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發展探析

時間:2022-11-21 09:34:18

導語: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發展探析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康養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形式,逐漸興起并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認同。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云南發展康養旅游產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文獻研究與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康養旅游的概念,與生態文明發展要求的契合;探討了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結合云南實際及康養旅游產業的特點,分別從政府層面、社會層面和企業層面提出了云南康旅游產業發展的路徑,從而更好地實現資源與產業整合,促進康養旅游產業有序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問題;路徑;云南

康養旅游的興起,起源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它具有時展的必然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他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的升級,人們追求健康的出行方式、消費方式和宜居的生活環境,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康養旅游日益成為一種新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青睞和認可,但在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面臨一些困惑。由于核心概念尚不清晰,學術界難以解決實踐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探討如下。

一、康養旅游產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康養旅游是一種全新的理念與旅游方式,學術界對此概念有不同的認識。崔曉燕認為,康體養生旅游是指旅游者通過旅游六大要素既滿足自身游覽觀光、休閑度假需要又能達到強身健體、陶冶心靈目的的一種專項旅游[1];王趙認為:康養旅游概括來講即為健康旅游、養生旅游,是一種建立在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環境、文化環境基礎上,結合觀賞、休閑、康體、游樂等形式,以達到延年益壽、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醫療、復健等目的的旅游活動[2];任宣羽認為,康養旅游是以良好的物候條件為基礎,以旅游的形式促進游客身心健康,給游客增加快樂,以達到幸福為目的的專項度假旅游[3]。《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把康養旅游定義為:通過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心養性、關愛環境等各種手段,使人在身體、心智和精神上都達到自然和諧的優良狀態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和。2018年2月5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信息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山大學旅游學院聯合了我國首本康養藍皮書《中國康養產業發展報告(2017)》。藍皮書指出,與一般意義的“健康”、“養老”、“養生”和“療養”等概念相比,“康養”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概念,涵蓋范圍廣闊,與之對應的康養行為也十分寬泛。康養既可以是一種持續性、系統性的行為活動,也可以是諸如休息、療養、康復等具有短暫性、針對性、單一性的健康和醫療行為。因此,康養旅游就是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旅游行為有機地融合起來,為游客帶來身心愉悅的體驗,從而提升游客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康養旅游并不是單一的健康、養老與療養,也不是簡單地將健康與旅游相加,而是將健康與旅游系統有機地融合起來的一種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比,康養旅游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服務業產業,可以實現資源的異地供給。康養旅游資源稟賦較好的地區借助良好的產業形態與平臺,除了滿足本地人的需求外,還可以滿足異地康養旅游的需求,讓資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與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康養旅游產業涉及到健康養生、養老、旅游、運動休閑、娛樂、文化等多個方面,倡導生態、環保、綠色、節儉的理念,以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目標,通過科學的管理理論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整合社會資源,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康養產業有利于樹立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樹立生態消費理念,與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相契合。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日益增長,消費需求不斷升級,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已不局限于治療,而更多的體現在預防、治療、修復、理療、康養相結合。