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資產會計計量的問題及對策透析

時間:2022-01-21 02:38:00

導語:無形資產會計計量的問題及對策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形資產會計計量的問題及對策透析

摘要:會計實務側重于對有形資產的計量,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的范圍和項目日見增多,無疑,對無形資產的計量也就越來越重要。本文針對我國無形資產計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準確計量無形資產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無形資產計量對策

知識經濟的最大特點是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占全部資產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美國有些高科技企業,無形資產的比重在資產總額中甚至位居首位。新的會計準則規定:無形資產指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不再區分可辨認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無形資產,并把商譽排除在外。會計理論與實務側重于對有形資產的計量,而對無形資產的計量雖有所考慮但其范圍卻很狹窄。現代經濟學確認的無形資產有20多項,而會計學確認的卻很少,真正列入會計報表的更少。在知識經濟時代,這樣的會計信息顯然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并且可能誤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無形資產信息的計量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現行無形資產計量存在的問題

1.無形資產確認項目范圍過窄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將越來越高,知識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將日益成為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與市場價值的主要動力。在高新技術企業,衡量企業價值的主要標志不再是物質資源的多少,而是無形資產的多少。比如美國微軟公司,其賬面價值遠不及通用汽車公司一家的賬面價值,但其產值和利潤卻超過了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總和。同樣,我國也有類似的高科技企業,例如網易公司。《新會計準則》規定予以確認的無形資產只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經營權等。新準則規定,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資產項目,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第一,該資產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即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第二,與該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第三,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可見,按新準則的規定,無形資產應當是具有可辨認性特征的資產,對于企業合并所形成的商譽,是不具有可辨認性的,由于新準則不應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會使得這類企業價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除此之外,在知識經濟環境下,還有很多新興的無形資產,如ISO質量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等。另外還有人力資源,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企業對人力資源上的投入將會越來越多,如不及時加以確認和計量,將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2.無形資產價值的計量缺乏合理性

對于《準則》規定予以確認的無形資產,其計量標準亦缺乏合理性。對于自行開發并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僅將其開發成功后為取得專利所發生的直接費用——注冊費和律師費等資本化,作為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而對于其主要的研究開發費用則作為當期費用,計入當期損益。這樣處理使得企業自創無形資產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確認,同時也不符合收益和費用配比的原則。大多數無形資產在尚未開發成功的會計期間里可能不產生任何收益,卻要負擔大量的研究和開發費用,而開發成功以后的受益會計期間僅攤銷少量的申請、注冊費用,這顯然很不合理。

3.無形資產的計量過于注重貨幣實物性

所謂的貨幣實物性,就是指在對無形資產計量時沿用有形資產的計量方法,以貨幣為主要單位進行核算。這在一般情況上沒有什么錯誤的。但對于一些特殊的無形資產,諸如企業研發能力,企業人類資源價值、企業文化、企業顧客滿意度等反映企業競爭力方面的資源,就難以準確地用貨幣進行計量了。如果就此消除對以上資源的計量,將其排除在無形資產范疇外,那對于企業資產的核算無疑是很大的損失。

二、準確計量我國無形資產的對策

新準則的頒布,無疑是我國會計準則建設的一件大事,反映了會計準則在制度化、規范化等方面取得的進步。但不容忽視的是,企業在無形資產的處理方面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也對今后的會計實踐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這一具體準則中也存在著以下值得思考的問題。

1.擴大確認范圍

新準則規定企業自創商譽以及內部產生的品牌、報刊名等,不應確認為無形資產。這導致很多重要的無形資源被排除在外,如自創商譽、人力資本等,從而使企業無形資產整體價值被低估。企業的自創商譽以及內部產生的品牌、報刊名等被排除在無形資產的確認范圍之外,但這些“資產”卻在現代企業價值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高度競爭環境下的創新型企業在這些方面表現得特別突出,如制藥業、無線通信業等,它們的投資重點主要表現在雇員知識、營銷和分配系統等方面。然而,這些在財務報表中都未能得到充分反映。可以考慮采取一種最適當的方式將此類無形資源的相關信息納入財務報表,有助于投資者得到靠且相關的會計信息。

2.逐步建立公允價值計價的環境

國外公司治理相對規范,監管體系完備、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成熟相適應,在計價手段上,國際會計準則,對于無形資產都采用的是以公允價值計價。此次頒布的新準則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產,債務重組等方面均謹慎地采用以公允價值。雖然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和完善,但我國公允價值的應用環境并示完全建立,國際接軌是方向,是大勢所趨,因此我國應在今后逐步建立公允價值的計價環境。

3.對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建議

對于研發費用的會計處理,在英國,研發費用一般存在于科學或工程項目中,缺乏“獨特性”使之與其他內生資產一樣被資本化。目前國際會計準則研發費用采用的是有條件的資本化方法。即通過技術可行性測試后,內生無形資產在研發過程中的支出可予以資本化處理。準則中,我國改變了之前研發費用完全費用化的做法。對開發過程中的費用,成果符合相關條件,就可以資本化。這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邁出了一可喜的一步。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由于研究費用與新產品或新工藝的生產或使用及給企業帶來效益的確定性較差,應在費用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直接記入當期損益,并且在以后會計期間也不確認為資產。對于研究活動——初步智力成果,采取費用化處理;對于開發項目由于開發項目是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應該采取資本化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1]王霞.無形資產會計處理與所得稅差異分析.財會通訊,2008(7)

[2]葛欣.自行開發無形資產入賬價值的探討與分析.商業會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