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
時間:2022-06-27 10:10:10
導語:有關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修繕不力1982年須彌山石窟被國務院批復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并撥專款進行修繕,但要修復原有雕像和建筑,無異杯水車薪。固原地處西北內陸,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落后、要做好須彌山石窟的修繕和重修工作,等于中央取栗。這種不利現狀,也給須彌山文化的外向傳播和內在滲透造成極大負面影響。服務滯后,觀念落后旅游業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身。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各個產業間的聯產互動性很強,但是,須彌山景區交通不發達,住宿、餐飲、娛樂近似空白,旅游業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加之經濟落后,影響了當地人們的觀念和認識,他們眼中的旅游無非是吃、喝、玩、樂,如此落后觀念是造成該景區旅游業發展遲緩的因素之一。1.5配套設施不齊備,缺乏特色盡管須彌山景區在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但與國內同類行業相比滯后了不少,主要是服務配套功能不健全。更有甚者,須彌山做為國家八大石窟之一,在競爭中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即缺乏旅游資源的真正靈魂———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次,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不協調,也降低了景區的檔次,這些不利因素,從不同程度上制約著須彌山旅游業的發展。
發展旅游業,不僅是推銷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而且涉及到旅游營銷、旅游管理、旅游服務、旅游業態、旅游發展預測等各個方面。因此,在今后的旅游業發展中,要更新觀念,創新理念,并在打造品牌、培育精品上琢磨。要主動順應社會和產業發展的主流,提前在產業發展、產品運作、產品構建、產品營銷、產品管理、產品預測等各個環節下功夫,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所在,然后對各個環節做縝密、細致的調整,最終實現旅游業發展的根本性轉變,做到自我調節,自我優化。對須彌山旅游資源定位要準確,即要打造國家旅游產品和精品意識。因而在規劃設計中要把握好尺度,要讓須彌山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說到底,就是要在旅游業發展中尋找須彌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即須彌山旅游資源的根———須彌山文化。盡管須彌山有國家文物重點保護的招牌,可它缺乏特色,缺乏文化魅力,對富有自身傳奇色彩的“須彌之花”、“須彌松濤”、“桃花林”等深層文化挖掘不夠,未能彰顯原本濃郁傳奇的佛教色彩。因此,實現旅游資源開發方向上的調整,要注重觀光旅游中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越大,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因此,必須打造自身特色品牌,要將它作為立足旅游市場的通行證。其次,要加大旅游專項產品的開發,如登山、探險、攀巖等個性化產品的開發,不斷刺激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從而滿足旅游自身發展的需求。當前,旅游業發展中的一大趨勢是旅游區域間的合作不斷加強,并且合作渠道不斷拓寬,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彌補,這已成為一種合作的重要途徑。須彌山旅游資源同周邊省市相比,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因此,積極加強區域間旅游業的橫向和縱向聯系,相互策劃旅游路線,相互推介旅游產品,不僅可以彌補資源不足,而且可以達到互利互惠、互利互贏的目的。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和黨的十六大繪制的宏偉藍圖,為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十一五”發展規劃更明確了旅游業在西部社會經濟的崛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須彌山旅游的發展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要乘勢而上,加快區域合作步伐,因勢利導,實現西部旅游業的共同發展。在合作中堅持互利對等原則,走資源共享、客源互送、線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節慶互動、交通互聯、爭議互商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從而實現區域間資源共享,激活產業的發展步伐,最終促使須彌山旅游產業向廣泛,深入的發展軌道邁進。
在須彌山旅游業的發展中,雖然現在已經作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但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客源大多數局限在區內和周邊省市。究其原因,主要是宣傳推銷力度不夠。大凡旅游業發達的省、市或地區,大多會在市場營銷上不斷改進思路和方法,不斷完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另外在宣傳投資上的力度也頗大,有些省市為招徠游客,不惜以每年旅游收入的30-35%作為下年的營銷費用,高資金營銷與高額創收以正比例的速度不斷遞增,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因此,旅游業在優化自身品牌的前提下,不斷加大營銷推介力度,走高投資營銷的發展路子,才是須彌山旅游業日益邁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張“王牌”,只有讓游客了解須彌山,才能吸引他們來旅游。營銷中杜絕以次充好、以劣充優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不斷打造聲譽、擴大影響,贏得客心。人才是所有資源中最富活力、最具創造力的資源。成功的企業或管理部門,無不把人才隊伍的培養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旅游業亟需一批懂行業、文化功底深、服務技能高、敬業精神強,拼搏精神濃的人才隊伍為之服務。目前雖然須彌山旅游人才隊伍已初具規模,文化素質偏低、敬業精神、協作精神不強,創新意識不積極。面對當前旅游業間的激烈競爭、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旅游服務的不斷規范化和旅游消費呈現出多樣化、社會化、個性化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加強壯大人才隊伍勢在必行。須彌山旅游人才隊伍的培養必須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與績效獎罰和職稱晉升相掛勾,不斷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和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吃苦耐勞、認真鉆研、勤奮進取的敬業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迎合未來發展的需要。招徠游客,離不開旅游的中介組織———旅行社。這是因為旅行社在旅游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些人這樣比喻,說景區是產品,旅行社是推銷員,游客是消費者。這個比喻既貼切又形象。因為從這個簡單的比喻中,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地位,在實際操作中就不能忽視它的價值。所以,在今后的旅游業發展中,必須不斷密切同旅行社的聯系,不斷進行信息反饋,及時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優化產品組合,以應對旅游市場的供需矛盾。同旅行社的合作,要在兼顧發展的同時,給予經濟上的優惠,這不僅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目的。當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高,其對配套設施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游客的需求,不斷加強旅游和服務設施的建設,特別要在娛樂、餐飲、住宿、交通設施的更新和完備上下功夫,多為游客提供參與性的項目,才能達到以質取勝的效果。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要堅持高水平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效能管理、高質量運作的原則,要讓游客覺得舒適、安全、有快樂感。只有這樣,須彌山旅游業才能在發展中引領時尚,來須彌山的游客才能盡情地放飛心情,快樂地并捕捉瑕想。文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文物保護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在當前的旅游行為中,部分游客的陋習和不文明的行為隨處可見。他們在游玩時,對文物資源亂刻、亂畫,甚至損壞,正因為如此,要按文物保護的相關規定,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具體措施是一要加強文物保護法和文物法律法規的執行,廣泛宣傳,努力提高全區人民保護文物的意識。二是要根據本地實際,建立和制定一套適合自身文物保護的規章制度,并且加大執法力度,促使文物保護最終邁向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從而將文物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在平等互利、互惠互贏的前提下,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對部分旅游產品因缺乏資金而無法開發時,即可以通過招商引資、節源開流等方式實現雙贏的目的。總之,文物是旅游資源發展的基石,文物得不到有效保護,就談不上須彌山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而旅游業的發展也反作用于文物的保護工作。因此發展須彌山旅游業,就要合理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達到雙贏的目的。
本文作者:楊慧玲工作單位: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
- 上一篇:侗族大歌與旅游經濟探究
- 下一篇:廣西民族村落旅游開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