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核算謹慎運用思考
時間:2022-02-18 03:28:00
導語:企業會計核算謹慎運用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謹慎性原則是企業會計核算中運用的一項重要原則,但由于謹慎性原則在運用中具有明顯的傾向性、主觀臆斷性等弱點,隨著應用范圍的擴大,任意調節費用、操縱利潤的空間也增大,謹慎性原則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就其在會計中的運用及其局限性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謹慎性原則運用局限性
1謹慎性原則的在會計中的運用
1.1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
謹慎性原則針對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要求人們在會計處理上充分估計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損失,提供反映經營風險的信息,這樣有利于保護投資人的權利,也有利于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但謹慎性原則若使用不當也可能降低企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使會計信息失真。因此,有必要對謹慎性原則的運用進行嚴格規定,以揚長避短,發揮其最大作用。《企業會計準則》第二章第18條規定:“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制度》)第11條第12項規定:“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計提秘密準備。”這是《企業會計準則》和《制度》對會計核算中貫徹謹慎性原則的一般要求。
1.2謹慎性原則在財務分析中的運用
謹慎性原則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主要是就短期償債能力、企業資產運營效率等進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謹慎性原則在中國目前財務會計中的運用情況。
(1)短期償債能力分析中的運用。謹慎性原則在短期償債能力分析中的作用是通過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來體現的。在計算流動比率指標時予扣除或根據具體情況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資產負債表的流動負債中最好應加上將有可能發生的可以預計的或有負債,如產品質量保證金、訴訟賠償金等。速動資產是指變現能力較強的流動資產,速動比率更充分地體現了謹慎性原則的要求。
(2)企業資產營運效率分析中的運用。謹慎性原則在企業資產營運效率分析中的運用是通過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固定資產周轉率來體現的。應收賬款周轉率是指在一個會計年度內應收賬款轉為現金的次數。存貨周轉率指標反映在一個會計期間存貨周轉次數,一般越高越好。固定資產周轉率指標越大,表示固定資產周轉率越高。
2慎性原則在我國財務會計改革實踐中的運用情況分析
謹慎性原則在我國財務會計改革過程中曾引起理論界和實務界廣泛的爭議,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過度謹慎性。我國企業在實施承包經營過程中,為了自身利益,行為短期化進行掠奪式生產,而謹慎性原則成為企業承包者隱瞞利潤,逃漏稅收的秘密武器;另一個是謹慎性不足問題。我國企業謹慎性原則實施范圍仍顯狹窄,離充分謹慎性原則還有一定距離。比如存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使得當期利潤計算偏低,期末存貨價值減少,導致后期銷售成本偏低,從而使利潤反彈。對于期末存貨占資產比重較大的企業(如房地產開發公司)來說,這不失為操縱利潤的手段。由此,企業可能在某一會計年度注銷巨額呆滯存貨,計提巨額存貨跌價準備,實現對存貨成本的巨額沖銷,然后次年就可以順利實現數額可觀的凈利潤。這種盈余管理只需對期末存貨可變現凈值作過低估計,而無需在次年度大量沖回減值準備即可實現,因而具有更強的隱蔽性。
因此,提供客觀、真實和公允的財務會計信息是企業應用謹慎性原則的目的。只有對基于謹慎性原則指導下編制的財務報表有充分的理解,廣大投資者才能進行更為準確客觀的財務分析并最終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2.1謹慎性原則實際運用的局限性
由于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較強,使資產和利潤達到客觀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夠完全實現。
(1)實際成本計價下,發出存貨的成本按什么價格計價,是采用先進先出法或加權平均法。企業作出的任何一種選擇,都會使當期利潤偏高或偏低。
(2)固定資產采用快速折舊法還是采用直線折舊法,也會影響到當期利潤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資計提跌價準備時,可分別按投資總體、投資類別、單項投資計提。如果某項短期投資比重比較大(如占整個短期投資金額10%及以上),應按單項投資為基礎計算并計提跌價準備,但究竟采用哪一種,企業自定。
(4)企業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一般有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賬齡分析法和銷貨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業自定。諸如以上情況,都會由于選擇性較強而出現不同的結果,形成資產價值和利潤不實的情況。
2.2謹慎性原則在我國實際運用中的不均衡性
《制度》明確規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內發行外資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須按上述方法計提四項準備金。其他上市公司則只是參照執行,而對于占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非上市國有企業,則更未明確,因而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的運用范圍上就存在極大的不均衡性,這對于同為發行A股的公司和在同一市場競爭環境中的企業來說存在著苦樂不均;他們體現出來的業績更存在著不可比性,因而同樣經營效益的企業由于有著A、B股的區別,則有B股的企業不具備配股條件,而無B股只有A股的企業則具備配比股條件;同時,他們的市場形象、股票價格及信用等級也大不一樣,這不能不說是謹慎性原則在我國運用的一大局限。
2.2.1《制度》中某些條款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國新頒布的《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在很多方面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對會計實務的規范,但是,隨著各個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謹慎性原則應用傾向明顯增強,某些條款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也明顯顯出,表現在:
(1)計提減值準備比例不規范。如《企業會計制度》第51條規定“企業應根據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制度未對減值準備的計提比例作出明確規定。這就使某些情況相同或相似的企業在會計報告中出現較大差異,而企業在計提準備時沒有披露充分信息,也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報告數據的可靠性和可比性產生質疑。
