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重塑下鄉村旅游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17 10:28:45
導語:地域文化重塑下鄉村旅游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牌坊滿族回族少數民族村寨概況
牌坊鄉滿族回族少數民族村寨屬于合肥近郊,2013年牌坊民族村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全國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試點村”,距肥東縣城僅7km,距合肥新橋機場50km,距合肥高鐵站10km,安徽省唯一多元民族鄉鎮(回族、滿族),600多年的滿族村寨遺址。
特定的歷史文化體現了一個集體的歷史性、地域性與民族性的特點[1]。牌坊民族村人口以滿、回、漢三族為主,滿族人口居多,回族人口較少,因此牌坊民族村具有滿、回、漢多民族融合的特點,文化豐富多彩。牌坊鄉全省唯一的“漢、滿、回”多民族鄉鎮,安徽省滿族人最集中的區域,全市擁有的唯一少數民族村,牌坊特色村被申報為3A級民族特色村旅游景區。2.1民族文化資源目前主要的民族資源有千柳村遺址、古牌坊、古清真寺以及獨特的民族飲食文化和民俗節慶等。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民族建筑風格以及民族大團結的精神。2.2滿族回族風格建筑牌坊鄉滿族回族少數民族村現狀建筑主要有滿族風格建筑、回族風格建筑和普通鄉村民居3種,滿族與回族風格建筑風格獨特,文化底蘊深厚。
3牌坊滿族回族少數民族村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現代文明對地域文化的瓦解,居民保護意識淡薄。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輸入,少數民族村寨特有的鄉風民俗受到影響和異化[2]。通過實地訪談發現,少數民族文化被漢化趨勢明顯,青壯年向往現代繁華的城市生活,外出打工,認為現代城市文化更好。部分村民受城市化商業化影響,對保護原有傳統民族文化漠不關心,漠視鄉村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影響,缺乏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自豪感。當地居民不能以主人翁身份自發保護民族文化,缺乏對民族文化的深層次了解與繼承,較難形成特色民族文化產業。缺乏具有吸引力或影響力的民族民俗遺存或建筑遺存,區域少數民族漢化嚴重,且歷史原因失去大量本土風情。3.2旅游資源保護不足,開發深度不夠。古牌坊、千柳村、清真古寺等特色資源均無古跡留存,歷史文化缺乏物質載體,資源開發停留在初級的觀光型模式,對民族文化的體驗型和傳承型項目開發不足,缺少本土風情與民族特色的體驗活動。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品牌項目,未能充分傳承與發展滿族回族特色美食文化,缺少品牌餐飲店。現狀資源保護狀況較差,面對需求日益提高的游客,最大化利用民族資源,開發何種旅游產品成為最大的挑戰。3.3鄉村活力不足,生態文明失衡。牌坊鄉少數民族村莊人口流失,活力不足,公共服務設施使用少。人口流失較嚴重,導致村莊發展緩慢,大力發展各項產業的同時也會引起人口回流。水系現狀較差,護坡損毀,綠化雜亂,宅前綠化種植隨意或空置,公園綠化和農田綠化沒有合理利用。3.4旅游設施不完善,缺乏人文關懷。縣城與市中心都相對較近,但部分道路未修通,延長了路程時常。部分道路硬化不足,內部交通未成系統。缺少酒店、特色民宿等旅游配套設施。旅游配套設施缺乏人文關懷與本土情懷。
4牌坊鄉滿族回族少數民族特色村旅游發展建議
一個具有“回、滿、漢”多民族融合的風情小村,一處沉淀了600多年光陰的千柳田園幽靜的特色村寨;一處擁有農耕田園、安居業的蔬菜之鄉;一處體驗“回、滿”民族文化、田園風光的畫里鄉村;一個傳承傳統美德、弘揚孝文化的孝文化基地。塑造集“民族風情、歷史文化、地域特色、生態環境、特色產業”于一體,文化、旅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回滿漢”多民族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和諧共融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4.1創新學習民族文化,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充分利用現狀資源,規劃打造民族特色氛圍,鼓勵居民復興民族民俗節慶活動。政府引導為村民創造民族民俗學習的機會。倡導發展回、滿、漢三族文化與牌坊鄉節孝文化為主的文化氛圍,鼓勵民族文化與家風傳承的展示,大力培育鄉土文化能人[3]。基于滿族、回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底蘊,深入挖掘民族特質,積極拓展與外界的民族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滿族、回族民族文化、生態環境和現代農業、歷史文化等核心資源,發揮區域性地理位置的支撐作用,以民族民俗文化展示、現代農業觀光與體驗為特色,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文化體驗旅游,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和旅游產業鏈,通過培訓學習民俗文化,開拓新的文化氛圍。4.2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承載地方記憶。整合現有建筑,展示回、滿、漢在本地所展現的風貌特征,按分區設置回、滿、漢融合或獨立風格區,增強區域的層次性與民族文化氛圍,營造有獨特民族風情與地域色彩的戶外環境,如有民族特色的路燈、文化墻、村徽等。