這些需求的變化,歸根結底就是人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康養旅游產業要求對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行保護和合法合理地開發利用,將這些優質的資源融入養老、養生、運動、休閑、理療、娛樂、旅游等過程中,促進人的身心愉悅、人與人的友好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康養旅游產業蘊含著推動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契合了生態文明發展的要求,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整合,產業整合、促進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必將成為我國又一個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二、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份,由于生物多樣性、氣候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原因,具有非常豐富的自然風光資源、中草藥資源、地熱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這些豐富的資源為云南發展康養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從云南省康養旅游產業的總體發展來看,雖然云南具備一些發展優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云南地處西部邊疆地區,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發展相對落后,很多鄉村交通條件不便利,與東部及南部沿海城市相比,在康養旅游產業發展上相對滯后,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一)康養旅游產業政策法規相對滯后。由于我國康養旅游產業概念提出時間不長,產業發展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產業政策,未能很好地發揮出政策預見性和行業指導性作用。全國各地的發展都處于探索之中,云南也不例外,相關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是土地管理政策,很多企業在土地審批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很多,審批手續不好辦,審批時間長,政策模糊;二是財稅金融政策,康養旅游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雖然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但是由于目前產業發展還不成熟,投資風險大,投資回報周期長,導致企業家融資困難。三是人才支持政策。康養旅游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發展剛剛起步,不管是專業技術人才還是經營管理人才都很稀缺,尤其是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最為稀缺。而且云南地處西南邊陲,和發達地區相比,在人才爭奪大戰中缺乏優勢,如果沒有相應的人才優惠政策措施,很難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二)康養旅游產業基礎設施供應不足。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集旅游、健康養生、醫療保健、養老、運動休閑、文化等于一身。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的基礎設施總體供應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云南地形復雜,相比發達地方來說,公路與鐵路建設相對落后,出行成本較高,物流成本高;二是醫療條件與醫療設施嚴重不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三是大型的商場、超市等配套不足。基礎設施供應不足將會嚴重影響康養旅游的質量,對于消費者來說,無疑會增加消費成本,降低消費者的消費滿意度,從而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熱情與投資信心。(三)康養旅游產業人才資源匱乏。由于云南經濟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程度相對落后,在人才集聚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對多家康養產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調查顯示,處于省會城市和州市一級的人才相對集中,而在縣級城市的企業則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由于康養旅游產業涉及到保健、養老、養生、醫療、運動休閑、旅游、戰略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非常匱乏,而具備相關專業技術背景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更加稀缺[4]。究其原因,由于康養產業剛剛起步,發展時間短,人才積累不夠,人才供給總體不足且分布不均衡。與發達地區相比,云南整體工資水平不高,相關生活配套措施跟不上,信息相對閉塞,在人才爭奪大戰中處于劣勢。(四)康養旅游產業經營同質化程度高。從云南省的發展來看,康養旅游產業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多康養旅游企業是從房地產企業轉型過來,大多數企業仍采取依托房地產的經營模式,通過銷售房子和出租房子的形式營利。經營的產品單一,產業鏈延伸不夠,地區之間、企業之間戰略趨同,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與個性。(五)康養旅游行業標準缺乏統一。由于康養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產業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國家層面尚未出臺相應的行業標準。沒有成熟的行業標準,會給企業與市場帶來發展的盲目性。首先,如果沒有市場準入門檻,企業沒有對自身的實力與條件進行充分系統評估,容易出現盲目投資現象,導致資源浪費。其次,由于缺少行業標準,康養旅游企業的發展缺少方向引導,沒有規范可能會導致惡性競爭,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

三、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路徑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如何對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進行準確定位,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云南跟其他發達地方相比,有優勢與劣勢,如何取長補短,抓住自身的優勢,凸現特色,可以從政府層面、社會層面、企業層面三個方面著手解決。(一)政府層面。1)在國家戰略背景下,結合云南省的實際情況,積極思考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在資源、科技、政策、人才、項目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建立聯動協調機制,打破部門界限,促進資源整合。通過招商引資、對外合作等方式,加大對道路、高端醫院、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投資建設力度。優化流程、提高效率、形成合力,促進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增強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的造血功能[5]。2)要解決目前人才短缺問題,制定相應的人才集聚優惠政策,搭建人才培養平臺,增強人才集聚的吸引力。