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通貨膨脹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16 06:45:00

導語:當前通貨膨脹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通貨膨脹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中國未來將在較長時期面臨著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的壓力,這是推動中國目前通貨膨脹最重要的也是最難對付的要素。長期以來,不少經濟學家一直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更嚴格的說是紙幣現象,即當紙幣發行超過流通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購買力將會下降,紙幣購買力下降推動貨幣加速流通,從而導致通貨膨脹。說明通貨膨脹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決的對策是經濟學家研究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通貨膨脹;原因;研究綜述

通貨膨脹是當前研究的熱門話題,說明通貨膨脹原因以及并提出解決的對策是經濟學家研究的重要任務。理論界對通貨膨脹的原因以及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本文試圖對這一研究進行綜述。

一、關于通貨膨脹的原因

1.“流動性過剩說”。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流動性過剩通常被理解為貨幣發行過多,也就是“錢多”。長期以來,不少經濟學家一直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更嚴格的說是紙幣現象,即當紙幣發行超過流通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購買力將會下降,紙幣購買力下降推動貨幣加速流通,從而導致通貨膨脹。

王海峰在《規避通脹風險須準確把握宏觀調控的著力點》中提出中國通脹壓力與國內流動性過剩有一定關系。他在文章中說,貨幣供給大于實體經濟需求是通貨膨脹壓力劇增的根本原因。張五常在《中國的通貨膨脹》一文提出,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貨幣發行過快,導致市場上通脹反應過快[1]。

2.“成本推動說”。當前許多經濟學家把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歸于生產要素成本的上漲。劉世錦在《通貨膨脹與發展轉型——宏觀經濟三人談》提出,從整個宏觀面上,中國正在進入一個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成本推動的壓力趨于加大。具體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產要素價格體系離市場化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價格扭曲的狀況還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級產品價格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國未來將在較長時期面臨著要素成本持續的上升的壓力,這是推動中國目前通貨膨脹最重要的也是最難對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同樣提出中國當前面臨的通貨膨脹主要是成本推動型的,這個成本推動包括了勞動力的成本必須上升以及中國現在資源的價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須對其價格進行適當的調整[2]。

張平和王宏淼在《“雙膨脹”的挑戰與宏觀政策選擇》中提出資產重估引致的資產價格膨脹傳導到了實體部門,推高了可貿易工業部門的成本。其次,農業部門的成本也不斷提高,導致一些農產品價格走高。再次,第三產業也積累了大量的“價格壓抑”。這一潛在的壓力是未來價格上漲的主要推動力[3]。

3.“需求拉動說”。面對物價的上漲,許多經濟學家把通貨膨脹的原因歸于對有限資源的需求量增大,從而促使了物價的上漲。王建在《通脹是長期的,反通脹要觸及深層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國人口與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紀以來進入到拐點,單產增長率呈停滯狀態,但工業化與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續,人均收入的增長也不斷提升著人均食品消費水平,由此導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開與拉大。這樣食品的需求帶動的物價壓力在長期內就不是趨于緩和,而是趨于嚴重,通脹也就會長期化。

4.“二元結構說”。當前中國部分行業比較熱,產品供不應求,部分行業卻比較冷,產能過剩,過冷過熱同時并存,過冷行業由于發展困難,大量資金從過冷部門轉移到過熱部門,導致過冷部門的生產減少、供給失衡,過熱部門出現泡沫。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二元經濟環境,過熱和過冷部門同時存在。過冷部門主要是制造業,也包括豬肉生產、礦泉水生產等部門。由于大量資源從過冷部門轉移到過熱部門,由此造成通貨膨脹[4]。

5.“混合因素說”。面對中國目前發生的通貨膨脹,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其原因是來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給方面的原因。經濟學家劉偉在《供求失衡的特點與通貨膨脹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響當前通貨膨脹的兩大因素,具體來講,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現在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增長過快、銀行流動性過多和國際收支失衡等,供給方面因素主要表現在市場化進程對于生產成本的影響、增長因素對生產成本的影響、看發展要素對于生產成本的影響。

張曙光在《中國進入中度通貨膨脹時期》一文中指出,通貨膨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輸入性通貨膨脹,即中國經濟和國際接軌,國際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從而導致一些進口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又有需求方面、供給方面、結構性通貨膨脹方面[5]。

6.“價格管制說”。當前物價上漲,中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既有間接的貨幣政策,也有直接的價格管制,從而來控制價格上漲,然而,在大家都肯定這些政策的正面效應,中國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正是政府采取的價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貨膨脹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貨膨脹與價格管制》提出,實行價格管制會產生一個打擊生產的效果,而這對于治理通貨膨脹是不利的[6]。

同樣易憲容在《通貨膨脹:2008中國經濟第一關》中也提出:“從中國式的通貨膨脹來看,價格上漲往往與權力遠近有關,越是靠近權利的產品,其上漲時間就越早,上漲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這一輪的價格上漲就是從房價開始,就是從政府完全壟斷的產品開始。”[7]

