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與思路創新
時間:2022-12-08 11:32:37
導語: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與思路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域旅游作為國家旅游發展戰略,是推動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梳理張掖近年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探索出的多種功能的創新模式,以及深入挖掘鄉村休閑文化、生態旅游產品、醫養融合、文化教育價值逐漸探索出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并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增效的思路,以期推動張掖建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關鍵詞:全域旅游;鄉村旅游;模式創新
全域旅游作為國家旅游發展戰略,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契合國民經濟發展的趨勢,是推動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優質旅游發展的重要途徑。黨的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3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和文旅部等國家17個部委聯合發文出臺的《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指導意見》指出,“鄉村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產業融合發展、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實施旅游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戰略,建設中國全域旅游典范城市,鄉村旅游提質增效是關鍵。本文總結張掖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探索的經驗,以及深入挖掘鄉村休閑文化、生態旅游產品、醫養融合、文化教育價值逐漸探索出可復制推廣的創新模式,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升級,以期推動張掖建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一、創新的模式
為了發展鄉村旅游,張掖市結合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全域旅游發展的要求,把鄉村旅游作為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與農村產業經濟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生態保護相結合,從具體實踐看,形成了“公司+優勢產業+農戶”的東寨模式、“黨支部+公司+合作社+特色產業+農戶”的前進模式、“合作社+特色產業+農戶”的高廟模式、“公司+協會(合作社)+特色文旅產業+農戶”的七彩鎮模式和“能人大戶帶動”的智號模式等有效經驗模式。從產業布局看,逐漸探索形成了八種可復制推廣的模式。(一)景區輻射型。按照景區規劃帶村、資產平臺帶村、基礎設施帶村、政策扶持帶村、市場營銷帶村、優先就業帶村、智慧服務帶村的體制,輻射帶動周邊村鎮開發鄉村旅游,吸納貧困村民參與景區管理、項目建設和接待服務。依托七彩丹霞、焉支山、中華裕固風情走廊、馬蹄寺、平山湖大峽谷、扁都口等重點旅游景區,開發了臨澤倪家營鎮南臺村、甘州甘浚鎮祁連村、山丹縣李橋鄉高廟村、肅南縣康樂鎮榆木莊村、民樂縣南古鎮馬蹄村、南豐鎮炒面莊村等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和丹霞七彩鎮、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喀爾喀小鎮、馬蹄小鎮等為代表的景區輻射型鄉村旅游產品。(二)城鎮依托型。依托城鎮人口集中的優勢,在城市近郊、鄉鎮周邊建設農家樂以及各類休閑設施,吸引城鎮居民休閑度假、消費娛樂。按照“城鎮旅游化、景城一體化、全域景區化”要求,推進鄉村旅游名鎮名村建設,整體打造特色小鎮,帶動百姓參與旅游,促進貧困人口增收致富。開發以欣賞田園風光、體驗農事活動、品嘗和購置綠色食品等旅游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甘州區前進村“塞上田園•絲路牧歌”田園綜合體、臨澤鴨暖鎮德源農莊田園綜合體、高臺南華鎮智號村等為代表的田園觀光型鄉村旅游產品。(三)通道景觀型。依托交通干道人流物流密集、區位優越、通行快捷的優勢,結合主干道公路建設,集中選擇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具有獨特風格的村落,建設多處觀景臺、攝影基地、自駕營基地、戶外郊游營地,發展一批鄉村旅游專業村或者農家樂,讓道路兩旁景觀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為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旅游經濟廊道。開發以花卉欣賞、自駕攝影、特色餐飲等為主要內容的民樂縣國家農業公園、甘州區雙塔絲路文化村和特色民宿、彩虹山丹城郊田園綜合景觀帶等為代表的通道景觀型鄉村旅游產品。(四)產業依托型。充分利用張掖林果基地、花卉基地、中藥材基地等特色產業優勢,集中連片開發玫瑰、牡丹、百合、薰衣草等觀光農業景觀帶,打造品牌農業景觀區,建設鄉村客棧、民俗等接待設施,開發田園觀光型的鄉村旅游,配套花卉觀賞、婚紗攝影、農家采摘等多種鄉村田園游玩活動。