加強政企合作、政校合作,加強學校教育與企業人才培養,大力提高康養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3)制定康養旅游行業標準,規范發展。康養旅游行業應該多元化多樣化發展,但必須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一是防止一窩蜂、濫竽充數、盲目發展、惡性競爭。政府應盡早進行統籌規劃并出臺行業標準,對準備發展康養旅游行業的企業進行評級和分類,可以避免企業少走彎路,浪費資源。二是先行先試,選擇條件較好的企業開展試點示范,探索建立云南統一的技術標準,確保云南康養旅游產業健康發展。4)做好總體規劃。根據云南省各個地州的氣候、資源、文化、經濟發展水平來統一規劃布局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定位好各個州市的發展重心。構建高端旅游文化產品體系,推進旅游文化建設從傳統景區模式向全域旅游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旅游文化產品從觀光型為主向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康體養生等為一體的復合型產品轉變,引導旅游文化消費者從單一性低層次消費向多樣性高端化消費發展。針對每一個板塊的重心,整合資源,避免同質化太高,可以劃分為如下板塊。一是森林康養旅游產業板塊。騰沖市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70.7%,空氣質量良好,負氧離子平均含量每立方厘米3827個,最高達38000多個,PM2.5小于10,稱為“天然大氧吧”。西雙版納有中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聯合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圈成員,植物種類占全國的1/6,野生動物種類占全國的1/4,森林覆蓋率80.8%,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聞名于世。普洱市年負氧離子含量在七級以上,森林覆蓋率超過67%,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云南“動植物王國”的縮影,是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綠洲,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稱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享有“綠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譽。德宏全州森林覆蓋率68.8%,境內物種資源豐富多樣,素有“植物王國”、“物種基因庫”之美稱。臨滄市森林覆蓋率達65%,是目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避暑避寒、宜居宜游城市。上述這些州市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氣候溫和,空氣質量高,發展森林康養旅游產業具有很大的潛力。二是度假旅游產業板塊。昆明有呈貢花卉產業園、翠湖、滇池;玉溪有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曲靖有羅平百萬畝油菜花海,世界第一高橋———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中國最美瀑布群———九龍瀑布;怒江州擁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最美大峽谷等多項桂冠,享有“自然地貌博物館、生物物種基因庫、人類文明處女地、民族文化大觀園”等諸多美譽,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大理蒼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與洱海珠聯璧合;麗江市的玉龍雪山和老君山、瀘沽湖,金沙江流經沿線景觀獨特,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有長江第一灣、虎跳峽和寶山石城;迪慶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世界上最深的峽谷虎跳峽,有東巴文化的發祥地“仙人遺田”白水臺,有中國緯度最低的現代冰川明永冰川,有“高原名珠”碧塔海,有康藏十三林之一的噶丹•松贊林寺,還有碧壤峽谷、哈巴雪山、薩馬閣、千湖山、依拉草原、尼汝林區、茨中天主教堂、達摩祖師洞等旅游景區景點;昭通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級旅游資源大山包國際濕地公園,以及國家4A級景區水富西部大峽谷溫泉、小草壩等景區景點,是旅游休閑、康體養生的最佳目的地。三是中醫藥療養資源旅游產業板塊。據最新文獻統計,我國有傣藥資源1077種,包含植物藥1053種,動物藥18種,礦物藥6種;超過90%以上的傣藥植物產自云南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歷史上傣族和外來文化的交流也大大促進了傣族傳統醫藥資源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傣藥來源大體可分為:純傣族藥占50%,傣、中醫通用藥占30%(包括南藥),各民族通用藥占15%,外來藥占5%。外來藥主要為印度傳統藥、西方傳統藥,如西洋參等[6]。三七為傳統名貴中藥材,享有“參中之王”、“金不換”等美譽[7]。研究表明,三七對血液、心腦血管、神經、免疫、代謝等系統相關疾病防治均有確切效用,目前常用于防治心腦血管類疾病[8-9]這些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地開發拓展。近年來,國家將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云南省可以抓住這個發展機遇,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結合資源優勢與產業特點,將醫療與養老與養生、旅游相結合。四是文化資源旅游產業板塊。玉溪市以“牛虎銅案”為代表的青銅文化、聶耳文化;曲靖的爨文化、銅商文化、“南碑瑰寶”爨寶子碑、“神品第一”爨龍顏碑、銅商古驛道等名勝古跡,享有“獨步南境、卓爾不群”的美譽;普洱市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火把節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傳統中最為重要、最盛大的節日,2005年“中國楚雄彝族火把節”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西雙版納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文山州的祭龍節、花山節、跳宮節、長傘舞等、盤王節;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先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麗江古城于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納西東巴文化,包括東巴象形文字、納西古樂、東巴經卷、東巴繪畫、建筑藝術及宗教文化等,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昭通自西漢至今,形成了介于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古滇文化之間而又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具有鮮明個性特點和區域特色、復合多元的“朱提文化”;滄源佤族自治縣是全國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是著名的“世界佤鄉”,是亞洲微電影藝術節和“金海棠”獎頒獎活動的永久舉辦地,被譽為“亞洲微電影城”。