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彩票市場推動彩票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12 09:18:00
導語:完善彩票市場推動彩票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彩票的效用分析;推動中國“彩票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關于彩票的兩個認識誤區、購買彩票是心存僥幸的賭博心理支配下的消費行為、購買彩票如同選擇股票一樣是一種投資,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彩票的消費者效用分析、預期潛在收益水平的心理愉悅、彩票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特殊的娛樂方式、彩票還能滿足消費者一些非經濟性的心理需要、彩票的社會、經濟效應、彩票也有許多弊端,其對社會經濟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合理調整發行規模是我國“彩票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規范管理是我國“彩票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提高彩票資金使用效率是我國“彩票經濟康發展的動力等,具體請詳見。
一、彩票的效用分析
(一)關于彩票的兩個認識誤區
1.彩票與賭博。購買彩票是心存僥幸的賭博心理支配下的消費行為。博彩講究“雙贏”,所謂“雙贏”,指雙方都得到一種收益,雙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它建立在雙方都是理性人的基礎上。相比之下,賭博的雙方則是非理性的,賭博可能會帶給賭博雙方一種快感,但享受這種快感的時候,可能正在損害自身和家人的利益,所以雙方都沒有贏,即不是“雙贏”。而現行的彩票制度采取的是一種“雙贏”規則,絕不同于賭博。
2.彩票與投資。許多人認為,購買彩票如同選擇股票一樣是一種投資,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但理性投資者應該是風險規避的,而彩票的成本超過了平均收益,無法彌補持續投入的成本,購買彩票不能算“投資”,至少不是“理性的投資”。賈康(2001)認為,購買彩票表面上與投資同樣具有“概率低,高收益”的相似之處,但是,從嚴格定義上來說,它不是投資,因為它既不像股票那樣代表股東的實際權益,也不像風險投資那樣始終依賴于實體經濟的運行。彩票的準確定義應該是一種具有“博彩”性質的籌資工具。它既為國家籌集一定的資金,又能滿足大家追求刺激、懸念的心理特點。
與通常意義上的經濟行為不同,購買彩票強調累積效應。對大多數沒有中獎的人說,可能一直在“賠錢”,但購買彩票收入對彌補國家財力不足,幫助亟需資金的個人或單位來說,是一種累積效應。從更廣的意義上說,消費者購買彩票是對社會的貢獻,應該更多強調奉獻與愛心。因此,與其說購買彩票是投資,不如說是一種對國家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奉獻和投入。
(二)彩票的消費者效用分析
按照傳統經濟學觀點,人都是風險規避的,而購買彩票這種投機性很強的風險偏好行為似乎與消費者的風險規避原則是相悖的。實際上,這是因為購買彩票的消費者行為及其決定的消費者效用的特殊性所導致的。消費者對風險的偏好程度與其財富的支出占總財富的數量是相關的(武永勝,2001)。在可接受的財富支出范圍內,買彩票的“機會成本”很低,消費者不需要下太大的決心,卻擁有獲得高額回報的機會,從而獲得消費效用的增加。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可以稱為“偏好風險”型消費者。因此,在一定的風險控制范圍內,消費者愿意承擔一定風險購買彩票,這樣可以帶來消費效用的變化。具體來說,購買彩票產生的消費效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預期潛在收益水平的心理愉悅。對購買者來說,彩票提供了可能存在的、一定概率的獲獎機會。在幸運心理作用下,彩票購買者對彩票潛在收益水平(單位彩票的平均收益乘以中獎概率)的預期總是大于“理性”水平,這種對額外收益的預期或者說憧憬,給消費者帶來了心理上的愉悅效應。
第二,彩票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特殊的娛樂方式,用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要靠消費者的“運氣”,這實質上就是一種娛樂。許多消費者購買彩票,并不很在乎是否中獎,而是將其看作一種娛樂活動,以求緩解心理壓力,獲得心理滿足。不僅如此,彩票玩法簡單,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是一種能夠滿足多數人娛樂需要的大眾游戲。
第三,彩票還能滿足消費者一些非經濟性的心理需要。在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溫飽問題解決之后,人們各種非經濟性的需求如慈善心理等將逐漸增加。福利彩票等可以使消費者通過資助困難階層得到寬慰,從而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很多彩票購買者也的確是出于愛心去購買福利彩票的,他們把這看作是對國家的公益事業的貢獻。
(三)彩票的社會、經濟效應