(2)制度要求對會計政策變更引起的差異要進行追溯調整。而某些差異,如固定資產折舊政策變更引起的差異進行追溯調整可能好幾年甚至幾十年,既要調整企業所得,還要調整所得稅費用,操作難度及工作量很大。
(3)將計提準備作為盈余管理手段。《制度》明確規定企業在運用謹慎性原則時“不得設置秘密準備”,但某些企業迫于業績考核、申請貸款、發行債券或配股等需要,將計提準備作為粉飾業績、進行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2.2.2績效評價體系不合理
目前,我國企業績效評價仍然以利潤為主。企業主管部門和所有者對企業經理業績評價也以利潤為主要指標。一些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甚至通過不計提準備或部分計提準備的做法達到目標。財務分析中,“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潤指標,往往對企業上市、配股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做法無疑為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設置了制度障礙。
2.2.3實務操作中帶有主觀臆斷性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中的“可變現凈值”如何計量確定,《制度》中表述為:“可變現凈值,是指企業在正常經營過程中,以估計售價減去估計完工成本及銷售所必須的估計費用后的價值。”這三個估計,任何一個估計脫離實際較大,可變現凈值就難以計算正確。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在無取得發票賬單和不存在活躍市場的情況下,《制度》規定:“按該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計算多少,折現率選用多大,都需要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高低。由于謹慎性原則具有主觀臆斷和不可驗證性,致使該原則易被濫用,從而極大地破壞了會計信息的宏觀性,使會計信息失去可靠性,而為不同企業、不同經營者用于不同目的,為企業經營者調節年度損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稅款大開方便之門。
3謹慎性原則的改進思路
3.1擴大謹慎性原則運用范圍與適度運用相結合
通過逐步擴大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范圍,促使各不同類型的企業在同一市場中進行公平競爭,使投資者及債權人對企業的分析有較強的可比性,從而使會計信息成為其真正決策的有效信息。應用謹慎性原則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它的運用程度,過度謹慎性或謹慎性不夠都會降低應用謹慎性原則的優點,使企業的財務情況和經營成果得不到準確的揭示,從而使企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決策等方面受到誤導。可行的方案是尋找一個應用謹慎性原則的平衡點,以使謹慎性原則的優點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將其自身的缺陷約束在最小的范圍內。當然,“適度”的把握有賴于會計人員準確的職業判斷,需要會計人員正確理解和把握謹慎性原則的精神實質與制約因素。因此,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是確保謹慎性原則適度運用的關鍵所在。
3.2對謹慎性原則的應用進行必要的約束
在適度謹慎性的會計實務中,可以對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前提和應用條件進行必要的約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會計人員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例如,對存貨應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制定了預期銷售價格下降;制成和銷售存貨的成本將增加兩項應用前提,并且規定存貨的市價只能在一個有上下限的范圍內應用。此外,對固定資產折舊的提取額不能超出其原始成本。由于這些約束條件限制,使得謹慎性的會計程序與方法將要依據客觀前提而定,減少了操作上的隨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預防和避免謹慎性原則與其他會計原則沖突。
3.3推行謹慎性原則要循序漸進
由于謹慎性原則貫穿于會計工作各個方面,因此,設計各個方面利益關系,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會減少企業利潤,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國家財政收入,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謹慎性原則運用的監管,在非上市公司執行謹慎性原則時,應指定若干事實細則和操作指南,推行時必須循序漸進,逐步有計劃的進行。
3.4體現謹慎性原則的會計準則、制度和相關條款應盡量具有可操作性
從我國現有會計規范看,有些體現謹慎性原則的具體方法操作性是比較強的,如后進先出法、加速折舊法等。但企業會計制度中關于資產發生減值的判斷標準不夠明確,特別是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作為決定資產減值準備數額決定因素的“可變現凈值”的確定較為困難,這為企業利用謹慎性原則進行操縱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因此,應就“可變現凈值”的確定問題指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標準,以指導企業的會計實踐。
3.5加強誠信教育,提高會計人員職業水平和判斷能力
目前我國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還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應加強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會計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才會有求真意識;第二,會計人員應系統地掌握會計專業知識,練好扎實的基本功;第三,會計人員應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加強后續教育。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必然導致會計領域的不斷拓寬,會計理論的不斷完善和會計方法的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斷吸收新知識來解決問題。
總之,在我國實行謹慎性原則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但在謹慎性原則的應用過程中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只有適度地應用謹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謹慎性會計的本質。
參考文獻
1李曉慧.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及其完善探微[J].經濟問題,2006(5)
2衛東,陸蘇.試論穩健性原則在財務會計中的運用[J].財稅天地,2003(1)
3常勛.公允價值計量研究[J].財會月刊,2004(3)
- 上一篇:探究英語句子信息有效性處理能力
- 下一篇:試探英語對話教學方法特性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