7.“GDP增長說”。最近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8]在《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中提出GDP的增長是決定通脹的最主要因素計量結果表明:短期內,國際食品價格是導致國內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國際原油價格對國內物價的影響在中長期逐步上升;人民幣升值抑制通脹的效果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國際利率變化對國內物價有影響;全球流動性的轉化因央行的有效對沖對物價的直接影響并不明顯。綜合而言,外部沖擊只是導致通脹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長率仍是影響物價的主要因素[9]。蔡昉在《如何取得經濟增長與抑制通脹之間的平衡》一文中提出當前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隨著高速經濟增長,城鄉就業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大……城鄉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長顯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較高的恩格爾系數,……導致了食品價格上漲的需求因素”[10]。

8.“財政分權說”。尚長風、許煜、王成思在《中國式財政分權與通貨膨脹:機制和影響》一文提出,中國政府的財政分權導致了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他們說中國政府對中國國有企業補貼,有三條路,其一是財政補貼,其二是國有銀行低成本貸款,其三是直接發行貨幣,在實踐過程中,第一、二條路走不通,只能通過發行貨幣的方式來補貼國有經濟,導致通貨膨脹。

二、應對通貨膨脹的對策

1.第一種觀點是通過增加商品供應來緩解當前通貨膨脹。張平、王宏淼在《“雙膨脹”的挑戰與宏觀政策選擇》中提出,面對雙膨脹的挑戰(資產膨脹、通貨膨脹),必須進一步作出恰當和配套的宏觀選擇,既要抑制資產部門的膨脹,又要激勵實體部門投資的欲望,從而供給增加,抑制通貨膨脹[3]。

2.第二種觀點是通過回收市場多余的流動性來緩解通貨膨脹。張五常在《中國的通貨膨脹》里提出,要回收1500億的鈔票,并提出回收的具體建議。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長的調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必須要“貨幣緊一點,物價要松一點”,“貨幣供應一定要控制住”[11],可見作者是希望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流動性,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3.第三種觀點是通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抵御通貨膨脹。劉世錦提出要解決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現階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來源就是創新,這就要求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動經濟增長轉到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來促進經濟發展[12]。

4.第四種觀點是通過多種手段來遏制通貨膨脹。許善達在《本輪通貨的特點及應對之策》中提出,應對通貨膨脹的對策很多,但重點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貨幣政策,通過包括提高利率,提高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發行票據等減少市場上的流動性過剩。第二是財政政策,通過減稅,減少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品供給,從而控制通貨膨脹。第三是調控物價,通過行政手段控制物價上漲。

5.第五種觀點是通過控制國內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來抑制通貨膨脹。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提出當前形勢除了密切注視外部沖擊對國內通脹的影響,但控制國內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的膨脹仍是抑制通脹的關鍵。其提出對物價上漲影響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類政策工具控制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的上升,防止經濟增長過快,仍將是抑制通脹的根本途徑。

同樣尚長風、許煜、王成思從另外一方面說明了要控制總需求來抑制通貨膨脹,并提出要改變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降低總需求[13]。

6.第六種觀點是通過改變公眾的心理預期來抑制通貨膨脹。張曉晶在《五大因素決定不會爆發全面通脹》中提出要治理通貨膨脹,要從心理方面著手,影響公眾的價格預期,從而達到通貨膨脹的效果[14]。

參考文獻:

[1]張五常.中國的通貨膨脹[N].經濟學消息報,2008-02-01.

[2]吳敬璉,等.通貨膨脹與發展轉型——宏觀經濟三人談[J].新華文摘,2008,(10):42.

[3]張平,王宏淼.“雙膨脹”的挑戰與宏觀政策選擇[J].2008,(6):44.

[4]大中華經濟.郎咸平:二元經濟是通脹根源[EB/OL].星島環球網,2008-05-13.

[5]/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周其仁.通貨膨脹與價格管制[N].經濟學消息報,2008-05-16.

[7]易憲容.通貨膨脹:2008中國經濟第一關[J].國民經濟管理,2008,(4):101.

[8]負責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張平,劉霞輝,張曉晶.

[9]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J].經濟研究,2008,(5):4.

[10]蔡昉.如何取得經濟增長與抑制通脹之間的平衡[J].宏觀經濟研究,2008,(5):3.

[11]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長下的調控之道[J].新華文摘,2008,(10):46.

[12]吳敬璉,等.通貨膨脹與發展轉型[J].新華文摘,2008,(10):41.

[13]尚長風,許煜,王成思.中國式財政分權與通貨膨脹:機制和影響[J].新華文摘,2008,(11):48.

[14]張曉晶.五大因素決定不會爆發全面通脹[N].上海證券報,200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