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振興戰略實施思考

時間:2022-06-17 10:09:37

導語:鄉村旅游振興戰略實施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旅游振興戰略實施思考

黨的以來,通化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通化市委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爭做全省鄉村振興的一面旗幟,推動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均衡發展有效融合,全力打造綠色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鄉村文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及鄉村和諧建設示范縣。

一、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強壯鄉村振興產業之“骨”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筑牢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支撐。調優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特色雜糧、林下經濟,突出抓好長白山綠色農特產品深度開發,以平地人參、貝母為代表的道地藥材和綠優稻米、藍莓、大榛子、食用菌等優勢產業發展迅速,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設。先后被確定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通化藍莓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強化品牌建設。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創建工程,推進品牌農產品生產標準、加工標準、流通標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建設。積極引導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主動融入“吉字號”品牌集群,培育了“和韻”“通天”“參威”“江達”“西江貢米”等一批具有通化縣特色的農產品品牌。英額布鎮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西江鎮被評為全省首批特色小鎮。發展鄉村旅游。依托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建設,做好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融合的文章。全面推進從單一景點建設向綜合旅游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建立鄉村旅游服務平臺,整合完善全縣鄉村旅游線路,完成石湖國家森林公園、“虎灣線”環城游、西江休閑觀光農業游等旅游節點鏈接布局。加快建設以西江貢米小鎮、康養谷旅游度假村、關東民俗旅游等為代表的田園綜合體和精品旅游景觀景點。

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塑造鄉村振興美麗之“形”

持續鞏固提升綠色生態優勢,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生態資源,不斷深化農村環境綜合改革,健全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優化鄉村發展布局。不斷完善鄉村規劃,統籌利用生產空間,合理布局生活空間,嚴格保護生態空間,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進一步強化空間用途管制。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質升級。高標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3年行動,大力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實施邊溝、圍墻、景點、道路、綠化美化等提升改造新建項目,逐步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打造“百村引領”行政村2個、“千村示范”行政村14個,建設宜居村莊104個、休閑景點198處。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持續鞏固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成果,進一步健全完善縣、鄉、村聯動保潔機制,全面推動“三清一改一建”整治,狠抓“一控兩減三基本”,建設生活污水處理人工濕地31個;全縣無害化廁所和衛生廁所改造率達85%以上;化肥有效利用率和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32%和94.8%;“毀林種參”專項整治行動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三、不斷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凝聚鄉村振興文化之“魂”

堅持文化賦韻,著力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充分發揮黨委政府、基層組織和家庭的作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一方面,全力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深化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創城宣傳教育進村屯、進農家,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徹底破除陳規陋習,牢固樹立鄉村文明新風尚。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契機,建設16個實踐所、168個實踐站。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持續豐富鄉村文化內涵。深入挖掘縣域特色和鄉土資源,精心打造一批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文藝小品,高標準建設以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紅色教育、英雄名人為主題的村史館、文化廣場。

四、逐步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守住鄉村振興發展

不斷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派退休干部、民營企業家、退伍軍人等到村任職,每年定期開展村黨組織書記培訓,扎實開展農村基層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大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積極培育基層黨建示范點,建成黨建館22個、黨建標識102個。健全村干部激勵保障機制,對新農村建設標兵村的黨組織書記,給予非領導職務副鄉級干部同等級別工資獎勵。完善村民自治管理體制。全面推動村部社區化改造,充分發揮228個“黨群服務中心”的服務功能,實現小事不出村屯、大事干部上門。持續開展“四同教育”“貼心幫扶”“辦好一件暖心事”等親民活動,切實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全力推動農村公共事業。著力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服務水平,完成6所教師周轉房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鄉人口參合率達到100%,農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修復農村破損水泥路85公里,維修及新建橋涵17座,“四好農村路”創建及“暢返不暢”整治成果豐碩,入選“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首批示范縣”名單。開展醫養融合和居家養老服務試點項目建設,投資300萬元維修改造16所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五、著力鞏固精準扶貧成果,夯實鄉村振興富裕之“基”

認真落實“六個精準”和“兩不愁、三保障”要求,進一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完成貧困戶減貧、貧困村摘帽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全面夯實增收基礎。截至目前,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00%,10萬元以上村的比例達到65%。探索出“政府+龍頭企業”的合作模式,僅發展覆蓋全部貧困戶的7個大型項目,2019年就為全縣貧困戶人均分紅420元。縣財政持續加大投入,新增產業扶貧項目20個,實現貧困村有3個以上、非貧困村有2個以上扶貧產業項目的目標。全面落實扶貧政策。面向貧困人口繼續實施“脫貧保”,住院及慢性病貧困戶個人承擔醫療費不超過總費用的10%。提升鞏固集中飲水工程128處,維修粉刷房屋1196戶。為各學段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減免和補助244人次。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繳納新農合和養老保險。全面提高脫貧質量。大力拓寬增收渠道,在全縣貧困戶中開發三類非全日制公益性崗位33人、扶貧公益專崗317個;建立了“通化縣電商扶貧商城”,集中展銷扶貧產品;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12個,創建合作社740個,辦理家庭農場208個,帶動農戶15035戶。加大對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培訓力度,培訓農民22.678萬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49人。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深入開展各類幫扶活動。􀲾

作者:孫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