開發以“體育+教育+鄉村旅游”為代表的民生小鎮、以“工業+鄉村旅游”為代表的民樂縣濱河高原生態科技產業示范園、以“農業+工業+旅游”為代表的紅橋莊園等特色產業帶動型鄉村旅游產品。(五)康養依托型。農村擁有最原生態的自然景觀、純綠色環保的食品、天然形成的生態、最清新的空氣、休閑安逸的環境,這些都會讓游客住下來,深呼吸,慢生活,體驗悠閑的田園生活。同時,開發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品農家茶、學農家活、享農家樂的旅游項目,帶動貧困人口就地就業、增收致富。開發以打造田園景觀,興建休閑、娛樂設施,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等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民樂縣東寨村金陽光生態休閑園、玉文化康養小鎮、高臺縣中醫藥康養休閑度假區、甘浚鎮丹霞灣生態觀光產業園等為代表的休閑度假養生型鄉村旅游產品。(六)新業態依托型。依托鄉村特有的民俗風情、傳統精湛的手工藝、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傳統民間藝術等資源,通過深入挖掘整理,開發相應的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創新旅游業態,形成的書畫旅游村、剪紙旅游村、雕塑旅游村以及自駕旅游村、滑雪旅游村等鄉村旅游的新型業態,吸引游客參與,推動旅游扶貧。開發以通過搜集和整理歷史實物史料,充分展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肅南裕固族民俗度假區、河西民俗文化博覽園、普家莊秺候堡文化產業園、山丹縣清泉鎮祁店村、民樂縣單莊村鄉村記憶館等為代表的農耕民俗體驗型鄉村旅游產品。(七)古鎮古村落型。古鎮古村是祖輩留下來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是先輩智慧的結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社會需求的不斷提高,古鎮古村的歷史角色也正在發生變化。有的走向沒落,有的依然發揮著其特有的作用,通過對當地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與運用,有助于古村古鎮歷史文化的延續,有助于古村古鎮歷史風貌特色的強化,有助于古村古鎮文化傳承。開發以恢復重現歷史文化遺產,讓游客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及民風民俗為主要內容的甘州區古城村屋蘭古鎮、山丹縣硤口古城、駱駝城古遺址歷史文化產業園為代表的古鎮古村落型鄉村旅游產品。(八)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順應新時代、新常態發展需求的鄉村建設可持續性發展模式。一個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是多產業、多行業有機融合的整體,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綜合體。田園綜合體不同區域有不同的盈利方式,既有農產品的盈利,也有文旅產品的盈利,這不僅要賺錢,還會形成一個社交群體,由此延伸更多產業鏈的發展來盈利。從目前運行的甘州區前進村田園綜合體和臨澤縣德源農莊,雖然發展方向是打造城鄉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集農產品加工、餐飲、休閑觀光、果蔬采摘、農事體驗、民宿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但只是田園觀光型鄉村旅游,或是田園綜合體的初級階段。總之,張掖探索的景區輻射型、田園觀光型、通道景觀型、休閑度假養生型、古鎮古村落型、特色產業帶動型等多種類型的鄉村旅游模式,培育了臨澤縣倪家營鎮南臺村、甘州區長安鎮前進村、堿灘鎮古城村、山丹縣李橋鄉高廟村、高臺縣南華鎮智號村、清泉鎮祁店村、民樂縣民聯鎮東寨村、南豐鎮炒面莊村、肅南縣康樂鎮榆木莊村等一批鄉村旅游示范典型,鄉村旅游呈現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二、存在的問題
張掖鄉村旅游發展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持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仍面臨較多制約因素,突出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待加強,鄉村旅游服務標準不規范、特色不夠鮮明、引入社會資本不夠高、融資難度依然很大等困難和問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規劃對接不夠,旅游資源開發缺乏整體性。雖然各縣(區)都已編制鄉村旅游發展專項規劃,但大部分并沒有按照省上和全域旅游發展的要求,全市區域城鄉文化旅游發展一盤棋,一張圖,統一進行分項規劃設計,有些縣(區)鄉村旅游有規劃,可鄉(鎮)村旅游規劃與市域、縣域規劃不銜接,存在不匹配不協調的問題,導致鄉村旅游建設品質單一、項目雷同,缺乏獨特性、吸引力。有些鄉(鎮)因為旅游產品開發缺乏當地特色,吸引不了企業投資,即便有人愿意投資也因為規模相對較小,很難形成具有明顯競爭力的龍頭產品。因為沒有統一規劃,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同質化是普遍性問題,特色不鮮明,模式不創新,已經成為制約鄉村旅游的重要因素。同時,由于規劃先行不到位,導致鄉村旅游市場很難滿足游客日趨多層次、個性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二)政策扶持力不強,機制不夠健全一個地區要發展鄉村旅游,必須與多個部門單位打交道,比如文旅、農業農村、林田水利、工商稅務、環保衛生、交通建設、電力電訊等,而這些部門都是獨立辦公,要想將這些部門統籌安。