隨著“彩票經濟”成為目前中國經濟的熱點,彩票對整個社會和經濟產生的效應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首先,彩票的發行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發行彩票為政府提供了一種選擇性籌資手段,能使政府在必要時有效地籌集廣大居民手中的“閑散社會資金”,用于發展中國社會福利事業。這部分募集到的資金可以用于解決殘疾人以及孤老弱者的生活問題。從這個角度講,彩票對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是至關重要的。其次,彩票的發行有利于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據統計,近年來全國彩票的銷售額每年約為80億元至100億元人民幣,返獎率達55%,相當于籌集了40億元左右的建設和發展資金,并向市場投放了60億元左右的消費資金。而且,彩票的發行帶動了彩票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稅收。主要包括管理部門、印刷部門和發行部門。在彩票銷售期間,當地的印刷業、廣告業、旅游業、餐飲業、商業都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
在認識彩票對社會、經濟積極效應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彩票也有許多弊端,其對社會經濟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如博彩的過度發展助長了人們投機心理,抑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它使彩票消費者更愿意作此類不勞而獲的風險投機而不愿去通過辛苦的勞動致富;博彩會產生擠出效應,博彩業作為一種政府籌資手段,把分散在彩民手中的“閑散資金”集中到政府手中用于公共支出,必然會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當然,彩票對社會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與其積極影響相比,是有限的、局部的,我們不能因噎廢食,阻礙其健康發展。
二、推動中國“彩票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彩票市場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但由于我國彩票市場的發展進程過快,許多配套措施沒有及時跟進,市場很不完善,在表面繁榮的背后隱藏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我國彩票市場管理體制很不完善,缺乏法律規范。我國彩票市場各地的游戲規則都不一樣,缺少一個根本性的政策法規,使許多糾紛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其次,出現了彩票的灰色副業。比如銷售彩票信息資料、博彩技藝書籍和模擬搖獎器等;再次,在彩票發行管理等方面還相對薄弱的情況下,“一哄而上”地發展彩票形成了資金流失的漏洞,破壞了彩票市場的秩序和平衡。要完善我國彩票市場,推動我國“彩票經濟”健康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合理調整發行規模是我國“彩票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
同一般商品市場不同,彩票市場上,價格一般由事先固定的面額決定,不具有事后調整功能,不能通過價格杠桿調節供求。在這種情況下,彩票發行規模就成為調節彩票市場均衡的唯一通道。因此,合理調整我國彩票發行規模,使其穩步擴大,就成為我國“彩票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
彩票發行規模包括“潛在規模”和“實際規模”。前者指一定時期(一般為一個發行年度)、一個國家或地區彩票發行規模的最大可能限度;后者指一定時期、一定地區彩票銷售的實際數量。一般來說,“實際規模”總是小于“潛在規模”,兩者的差距取決于彩票收益的稅收水平、發行管理體制是否健全、市場營銷方式是否合理等方面。“潛在規模”一定的情況下,這些方面越適合市場的客觀需要,“實際規模”就越大,兩者間的差距就越小,反之則越大。因此,合理調整彩票發行規模就是要最大限度的縮小二者之間的差距。目前,我國彩票發行的實際規模與“潛在規模”之間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差距有不斷擴大趨勢。楊建龍(1999)認為,這是由我國嚴格的彩票額度控制造成的。目前人民銀行對彩票發行進行嚴格的額度控制,每一年度的彩票發行計劃必須經過人民銀行核準后方可在全國發行。雖然彩票發行機構會通過各種手段在很小范圍內超額發行,但受制于額度管理的行政壓力,擴大發行的空間很小,無法充分滿足市場的需要。取消彩票發行的額度限制,既是我國“彩票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國際通行的規則。為穩妥起見,也可以考慮在近期內逐年放寬額度,直到最終額度規模與潛在規模基本一致的情況下,放棄額度管理。根據楊建龍(1999)的測算,以1998年度的63億發行規模為起點,每年以30%的增長幅度擴大發行規模的額度,到2005年,額度規模就基本接近“潛在規模”水平,這時候我們放棄額度管理就具備了基本的條件。
當然,放棄額度控制,并不意味著盲目地擴大彩票發行規模,而應根據彩票市場需求和收益水平及時、合理地調整發行額度,并不斷完善彩票發行管理體制和豐富市場營銷方式。
(二)規范管理是我國“彩票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
