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體育旅游產業扶貧研究
時間:2022-12-18 02:50:55
導語:民俗體育旅游產業扶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體育旅游是當下的熱點之一,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當地居民脫貧致富。黃山市擁有非常豐富的民俗體育旅游資源,但是這些民俗體育旅游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分析了黃山市利用民俗體育旅游扶貧的價值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黃山市;民俗體育;旅游;扶貧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前,我國的扶貧工作依然艱巨,扶貧攻堅工作不僅關乎人民生計,更關乎國家形象和國際地位。因此,黨和國家對扶貧工作高度關注。在2015年11月29日,國家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的文件,文件提出,要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加快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并指出要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脫貧[1]。體育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可以帶動就業,增加收入,是一種重要的精準扶貧模式。近些年來,國家也大力發展體育產業,2014年10月,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中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2]。黃山市的農村地區具有種類豐富的民俗體育項目,這些民俗體育項目不僅體現了當地的風俗文化,更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如果將這些民俗體育項目與體育旅游相結合,發展成體育旅游產業,持續創造財富,將可以給當地村民帶來大量收入,從而實現脫貧。
1.黃山市民俗體育旅游資源及其扶貧價值分析
黃山市古稱徽州,是徽文化的發源地,擁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并且很多旅游資源都可以與體育旅游相結合,創造新的經濟價值。1.1黃山市人文景觀介紹。古徽州素有“東南鄒魯”之稱,是三大顯學之一“徽學”的發源地,擁有非常燦爛的文化。在旅游資源方面,有黟縣古民居、歙縣牌坊群、屯溪老街、潛口民宅、鮑家花園、唐模、花山謎窟、雄村景區等眾多人文景觀。不僅如此,在很多的農村,還保留了大量的體育民俗活動,例如,跳鐘馗,嬉魚燈,疊羅漢,儺舞等。這些都可以與體育旅游相結合,吸引游客前來觀光。這些民俗體育活動是徽州當地文化、傳統、地域特色的體現,徽文化的精華,更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2黃山市民俗體育的扶貧價值。1.2.1鍛煉身體,增強體質。2016年,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時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3],全民健康作為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關注。一個強健的體魄,是一個人脫貧致富的重要保證。目前很多貧困戶致貧的原因是因病致貧。因此,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抵御疾病,從而實現全民健康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因此,國務院在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提出,要在重點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全民健身事業[4]。而民俗體育活動對器材、場地的要求較小,且帶有一定的娛樂性,老少皆宜。因此,通過大力發展當地的民俗體育活動,促進全民健身,增強體質,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具有積極作用。1.2.2促進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近些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觀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向城市,使得民俗體育的傳承人越來越少。再加上不少村民對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夠,且缺少傳承的動力,使得一些民俗活動面臨著失傳的風險[5]。因此,通過發展民俗體育產業,推動體育旅游的發展,給當地村民創造可觀的經濟收入,提高村民保護民俗體育的積極性,不僅能節約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成本,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還能促進徽文化的傳播,增加人們對徽州的認知。1.2.3降低貧困戶脫貧就業成本。由于民俗體育是當地時代相傳的習俗,因此當地很多人都對其有這一定的了解,這就使得不必花錢請人進行大規模的技能培訓,因此節約了不少扶貧資金。同時,民俗體育旅游的發展,可以帶動當地住宿、餐飲業的繁榮,在增加就業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體育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因此,政府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指導和支持,這也為體育民俗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避免了因為后程乏力而導致返貧情況的發生。1.2.4增加村民之間的交流。很多民俗體育運動都是集體項目,這需要多位村民之間相互協作、配合才能完成。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村民之間的交流,加強了村民之間的聯系,有利于鄰里和睦。同時,民俗體育也存在一定的競技性,在這種競技過程中,村民們齊心協力,榮辱與共,這對于增強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具有積極的作用。1.2.5改變村民精神面貌,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在不同的場合曾屢次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6]。只有讓貧困戶樹立起脫貧致富的信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民俗體育運動是先人智慧的結晶。進行民俗體育活動,能夠使村民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華,加強村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促進村民道德修養的提升,使其明白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同時,民俗體育運動還能豐富村民的生活,減少村民黃賭毒等不良嗜好上消耗的時間,凈化社會風氣。這對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
