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18 10:38:00
導語:金融監管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金融監管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職責,金融監管的內容應該涵蓋有關金融機構從市場準入到市場退出的全部業務活動,其中主要是日常經營的規范性和風險性監管。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應建立和完善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應有直接人事處理權;健全金融機構自律管理機制;引入社會監督,增強金融監管和經營透明度,有效抑制金融風險,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和質量。
金融監管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職責,央行金融監管到位程度、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央行威信和權威的樹立,關系到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
一、建立以風險監管內容為核心的金融監管
金融監管的內容應該涵蓋有關金融機構從市場準入到市場退出的全部業務活動,其中大量和主要的是日常經營的規范性和風險性監管。但我國目前央行的監管內容主要是機構的審批、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審查及經營的合規性,對金融機構的日常經營的風險性監管尚不規范和完善,機構審批、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審查以后怎樣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則注意得不夠,金融檢查或稽核也主要是一種合規性檢查,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金融風險監管。參照《巴塞爾協議》的有關要求,借鑒國際監管辦法,結合我國金融業的實際,當前我國中央銀行金融業風險監管重點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在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基礎上開展風險監管,保證金融業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對上述“三性”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地區金融機構的特點,制訂量化監管指標進行具體操作。第二,建立大額貸款的報告制度。嚴格防止風險集中在少數單個貸款大戶,限制貸款過于集中,監管單個貸款比率,并形成風險報告制和備案制。第三,加強重視對表外業務的監管。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有日益增大的趨勢,把其納入金融監管的視野已成為一個迫切的任務,要盡快制定專門的表外業務監控辦法。第四,制定出能客觀反映我國銀行業風險的各類資產風險權重和核算系數,定出貸款集中風險、貸款沉淀風險等風險權重。第五,要建立真正的風險準備金,以增加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尤其對中小地方性金融機構加大提取呆賬準備金和壞賬準備金的力度,簡化手續,強制執行。第六,推行存款保險制度,設立由財政部為主注入資金及各商業性金融機構認繳部分資本金,不以盈利為目的,直屬國務院,由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政策性存款保險機構,利用強制方式對在我國境內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進行存款保險。至于存款保險費用和賠付比例,可依據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比例,資產風險比例等有關風險監管的重要指標來制定。
二、完善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
當前,金融法制建設應當緊緊圍繞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工作重點,做好金融機構風險防范和市場退出等立法研究和起草工作。一是對已出臺的金融法規,要抓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以增強現行金融法規的可操作性,真正解決當前金融監管過程中有法難依的問題。二是完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重中之重是盡快建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法律制度。此外,金融機構破產方式的立法也應當提上工作日程,盡早出臺,以避免引起社會的不安定。
中央銀行金融監管應有直接人事處理權。中央銀行金融監管對違規問題處理時對事對人的處理要對稱,做到“兩結合”:一是對事對人處罰結合,也就是既要糾正違法違規問題,又要對責任人進行處理,使其吸收教訓,也教育他人。二是經濟處罰和行政處分相結合,讓違法違規金融機構集中共同承擔經濟損失,達到相互制約的作用。而且要改變中央銀行只有審查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的現狀,對被監管金融機構享有人事處理權,通過法律形式確定。
健全金融機構自律管理機制。在實施有效的金融監管中各金融機構既是被監管的對象,也是基礎性監管的自律主體。各個自律主體應按照中央銀行的金融政策,法律法規為基礎,加強內部控制,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中央銀行還應定期檢查各金融機構內控制度的落實情況和有效性,督促金融機構內控機制真正發揮作用。同時,中央銀行要牽頭金融機構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加強信息溝通,協調行業關系和業務活動,避免和制止行業之間的不正當競爭。
引入社會監督,增強金融監管和經營透明度,有效抑制金融風險,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和質量。一是加強公眾金融法律法規知識和風險防范意識的宣傳,二是充分發揮會計師、審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的積極作用。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標準,以更好地反映銀行的風險性。主要包括:第一,要全面、詳盡的分析和披露金融機構風險因素以及可能出現風險的主要環節;第二,進一步加深對銀行資產狀況、負債項目的披露,既可減少地方行政干預,也能增強社會公眾的心理承受程度;第三,對不良信用行為披露,促進聯合制裁逃廢金融債務,增強社會信用意識。
- 上一篇: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制度
- 下一篇:采礦許可證權限問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