濟認識的加深,環境會計已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文章從循環經濟視角出發,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和模式進行了研究,以期為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為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循環經濟;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和模式

隨著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的潮流,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并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推行環境會計、進行其信息披露對于加強我國環境保護,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循環經濟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我國在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指出,循環經濟是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循環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增長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模式,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實現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良性循環,促進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其重要意義在于: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可以充分利用資源,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循環經濟符合經濟全球化和打破國際貿易壁壘的要求;循環經濟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能夠有效保護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有利于提升社會發展水平。

二、環境會計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作用

(一)環境會計可以客觀評價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

環境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應該揭示企業對社會的環境責任與義務,評價企業的社會效益,以滿足社會各方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為對企業的評價不僅應以企業自身經濟效益為準,還必須站在整個社會的角度考慮其社會效益。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拉動GDP增長的幾乎是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由于傳統的會計核算未將環境資源的消耗和補償列入國民經濟的核算體系,不能充分反映企業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了GDP的虛增,國民經濟的虛假繁榮。環境會計則恰好能彌補傳統會計在這方面的缺陷,將涉及資源和環境的經濟業務納入核算對象,將企業在資源循環利用中發生的相關活動及其對企業財務的影響進行充分的揭示,以客觀、公正、準確地評價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

(二)環境會計可以核算循環經濟給企業帶來的收益

循環經濟模式強調對資源的不斷循環利用,要求及時提供資源投入、產出、使用效率及環境變化的信息,而傳統會計未將環境要素納入其核算體系,提供的信息無法滿足循環經濟發展對環境資源信息的需求。而環境會計最終的目標是要提供并公示這些環境會計信息。循環經濟要求將生產出現的廢物盡量轉化為其他生產的原料,這必然就節約了資金的耗費,而傳統會計對此并未過多關注。環境會計則要求核算資源重復利用的成本,其中也就包括了循環經濟模式下將產品變為再生資源的支出。同時,由于合理地利用了產品和廢棄物,產生了一定的收益,如國家補貼、減少對稀有資源的購買等。

三、循環經濟模式下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內容

我國目前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尚未有統一的規定和標準。會計界有的將環境會計信息按傳統會計的六要素,即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資本、環境收入、環境費用、環境利潤來進行討論。但其確認、計量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在操作上有相當的難度,可行性較差。借鑒世界各國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結合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主要應包括能以貨幣單位計量的環境成本、環境收益以及不能以貨幣單位計量的環境績效兩個方面,這樣便于操作。

(一)貨幣化信息——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

1.環境成本

關于環境成本的定義,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第15次會議認為:環境成本是指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這一定義指出了環境成本的形成來自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據此,我國可以將環境成本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1)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成本,是指為了直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而發生的成本。包括防止公害、保護環境、循環利用資源所發生的成本。(2)生產經營前后過程中發生的成本,是指為了抑制在生產經營之前及之后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而付出的成本,以及為了抑制包裝物等的消耗和廢棄而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購買環保設備、環保材料等發生的綠色采購成本;為了降低包裝物等造成的不良影響而發生的成本;為了對產品、商品等的回收、循環利用、再商品化及適當處理所發生的成本。(3)環境管理活動中發生的成本,是指在保護環境的管理活動中發生的為了降低不良環境影響所付出的成本以及與社會交流所付出的成本。具體包括:環境管理體系的完善及運行成本;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及環境宣傳成本;環境監測成本;環境教育經費;景觀維護等改善環境措施而發生的成本。(4)環境保護的研究開發成本,是指用于研究開發的成本中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成本。主要包括:環保產品及增加原產品環保功能的研發成本;材料選擇、生產工藝流程設計、環保包裝設計的研發成本。(5)社會環保活動中發生的成本,是指在社會活動中發生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成本,這些成本支出雖與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但有助于企業提高社會整體環境保護效益。主要包括:對從事環保工作的社會組織、團體、個人等給予的捐贈、贊助;向當地居民提供環境信息所發生的成本。(6)環境損害成本,是指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已經給環境造成損害而發生的成本,即企業對環境損害作為補償和賠付而支出的成本。主要包括:排污費、專項治理費用;賠償金以及罰金。

2.環境收益

環境收益是指由于企業積極實施各種環保措施并參與環境治理給企業帶來的能以貨幣單位計量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是取得的實際收益。主要有:對回收的產品、商品進行處理后得到的有價物的銷售收入;利用三廢生產的產品收入;由于采取某種污染控制措施(如購置環保設備、環保技術研究等)而從政府取得的不需要償還的補助或補貼;國家頒發的對環保作出貢獻的獎金;國家撥給企業的用于治理環境的專項資金;接受環境保護方面的捐贈收入。二是費用的節減。主要有:利用三廢生產的產品將會享受到流轉稅、所得稅等稅種減免稅的優惠政策從而減少了稅費支出;資源投入費用的節省。如由于循環利用或有效利用資源引起的原材料費用的節省,由于水的循環利用引起的用水費用的節省等;企業治理環境污染所發生的支出可能會低于過去交納的排污費、罰款等支出;從金融機構取得低息或無息貸款,從而節約利息支出。