排,協調配合難度較大。銀行貸款困難,土地使用、建設審批等手續繁雜,資本投入渠道單一。再者,地方財政困難,將政策與資金捆綁使用難度大,經營戶得到實實在在支持政策和優惠較少,支持鄉村旅游發展的部門聯動機制、項目資金支持機制、以及相關的配套扶持機制都不健全。比如,在用地、稅費、融資、財政補貼、發展基金、人才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土地流轉、土地整治和土地轉換政策不靈活。鎮村建設與用地保障的政策落實不到位,休閑農業的設施農用地配置和鄉村旅游業的建設用地配置的機制不健全等。(三)利益分配不透明,思想認識有誤區。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是要農民從中受益,通過發展旅游產業讓農民參與其中,改善人居環境、增加收入。但是現實中一些好的重大旅游項目,都是由文旅公司、企業或開發商經營運作,農民參與度不高。主要是因為鄉村旅游項目要有競爭力就要做大、就得有大投入,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精力,對鄉村旅游經營管理要求較高,而當地農民普遍綜合素質與能力都有限,如果進行培訓投入也不少,而許多鄉村旅游地客流量有限,也沒法容納更多農民參與。同時,不論市民還是政府,或者經營者,對鄉村旅游開發認識不足,要么過于樂觀、期望值高,要么對鄉村旅游的生態屬性、客源市場、資源挖掘等認識不深,沒有從解決就業、活躍農村經濟、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四)本土文化保持不夠,鄉土氣息逐漸淡化。鄉村旅游開發的關鍵是要明確定位主題,要有自然或人文特色突出、吸引力強的鄉村旅游核心吸引物,就是鄉村本土民俗文化韻味。但是,隨著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鄉村旅游文化底蘊不深、發展模式單一、主題特色不明、可持續性不強等深層次問題也日漸明顯。鄉村旅游最大的吸引是不同于城市的民俗風情、休閑的農村環境,以及兒時特有的鄉情記憶。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面貌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農家小屋已被高樓替代,特色小鎮已失去地域特色,南北不分,有些鄉村在改造過程中,在景觀設計、道路建筑、房舍風格、用材用料都趨于洋化,導致鄉村不洋不土,沒有了鄉村本色。游客到鄉村感受不到鄉土味、享受不到淳樸的民風民俗、欣賞不到農家才有的鄉情鄉愁。許多鄉村旅游景區新農村、新社區亮點很多,但鄉村特有的韻味不再,鄉土氣息的吸引力逐漸弱化。(五)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財政支持力度不夠。鄉村旅游發展在旅游發展專項資金中的比例偏低,財政對鄉村旅游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力度不夠,導致對鄉村旅游項目周邊旅游公廁、生態停車場、太陽能路燈、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和對品牌創建、節會活動、對外宣傳促銷、旅游商品研發打造力度不夠。同時,張掖各縣鄉財力有限,想要提高鄉村旅游投入也是有心無力。當前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落后的基礎設施,許多游客看到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差強人意的停車場、洗手間,駐留游玩的意愿也會隨時改變。還有些鄉村旅游資源長期處于閑置,缺少企業或集體經濟的投入,小規模經營很難適應市場的需求,鄉村旅游開發經營機制靈活主動性不強。(六)專業人才數量不足,從業人員培訓不夠。目前,張掖從事旅游行業的專業人士本來就不多,而從事鄉村旅游的專業人員就更少,從旅游管理部門到旅行社,普遍存在專業人才數量緊缺、素質不高的嚴重隱患。為解決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問題,不少鄉村旅游項目和景點經營管理人員為當地村民,綜合素質不高,用人制度、經營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由于有些鄉(鎮)對鄉村旅游的開發過多關注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而對軟件、農村旅游人才培訓配套機制沒有跟上。這些問題致使張掖鄉村旅游尚處于粗放經營階段,游客不滿意投訴現象時有發生。正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張掖鄉村旅游在發展推進中困難較大。市委、市政府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制定的《張掖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提出,順應鄉村發展規律及演變趨勢,按照集聚提升、城鄉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思路,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旅游發展。
三、發展方向與總體思路
