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環境下會計未來研討
時間:2022-06-08 11:55:00
導語:IT環境下會計未來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IT業的飛速發展,傳統的企業組織概念、會計理論體系都將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比如,網絡公司以及虛擬組織的興起,對傳統的會計主體——實體假設帶來了挑戰,并進而影響到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對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原則等會計方法和原則提出質疑。面對此情此景,人們不得不思考這樣的問題:IT環境到底對會計學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句話從一個側面說明會計是為經濟服務的,然而會計應該怎樣為經濟服務?以何種方式為經濟服務才既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又能充分界定會計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角色?伴隨新經濟時代的到來,IT產業已成為全社會的主導產業,現代信息技術在經濟領域被廣泛應用,使得經濟日益趨向全球化,資本市場越來越發達,資本有走向國際化的趨勢,地球也將逐漸演變成“地球村”。所有這一切,都給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帶來很大的挑戰,也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會計目標問題。
一、會計的目標
關于“會計目標到底應該是什么”,在會計學術界存在兩種主流觀點,我們稱之為兩大學派,即責任學派和有用學派。這兩個學派都將自己的理論建立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
1.責任學派
責任學派建立在所有者和經營者都很明確,沒有模糊、缺位的基礎之上,委托者(所有者)可以就受托資源的管理績效,向受托者(經營者)提出具體的要求,會計按照這個目的對經營者進行業績考核。如果經過適當的會計考核后,經營者被認定未完成雙方原協議目標,所有者可以向經營者追究責任并重新尋找更合適的經營者。
2.有用學派
有用學派則建立在通過資本市場來完成兩權分離的基礎上,委托方(股東)與受托方(上市公司)不直接進行溝通與交流,而是通過資本市場的介入完成受托過程。由于資本市場的介入,使得委托方變得模糊起來,不僅包括現有的股東,還包括潛在股東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管理當局的經營績效如果不能讓資源所有者(股東)滿意,資源所有者一般不是追究經營者責任或更換管理者,而是通過在資本市場賣出這部分“產權”(股票),并且購入其他值得購買的“產權”(股票)。因此,客觀上要求資本市場的資源管理者應該提供所有有助于投資者決策的相關信息。
二、責任學派和有用學派誰更科學
責任學派強調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可靠性,需要采用歷史成本做基礎,采用權責發生制來計量企業利潤,體現了傳統財務會計的思維;而有用學派則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價值會計,充分要求對商譽、人力資源、信息產品、知識產權等進行計量。用未來現金流量來反映企業價值是對傳統財務會計框架結構的突破。伴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從資本市場上籌集資金。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功能,資本市場也將迅速擴大到全球每一個角落,企業的融資空間無限擴大,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及時提供所有有助于投資者決策的相關信息。基于這點,有用學派的觀點更加符合企業的真實情況。除此以外,企業所提供的信息還必須能被政府職能部門以及銀行所用,尤其是企業的會計利潤還會影響到納稅(事實上,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表明,企業職能與政府職能實際上是整個社會化分工的一個方面,企業專心生產,政府為企業提供宏觀政策服務,為企業的經營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因此,企業向國家納稅始終是不可避免的),更加要求企業和國家之間分配財富應該盡可能合理、公平、科學。基于這點,責任學派的觀點則更有助于對企業經營管理業績的科學考核。以上所述,新經濟時代會計目標觀念應當是既注重決策有用性,又不輕視受托責任,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會脫離會計為經濟服務的原則。
今天會計行業所面臨的真正挑戰在于:信息要求的多樣性已經完全超出了傳統會計界定的范圍,也遠遠超出了傳統會計系統的容量。會計專業人員應該把IT看做是為企業提供業務解決方案而設立的一套工具的組成部分,重視利用IT手段完成對業務問題的解決。在IT環境下,我們必須尋求新的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改造我們的會計系統,以使我們用比以往更加經濟、更具效率的方式完成會計目標所賦予的工作。
- 上一篇:頜面全麻病人術中護理思考
- 下一篇:鎮黨政辦生活垃圾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