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調整及會計處理原則探索

時間:2022-02-16 11:02:00

導語:納稅調整及會計處理原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納稅調整及會計處理原則探索

摘要:納稅調整項目按會計處理原則不同,可以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兩種,兩差異在納稅調整與會計處理上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之處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均需要進行調整,不同之處是永久性差異只需在所得稅申報表中作相應調整,會計上不專門核算;而暫時性差異除了在所得稅申報表中進行調整外,會計上還要進行專門核算。本文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供會計考生及會計人員更好地把握兩種差異在納稅調整與會計核算中的異同點。

關鍵詞:永久性差異;暫時性差異;納稅調整;會計核算

一、永久性差異及其會計處理原則

(一)產生原因

“差異”是指會計與稅法對某些收入、費用由于計入“利潤總額”與“納稅所得”的“口徑”與“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由于雙方“計算口徑”不同而產生的差異為永久性差異。由此可見,永久性差異是指由于會計確認利潤總額與稅法確認納稅所得的計算口徑不同而產生的一種差異,由于此差異永久性地存在于會計與稅法之間,它既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動消失,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動轉回,所以把此差異稱為永久性差異。

(二)特點

“計算時期相同,計算口徑不同”。

這一特點是指會計上與稅務上計算利潤總額與計算納稅所得的時期是一致的,但在計算利潤總額與計算納稅所得時的口徑卻是不相同的。如會計上計算2008年的利潤總額,稅務上確認2008年的納稅所得時,對于2008年企業發生的一項與稅收有關的滯納金和罰款是否應計入利潤總額與納稅所得存在分歧。會計上計算利潤總額時將其進行扣除,而稅法明確規定計算納稅所得時不允許扣除,此時就產生了一項會計已扣,而稅法不允許扣的永久性差異。

(三)類型

1.永久性差異的減項(又叫利潤總額的備抵調整項目)

會計上已將其作為收入,收益計入利潤總額,而稅法規定不計入納稅所得的,企業在計算本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時,應將其作為利潤總額的備抵調整項目,從本年實現的利潤總額中予以扣除。常見的永久性差異減項主要有以下幾項:

(1)國庫券利息收入。企業持有國務院財政部門發行的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

(2)成本法下的股利收入。成本法下的股利收入是被投資企業稅后利潤的分配額,所以投資企業取得該項收益時,不再計算交納所得稅。

(3)技術轉讓收入。一個納稅年度內,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4)可加計扣除的成本費用。

①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②企業安置殘疾人員的,按照支付給殘疾人員工資的100%加計扣除。

2.永久性差異的加項(又叫利潤總額的附加調整項目)

凡是會計上不作為收入、收益處理,而稅法規定應交所得稅的,或會計上已將其作為稅前費用、損失扣除,而稅法規定不能在稅前列支的,或雖然可以按標準、按規定在稅前扣除,但對于超標、超規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都應作為利潤總額的附加調整項目予以考慮。

(1)標準差異

按標準、按規定可以在稅前扣除,但對于超標準、超規定的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必須予以加回。

①利息支出(要點有三):

第一,利息支出是指企業已經在當期予以費用化的利息。

第二,向銀行借款利息支出以及企業經批準發行債券的利息支出,可按實際發生數在稅前扣除。

第三,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借款利息支出,按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部分如實扣除,超過部分應作為永久性差異予以加回。

②業務招待費:

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能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超過部分應作為永久性差異予以加回。

③職工福利費支出:

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得超過工資薪酬總額14%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則應予以加回。

④工會經費支出:

企業撥繳的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應作為永久性差異予以加回。

⑤公益性捐贈支出:

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應作為永久性差異予以加回。

(2)項目差異

項目差異是指會計計算利潤時已作扣除,而稅法規定不允許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的項目。

①因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而被有關職能部分處以的罰款以及被沒收的財物損失。

②與稅收有關的滯納金和罰款。

③非公益救濟性損贈。

④各種非廣告性的贊助支出。

(3)業務差異

如企業將自己生產的產品用于在建工程項目等,會計上既沒有體現收入,也沒有反映成本。而稅法規定應視同銷售行為,計算補交所得稅,其應補交所得稅的依據是視同該產品出售而取得的利潤。即:該產品利潤=該產品收入-該產品成本-該產品應交稅金及附加。