善洲林場、老山愛國主義者教育基地都是有名的文化旅游資源。五是溫泉康養旅游產業板塊。溫泉康養旅游是旅游者以溫泉資源為核心載體,以獨特的自然及人文風情、特色的歷史或地域文化資源為依托,體驗溫泉水療、感受溫泉特色文化、康復療養、養生、休憩、度假等一系列與溫泉相關的休閑活動的總稱。溫泉可用于醫療和提取礦物資源,泉水可用于水浴,也可以進行天然蒸氣浴,對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疾病均有較顯著的療效。云南省有較好的區域地熱背景,全省除相對低熱的滇東南外,其余地區遠高于中國其他絕大多數省區和全球平均熱流值,因此大部分地區在1km深度范圍內都可以獲得40℃或溫度更高的地熱水。根據云南省溫泉與水療行業協會的調研資料統計,全省溫泉約1300處(未列人工開采井),約占全國溫泉數的42%,數量居全國各省區之首,是我國地熱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此外,云南熱水井數有230余口,地熱田或地熱異常區9處,加上利用溫泉水,全年地熱水開發利用量7569.5萬m3,居全國首位。雖然云南是溫泉資源豐富的大省,但是要進軍溫泉強省還需在許多方面進行提升,在云南溫泉企業的集群規模、產業化程度上提高,重視頂層設計,建立多規合一,多部門融合的政策和規劃等[10]。(二)社會層面。1.培養公民意識。要加強輿論引導,牢固樹立生態理念。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是客觀的。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了正確的發展理念,才可能制定出正確的行動方案。廣大社會公眾要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對政府執法行為和企業行為充分發揮監督和檢舉作用。2.提高公民自覺行為。要正確處理好生態文明建設與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的關系。在視察云南時,提出云南要爭當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只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才是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生態文明建設與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經濟利益,輕視生態效益。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每一位康養旅游產業的經營者、生產者、服務提供者、消費者,都應該有這個意識且付諸行動,依靠全社會齊心協力的努力,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才能可持續發展。(三)企業層面。1.借鑒發達地區成功經驗。浙江康養旅游產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杭州開元森泊度假樂園引入流行歐洲的短期度假生活方式,創新研發“酒店+樂園”一站式休閑度假綜合體,以“大自然”為原點,包含“精品度假”與“奇趣游樂”兩大核心板塊,建立了一個集住宿、游樂、餐飲、商務為一體的大型休閑度假綜合體。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針對管理型人才,采用開元“3+1”人才培養體系:未來之星、中層接班人、后備高管和培養高層管理人員(總經理);此外有專門的技術型人才培養通道,如高級宴會服務師、首席禮賓司的培養。又如浙江蜻蜓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由上市公司九陽股份的四位創始人聯合專業管理團隊,共同打造的中醫藥健康管理養生服務企業。青蜓健康旗下運營的第一個示范基地———江南養生文化村,是一個將中醫“治未病”理念與健康管理科學體系有機結合,并實現持續健康管理的落地服務項目,是由國家開發銀行發展基金投資的健康產業項目。江南養生文化村項目設有江南•青蜓菁舍度假中心、江南•友伴長住頤養公寓、江南國醫館、南鼎泰健康管理中心、江南睡眠及心理管理中心、江南傳統與現代康復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版塊,將養老、養生、休閑、醫療、餐飲、娛樂、運動、旅游、公益教學整合起來,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集旅游、產業服務、科研于一體,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凸現云南的優勢與特色。在康養產業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全國各地都在進行康養旅游產業的規劃。只有立足云南的具體實際,思考云南旅游資源與地域優勢,凸現優勢與特色,才能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道路。3.加大宣傳營銷力度。一是通過召開云南康養旅游產業新聞會、學術研討會等傳統途徑,大力宣傳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相關品牌。二是利用新興網絡媒體傳播渠道,借力“互聯網+”開展新媒體營銷。4.加大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的力度。人才資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云南地處西南邊陲,在人才集聚方面處于劣勢,不管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還是專業技術人才都非常緊缺。要改變這一局面,必須要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加大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的力度,營造重視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真正做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與日俱增,康養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形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認同,它的興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針對云南康養旅游的區域化研究較少,研究結論還需進一步深入探討:一是對于康養旅游的概念的理解值得斟酌;二是對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的現狀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三是對云南康養旅游產業的路徑研究是否恰當。由于調查的樣本普遍性和代表性不足,難免存在不足之處,還需進一步的深入調查研究,進行科學論證。

作者:朱建定 楊學英 楊正偉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