與世界彩票業發展水平相比,我國目前彩票市場發展的主要差距不在于技術,而在于管理,在于我國目前的彩票管理體制很不規范。我國彩票市場的規范管理問題至今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不盡快扭轉這一局面,彩票市場越發展,其負面效應就越大。因此,只有規范對彩票市場的管理,“彩票經濟”才可能健康發展,真正發揮其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積極效應。對彩票市場規范管理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統一法規制度。目前,我國彩票的發行、收益金的使用及違規的認定和處罰等都沒有統一的法規,這既不利于發行單位具體操作,也不利于監管部門依法監管。因此,應盡快制訂并頒布《彩票法》、《彩票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當務之急是要統一的《彩票發行與銷售管理辦法》、《彩票發行銷售機構財務管理辦法》等管理條例,以明確彩票市場的管理體制、經營組織結構等,使我國“彩票經濟”走上法制化管理軌道,逐步建立有序的彩票市場。
第二,明確管理機構。我國當前彩票管理的一大弊端就是多部門共管的彩票管理模式常常導致彩票發行管理的混亂。國家有必要成立專門的、統一的彩票管理機構,協調不同彩票的發行。可以考慮由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牽頭建立國家彩票管理局,在各地分設監管辦公室,負責監管各地彩票市場。這樣使得彩票發行與管理完全分離,理順了彩票監管關系。另外,為了統管全國彩票行業,壟斷彩票經營,可以在國家彩票管理局的領導下建立一個國家彩票總公司統一經營全國彩票市場,這樣既便于監管部門監管,又可以促進我國彩票市場的協調和自律。
第三,加強政府監管。建立獨立的彩票管理機構,實行“政事分離”,并不意味著政府可以放松對彩票市場的監管。相反,政府應當充分發揮法律、法規賦予的各項權力與職能,加強對彩票市場的監管。財政監管部門應指定有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師事務所,按照實際需要,定期或專項對彩票發售、資金管理與使用進行審計。要督促彩票發售部門公開銷售、設獎、兌獎,公證機關要積極參與監督。要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整頓市場秩序。同時注意政府部門不得參與彩票銷售經營活動和實行彩票銷售許可證制度。
(三)提高彩票資金使用效率是我國“彩票經濟康發展的動力
提高彩票發行收入管理的透明度,保證彩票資金的有效使用,防止彩票發行銷售出現違法、違規行為,是促進彩票業健康發展的動力。彩票資金是通過發行彩票而獲得的資金凈收益,它是彩票銷售總額減去返還給中獎者的獎金和發行成本外的全部資金。彩票資金的使用效率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用對地方,即把有限的彩票資金用在最適當的地方;二是正確使用,即在彩票資金投向正確的前提下,保證資金的使用過程中不出現浪費。隨著彩票的統一發行和彩票市場規模的擴大,要提高彩票資金使用效率,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健全彩票資金管理的財務體系。彩票資金的使用涵蓋了從彩票資金的入賬到分配、使用、審計和評價的全過程。在這整個資金流動過程中,一套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社會福利資金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資金濫用現象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財務體系約束而造成的。健全彩票資金管理的財務體系主要是做好資助計劃、內部控制、跟蹤核算、財務分析等方面工作。要從根本上杜絕亂用、濫用彩票資金的現象。
第二,建立彩票資金使用的申請與審計制度。要確保彩票資金的高效使用,必須建立申請與審計制度。具體來說,每年有資格申請彩票資金資助的部門都要提出資助申請,申請中不僅注明申請額度還要有資助項目的詳細清單,彩票資金管理中心組織資金預算部和項目評審部對申請進行評審,保證彩票資金的投向正確。評審結果一份送到資金審批部作為資金批復的基礎,另一份送到資金審計部作為資金實際使用的審計依據。彩票資金審計部門則要根據資金的投放,對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確保彩票資金不被挪用、亂用。
第三,彩票資金使用的社會監督。彩票資金的審計與監管是屬于內部常規的監督體系,對于保證彩票資金的有效使用是完全必要的,但僅有彩票資金監管中心的監督還不夠,它還需要社會的公開監督,畢竟彩票資金是一種特殊的資金。筆者認為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潛力很大,應多加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主要是通過輿論工具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它具有覆蓋面廣、傳播快、影響大等特點,具有特別重要的監督作用。通過輿論工具,向公眾及時報道彩票資金的使用情況,增大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有效杜絕彩票資金使用過程中的“黑箱操作”和腐敗行為,從而提高彩票資金的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武永勝.彩票的經濟學分析[J].投資與證券(2)
[2]李伯喬,侯漢杰.我國彩票業的法律規制初探[J].學術論壇,2000,(2).
[3]劉春林,施建軍.論彩票的誤區[J].消費經濟,2000,(5)
[4]佘方勇.彩票市場的發行管理及對策研究[J].銀行與企業,1999,(9).
[5]楊建龍.中國彩票發行數量與額度管理問題分析,產業經濟研究部《福利彩票與經濟、社會發展》課題報告之四,1999.
- 上一篇:機關部門節能減排倡議書
- 下一篇:幼兒園節能減排倡議書
精品范文
3完善自我