民族特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更加要重視民族文化元素的保存與提煉[4]。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語言文字、習俗節日、宗教信仰、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特色元素進行深度挖掘,從全域旅游視角,全方位資源整合,提煉與創新是設計滿族、回族民族文化元素,在鄉村景觀、公共設施、道路等公共資源中展示出來,全方位的視覺與體驗活動,多渠道表達民族文化,保存民族記憶。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積極打造回族“開齋節”、滿族“朝陽花地”、跑馬場相關民族品牌,積極開展民族腰鼓、歌謠、舞蹈、書畫的普查、挖掘和整理,加強回族、滿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加強民俗文化場館與特色運動場地建設。4.3創造性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推動農旅融合。依托全國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和少數民族特色小鎮項目的建設成果,改善人居環境、保護改造特色民居、傳承學習,創新發展特色民族文化、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促進各民族團結和諧,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品質提升。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優勢,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成果展示推廣功能,充分發揮農業示范和產業帶動效應,建成合肥市現代精品農業示范基地,促進縣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通過農業蔬果產業化提供就業環境,吸引人口回流。通過發展特色旅游,吸引當地人自主開創民族藝術、飲食文化、民俗節日體驗活動。政策支持開創新型農業承包合作社,建立土地流轉合理配置,促進職業農民產生。依托牌坊濃郁的民族文化底蘊,積極發展獎勵旅游定制、會展論壇支持等活動,積極爭取農博會、民族文化交流會議等相關主題會議的承辦權,開展商務旅游、團隊建設等活動項目會展論壇支持,開展會展禮儀、會務服務等項目。4.4參與性維護村莊風貌,保護生態文化。以人文本,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與人文關懷,在保護鄉野生態空間的前提下進行開發,避免在開發建設過程中的破壞,對原有滿族、回族民居進行維護與修繕,對滿族回族街巷環境進行還原與修復,讓文化鑄活鄉村靈魂。原真性保護民族文化,修復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充分尊重健康的民風習俗,營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街巷空間、庭院空間以及其他公共景觀空間。建筑色彩、屋頂、門窗、語言符號等采用回族、滿族風格的建筑形式,村莊風貌中充分采用洋蔥頂、索倫桿、圖騰柱等具有民族風貌特色元素。村民以主人翁角色積極參與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開發活動,體現多民族融合,民族大團結精神。結合千柳公園、千柳古村落等生態景觀,形成特色景觀系統以及雕塑小品及特色文化知識普及欄等,彰顯滿回族文化,鄉風文明,喚醒文化的活力。生態文化建設,要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解決旅游業態發展難題,保護生態文化,主客共享鄉村旅游發展成果[5]。
參考文獻
[1]譚悅彤.基于地域文化重塑的鄉村規劃設計方法及實踐研究——以和龍市光東村為例[D].長春工程學院,2019.
[2]彭曉烈.鄉村振興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C].長沙市人民政府、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第二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特輯.長沙市人民政府、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2018:5-10.
[3]聶盛珍.鄉村振興視域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研究[J].鄉村科技,2019(21):21-23.
[4]李勁松.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特色小鎮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29):88-90.
[5]安永娜,李錦宏.基于鄉土文化重塑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貴州西江苗寨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9(21):167-170+181.
作者:洪占東 殷滋言 單位:1.安徽省城建設計研究院總院股份有限公司 2.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
- 上一篇:杭州鄉村旅游發展動力系統研究
- 下一篇:鄉村特色旅游發展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