(二)非貨幣化信息——環境績效

環境績效是指企業所做的環境管理工作及其效果。例如,對國家環境法規執行得如何,對環境造成了多大的污染,對環境保護作出了哪些貢獻,環境質量有何改善等等,有些難以用貨幣單位計量而只能采用某種技術的或實物的計量手段去衡量。

1.環境質量情況

環境質量情況是披露企業環境績效的最重要的內容。環境質量主要包括以下項目:能源的耗用量;污染物排放量;使用過的產品、容器、包裝物等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情況;主要環境質量指標的達標率;發生的污染事故情況及對環境的危害情況等。2.環境污染治理情況

由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污染時,自然就要進行污染治理,因此,披露環境污染治理情況也是反映企業環境績效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項目有:污染治理情況,包括污染治理投資額、項目完成數、污染物處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設施運行狀況等;從事環境治理、檢測、研究的機構和人員情況;建立治理污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的情況;污染物回收利用情況等。

3.環境法規執行情況

我國按照協調發展、預防為主、環境責任和公眾參與這四項原則制定了一系列的環保法律、法規。那么企業的執行情況如何也應反映。主要包括:“三同時”制度的遵守情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執行情況;環境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和執行情況;對納入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事項、原因、分配的責任指標及其完成情況,以及在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中的成績和問題;排污申報登記、排污許可證的取得情況等。

4.其他

其他還有如企業執行的環境政策、企業的環境管理體系、環境審計情況等等。

四、循環經濟模式下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模式

根據上述分析,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主要可分為貨幣化信息和非貨幣化信息,其披露模式就可以從貨幣化信息披露模式和非貨幣化信息披露模式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貨幣化信息的披露模式來源于/

1.在現有財務報告框架內披露

(1)在現有財務報表內披露,但不單獨立項。這是將貨幣化環境會計信息融合到現有財務報表的有關項目之中予以披露,而不單獨立項的一種披露模式。我國現行會計制度和實務中采取的就是這種做法。例如,將企業交納的排污費視同一般費用計入管理費用;用于環境保護的設備列為一般的固定資產,不作特別披露。這種方式下無法體現企業環境管理的狀況和水平,而且會使那些注重環境管理的企業因環境支出導致費用增加、凈利潤減少,挫傷企業的環保積極性。顯然,這種做法不能適應環保新形勢的需要,因此并不可取。

(2)在現有財務報表內披露,并單獨立項。這是一種把貨幣化環境會計信息直接添加到現有的會計報表正式項目中予以披露的一種模式。即在現有的會計報表內增加項目,以某種合適的項目名稱對貨幣化環境會計信息進行單獨披露。例如,在利潤表中增設如排污費、環保研究開發費、政府發放的污染治理補助等專門項目,以反映發生的環境成本以及披露控制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所導致的收益。

(3)在附注中披露。貨幣化環境會計信息除了可以在財務報表內反映外,還可以在附注中披露,這些補充資料可以是文字的或是數字的,詳細的或是簡略的,相互連貫的或是獨立的。

2.編制單獨的環境成本報表和環境收益報表

前兩種披露模式都是將環境會計信息與傳統的會計信息合并披露,并沒有對原有會計報表的模式和結構進行太大的改動,便于操作,易于為會計人員所接受。但是,這種模式容易引起混亂,導致對會計信息的錯誤理解。因為傳統會計信息和環境會計信息所反映的內容在性質上是根本不同的。如果將二者合并在一起,使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無法對企業的經濟責任和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作出客觀而準確的評價,并降低了環境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如在附注中加以說明,等于把環境會計信息置于傳統會計信息的附屬地位看待,這與目前循環經濟對環境信息的需求很不相稱。因此,為了強調突出環境會計信息的重要性,便于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與環境問題有關的貨幣化信息,企業可以編制單獨的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報表,單獨披露在環境方面的耗費和收益。

(二)非貨幣化信息的披露模式

由于環境績效信息主要以非貨幣性信息為主,而且環境科學方面的技術指標值非常專業,因此一般應以編制單獨的環境績效報告為宜,使環境績效的披露更加集中、全面和系統。在編制初期,為易于操作,不妨先以文字、圖形、表格和實物數量、技術指標等為主;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后,環境績效報告應以列示一系列環境技術和經濟技術指標為主,并逐步過渡成為一種通用、正規、嚴謹的信息報告工具,以便同時滿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使企業對外披露的環境信息能夠發揮最大程度的效用。

基于以上分析,在環境會計實施初期,以及環境問題并不突出的行業,利用現有的披露形式(不單獨立項的做法除外)予以披露是可行的,但是隨著環境會計理論與實踐的逐步成熟,特別是在環境問題突出的行業里,最終還是應該編制獨立的、通用的環境會計報告書。

在借鑒國外環境會計理論的基礎上,我國一定能夠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逐步規范化和制度化,為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而有效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馮之俊.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2]龔蕾.日本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及其借鑒[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5(1):67~69.

[3]許家林.環境會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