鄉村旅游圈層結構理論是以城市為中心,逐步向外發展,不僅有助于張掖區域經濟發展,也為現階段張掖打造國家全域旅游典范城市建設夯實基礎。張掖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就是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四區四線兩帶”,城市郊區、旅游景區、鄉(鎮)街區、示范園區,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旅游景區沿線、生態走廊沿線等重點區域,通過產業融合、景觀打造、環境整治、文化提升、民族風情展示等路徑,做好特色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一)加大力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力度,以“四區四線兩帶”為依托打造新型鄉村旅游示范村、鄉村旅游示范帶。沿G213線借助丹霞大景區資源優勢,連通甘州區、臨澤、肅南3縣(區)有條件的鄉村,打造旅游觀光、現代農業、田園休閑、生態度假為一體的旅游融合、城鄉聯動發展的示范帶;沿國道227線借助民樂生態工業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濱河酒文化產業園、扁都口生態休閑園、千畝戈壁農業示范園等,以提升改造村容村貌為重點,打造集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為一體的示范區,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及美麗鄉村示范,并在這些全市重點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自然稟賦、文化底蘊、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優勢。(二)統籌編制全域鄉村旅游綜合規劃。鄉村旅游區域規劃要從全域旅游視角,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由市委、市政府統籌規劃,以甘州區中心廣場為基點,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四區四線兩帶”,城市郊區、旅游景區、鄉(鎮)街區、示范園區,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旅游景區沿線、生態走廊沿線等重點區域,通過產業融合、景觀打造、環境整治、文化提升、民族風情展示等路徑,做好特色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按照“謀劃一批、招商一批、推進一批、竣工一批”的原則,建設鄉村旅游重點項目庫,形成項目逐級遴選管控機制,有效規避區域內出現產品雷同、重復建設、產品特色不突出問題。支持鄉村旅游重點項目建設、項目儲備,以此夯實鄉村旅游發展基礎,通過打破區域限制,整合旅游資源,促進鄉村旅游區域協同發展,實現鄉村旅游產業振興。(三)打造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形成包括土地政策制度的創新和生態安全制度的政策保障體系,優先安排旅游項目用地指標,綜合采取掛牌、租用、入股、流轉等方式,確保用地需求。推廣并探索具有特色的張掖鄉村旅游“三變”模式,即“農村變花園,農房變民俗,農民變導游”,依托市場,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制定符合張掖地域特點的便于操作執行的縣級鄉村旅游服務標準等。在全國率先走出了一條以全域旅游、“旅游+”引領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張掖模式。(四)推動旅游人才培養計劃。將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納入農村實用人才支持計劃,深化校企合作,通過發展旅游職業教育,加快培養適應全域旅游發展要求的農村實用人才,采取“政企聯動、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勵培養旅游管理經營、專業技術、非遺傳承人、旅游文創、服務技能、導游解說和鄉村旅游等各類旅游人才。市、縣(市、區)兩級財政每年統籌安排旅游人才培訓專項資金,并鼓勵旅游企業加強對從業人員培訓。鼓勵引進高層次旅游人才,對高層次旅游人才在子女入學、安家和項目資助、薪酬獎勵等方面給予支持。(五)推進多種產業融合發展。按照全域旅游要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趨勢,推動旅游與農業、工業、商貿業和城鎮化、生態產業、新型制造業等融合發展。推動旅游與文化遺存、文化創意融合發展,開展文化創意大賽,支持開發文創產品,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采摘農業,田園藝術景觀、農耕農藝展示等創意農業,引導并鼓勵具備旅游功能的定制農業、會展農業、眾籌農業、家庭農場、家庭牧場等新型農業業態發展,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休閑鄉村旅游。總之,通過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帶動全市鄉村旅游發展,為張掖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奠定基礎,讓張掖廣袤的農村大地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載體,農業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產業依托,農民成為鄉村旅游的參與主體。把農業生產過程變成游客的旅游過程,把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活動所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成為鄉村旅游的旅游吸引物。讓鄉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征的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具體符號。
作者:楊曉敏 金煒 單位:中共張掖市委黨校
- 上一篇:鄉村旅游助推貧困村產業發展思考
- 下一篇: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現狀及對策研究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