2.黃山市利用民俗體育扶貧存在的問題
2.1村民思想觀念發生改變。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離開家鄉,去城市謀求發展,并接觸到了現代的社會思潮。這使得他們對古老的民俗傳統體育活動失去了興趣,甚至認為一些傳統的民俗體育活動是迷信活動[7]。這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積極主動的參與徽州傳統的民俗體育活動。2.2缺乏相應的保護政策。目前,國家雖然加大了對民俗項目的扶持,但國家并未出臺相應的體育扶貧政策,這導致落實到地方上,缺乏有針對性的措施。這就使得黃山市的民俗體育活動無法得到黃山市政府的支持,再加上黃山市的各種民俗體育活動也沒有形成相應的協會和組織,且各種民俗體育活動之間也缺乏交流,導致各種民俗體育活動無法在社會上發出強有力的聲音,更是加劇了民俗體育的保護難度。2.3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和專業的人才。目前,黃山市還沒有成立專門的機構用于處理體育扶貧的事務,這也導致了在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難以快速解決。同時,黃山市也缺乏專業的體育旅游人才來管理民俗體育旅游項目,這也導致了民俗體育的創新能力不足。目前,黃山市有黃山學院和黃山職業學院兩所高校,黃山學院開設了旅游管理、社會體育、休閑體育專業,黃山職業學院開設了旅游管理專業,但是并未將體育和旅游結合起來,培養專業的體育旅游人才。再加上黃山市是一座三線城市,經濟能力有限,也難以吸引外來人才為黃山市的體育旅游服務,使得黃山市的體育旅游發展較為緩慢。2.4開發商過度開發。隨著黃山市旅游業的興起,黃山市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一些開發商為了吸引游客,將一些徽州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的內容進行隨意更改,在這一過程中,徽州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原本的文化內涵已經遭到了扭曲和破壞,甚至在黟縣的西遞,一些開發商為了旅游的需要,居然開發出了拋繡球的民俗活動,這在徽州傳統文化中,是不被允許的[7]。開發商這樣做,雖然吸引了游客,獲得了短期的經濟效益。但是,從長遠角度看,這不僅不利于徽州民俗體育的保護與傳承,更容易讓外界曲解徽州民俗體育文化,影響徽州民俗體育的對外宣傳。2.5社會關注度較低。黃山市的民俗體育活動種類眾多,但是大部分民俗體育項目的商業化程度都較低。而現在全國各地開展的民俗體育表演很多都大同小異,因此徽州的民俗體育活動難以吸引游客的興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加上這些民俗體育項目作為當地的傳統文化,只在小范圍內開展,受眾群體較小,又缺乏媒體的報道,因此這些民俗體育項目難以得到社會的關注。2.6傳承人年紀偏大。目前,徽州傳統的民俗體育項目,很多的傳承人年紀都偏大,正在逐漸喪失傳藝的能力,再加上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這些傳統的民俗活動,使得傳人越來越少。例如,已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徽州目蓮戲,目前只剩下五名年紀偏大的傳人[7],隨時面臨著失傳的風險。2.7民俗體育運動氛圍不夠濃厚。雖然,國家現在高度重視全民健身。但是,近些年來廣場舞盛行,越來越多的人都通過廣場舞進行健身,這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民俗傳統體育的生存空間,使得徽州傳統民俗體育的氛圍越來越淡,很少有人利用徽州傳統民俗體育項目鍛煉身體,這導致了徽州傳統的民俗體育項目關注度越來越低。2.8沒有完善的徽州民俗體育研究體系雖然目前研究徽文化的人很多,從知網上也能找到很多徽州民俗體育的文獻資料,但這些研究徽州民俗體育的學者基本都是來自各個高校的教師,相互之間的交流較為有限,這也使得徽州傳統民俗體育的理論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徽州傳統民俗體育的發展。
3.黃山市利用民俗體育扶貧的建議
3.1加強體育旅游人才的培養。黃山市政府的相關部門應當要加強和黃山學院、黃山職業學院的合作,給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定崗位的實習機會,并采取訂單式培養方式,塑造一批專業的民俗體育旅游人才。與此同時,還應提供一系列優厚的政策,吸引從事體育旅游、民俗體育的高素質人才到黃山市安家落戶,從而為黃山市體育扶貧的發展提供足夠的人才儲備。3.2擴大對外宣傳。黃山市政府應該要積極聯系國內的主流媒體,通過這些主流媒體,加強對黃山市各種民俗體育活動的宣傳和介紹。同時,還應組織一些民俗活動表演隊,去全國各地進行徽州民俗活動的表演,讓更多的人能夠現場感受徽州民俗體育的魅力。3.3成立專門的徽州民俗體育管理研究機構。成立專門管理徽州傳統民俗體育項目的機構,這樣可以直接管理徽州各個民俗體育,根據各個民俗體育項目發展的實際情況,申請和分配資金,為徽州民俗項目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保障。同時,專門的管理機構,能夠聘請專業的學者對徽州民俗體育活動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論研究,這樣可以更好的了解這些傳統民俗活動的發展脈絡,為徽州傳統民俗體育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3.4在各個中小學開設民俗體育課程。徽州傳統民俗體育活動對場地、器材要求較低,很適合在中小學開展。將民俗體育納入到中小學的課程中,既可以鍛煉身體,又能讓學生了解徽州傳統的民俗文化,增強地域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除此之外,還能培養學生對徽州傳統民俗體育活動的興趣,這對于傳承人的培養也有積極的作用。3.5合理開發民俗體育旅游。黃山市的相關部門應該要規范民俗體育表演活動的商業市場,并對這些商業表演創作進行監督。表演項目要根據徽州民俗、民風、傳統文化的實際情況進行整合創作,并盡可能的體現出原汁原味的徽州民俗體育的風貌,絕對不能為了創造商業價值而忽視了客觀的歷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徽州民俗傳統體育商業化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為當地居民帶來源源不斷的穩定收入。3.6加強對貧困戶的民俗體育技能培訓力度。貧困戶之所以貧困,缺乏一項生存技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以往的體育扶貧,都是通過直接捐款或者捐獻體育器材的供血模式[8],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民俗體育表演,作為一項當地世代相傳的技能,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對這些貧困戶進行民俗體育的技能培訓的難度相對較小,且成本較低,同時也貧困戶也容易掌握。因此,加強對當地貧困戶民俗體育技能的培訓,將其用于商業表演,創造經濟價值,是幫助貧困戶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3.7完善體育扶貧的政策機制。黃山市政府應當要出臺一定的政策支持體育扶貧,尤其是民俗體育扶貧政策。只有將民俗體育扶貧作為一項獨立的扶貧模式來開展,并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才能真正發揮民俗體育在扶貧過程中的作用。
作者:汪軼群 單位:黃山學院
- 上一篇:合資鐵路公司債權債務管理分析
- 下一篇:旅游產業集群構建及發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