(四)會計處理原則

對于永久性差異,會計上不設置賬戶進行核算,只是在申報所得稅時將其在利潤總額的基礎上予以調整。

二、暫時性差異及其會計處理原則

(一)產生原因

暫時性差異雖說是由于資產或負債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而產生的一種差異,但究其實質是一項收入費用由于會計上計入利潤總額與稅法上計入納稅所得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一種差異,由于此差異是暫時性地存在于會計與稅務之間,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動消失,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動轉回,所以把此差異叫暫時性差異。

(二)特點

“計算口徑相同,計算時期不同。”

這一特點是指對一項收入與費用,會計上計算利潤總額與稅法上計算納稅所得的計算口徑是相同的,但計入利潤總額與計入納稅所得的時間卻有所不同。如企業有一項應收賬款100萬元,當期計提壞賬準備10萬元,計提當期會計減少利潤,稅法不減少納稅所得,實際發生損失當期,企業不減少利潤,但稅法上要減少納稅所得。這就使得企業與稅法在計提當期和實際發生當期都存在一種差異,但從其最終結果看,企業計算利潤總額與稅務計算應納稅所得額都扣除了10萬元的壞賬損失,所不同的是會計扣在計提當期,而稅法扣在實際發生當期。

(三)類型

1.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1)超標準的職工教育經費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的2.5%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企業實際發生超標準職工教育經費的當期就形成了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等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或用于補償以后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政府補助,會計上均確認為遞延收益,而稅法規定應在收到這些補助時計入當期收益。因此,收到這些補助時,應按收到金額與當年會計上分配計入收益金額之間的差額調增應稅所得,而以后年度會計上分配計入當期收益時,再按當年確認的該項收益調減應稅所得。為此,企業在收到政府補助當期就形成了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3)公允價值變動凈損失

按會計準則規定,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因公允價值變動確認損失并計入當期損益的,計稅時應調增應稅所得,當這些資產終止確認時,因為此前已確認了部分損失,與稅法規定相比,在會計上會多確認處置收益,減少確認處置損失,因此應按稅務上確認的所得(損失)與會計上實際計入利潤總額的凈收益(凈損失)的差額,調整應稅所得。此時會計上在確認凈損失當期就形成了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4)符合條件的以前年度虧損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發生虧損,可以用以后年度實現的應稅所得彌補,但延續彌補的期限最多不超過5年,如果該虧損能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五年內的虧損;五年內有足夠的納稅所得彌補這一虧損,則該虧損應當確認為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5)超標的廣告費用和業務宣傳費用

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用和業務宣傳費支出,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者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由此可見,企業在實際發生超標廣告費用的當期,應形成了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6)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

稅法明確規定,企業所得稅前允許扣除的項目原則上必須遵循據實扣除原則。除稅法規定外,企業按會計準則提取的任何形式的準備金不得在稅前扣除,只有在實際發生時,才允許在計算納稅所得時扣除。因此企業在計提各種資產減值準備當期,應形成了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7)與產品保修費用等有關的預計負債

現行會計準則規定,企業的或有負債符合相關確認條件時,應確認為預計負債,其損失計入當期損益。而稅法明確規定,該損失實際發生時,才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則企業在預提產品保修費用當期就形成了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8)籌建期間發生的開辦費用

現行會計準則規定,開辦費用發生時應直接計入籌建期間的管理費用,不納入費用資本化范疇。但稅法規定,開辦費用應資本化為長期待攤費用,并自發生次月起按不低于三年的期限分期攤銷。則企業在發生開辦費用的當年會形成一項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1)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

現行會計準則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計入當期收益,但稅法對此并未認可。所以在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當期就形成了一項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2)權益法下的投資收益

現行會計準則規定,采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年終實現了凈利潤,投資企業應按相同期間的持股比例計算其應享有的部分,并將其作為投資收益計入當期利潤總額。而稅法卻規定只有在被投資企業實際分配利潤時,才確認投資收益并計入納稅所得。所以在被投資企業實現凈利潤的當期,投資企業將形成一項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四)會計處理原則

對于暫時性差異,除特殊情況外,都應進行納稅調整,并且會計上還專門設置遞延所得稅資產與遞延所得稅負債兩個賬戶核算暫時性差異對所得稅費用的影響(特殊情況除外)。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釋義及適用指南[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2]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3]萬宇.企業所得稅申報的納稅調減[J]財會月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